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肖遙吉小平
9月15日傍晚,張永軍剛忙完一撥研學社團的接待講解,騰出空兒來給老母親做飯。
萬佛山里是不能用燃氣的,電磁爐也好使,不一會兒工夫,熱氣氤氳,湯麵出鍋。
這裡是黃河北岸,洛陽市孟津區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區——大同至洛陽兩座古城之間平洛古道的咽喉之地。萬佛山石窟就坐落於此。
山野之間,清風相守,文物為伴。
作為萬佛山石窟的守護者,張永軍將32年人生時光交付這裡。
石窟「管家」
萬佛山石窟分上下兩寺院,上寺院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腳下。挨著石窟的一座舊磚房,是石窟保護員居住的地方。
由於地處偏僻,萬佛山石窟鮮為人知,清代的《孟縣誌》曾有記載。
1992年春,柴河村(現為柴河社區)為發展集體經濟,嘗試鄉村旅遊的路子,張永軍等幾名年輕村民受村集體指派,尋找文獻記載中的石窟,找到萬佛山中隱匿的石窟,並上報文物保護單位。政府部門撥專款對萬佛山石窟進行了清理修繕。2013年,萬佛山石窟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於對文物的興趣和熱愛,張永軍成為石窟保護員,雖然是兼職,每月只領100元至200元的補貼,但他一干就是32年。
「你看,岩石表面發白的這種東西,就是受水侵蝕後的析出物,山水倒灌、冷熱交替,對石窟影響很大。」張永軍向記者講解。
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儘量減輕雨水等對文物的侵蝕。雨天,他會及時用塑料布遮擋石窟;雨過天晴,他及時撤掉塑料布,便於石窟通風、乾燥。
為了及時看護好文物,他把老母親也接到了山上居住。
冬天掃雪、夏天排水,張永軍的常年守護有效減輕了石窟受到的自然侵蝕。
2021年6月,敦煌研究院10位青年研究人員來到萬佛山石窟調研,張永軍熱情接待。張永軍簡陋的生活條件,保護石窟的執著堅守,讓他們頗為感動。臨走,他們送張永軍一本趙聲良所著的《敦煌石窟藝術簡史》,說:「守護工作太重要了,咱們石窟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石窟「專家」
因為守護萬佛山石窟,張永軍有機會接觸了多位石窟研究學者、專家,並趁機請教。多年積累,他也漸漸從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成為「問不倒」的「專家」。
「經考證,萬佛山石窟開鑿於北魏晚期,現存有6個窟龕,300餘尊造像。」
「石窟內有完整保存的禮佛圖行列浮雕,這對研究中國石窟佛教文化藝術有重要價值。」
「大佛龕中的一尊立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擺衣褶層疊有序,覆蓮座的蓮瓣挺拔勁健,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風格。」
說起萬佛山石窟,雕刻類型、彩繪風格、藝術價值,張永軍如數家珍。
面對研學的「小黃帽」和青少年遊客,張永軍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時解答不了的,他就抽空再去鑽研。
「自己不懂,就談不上分享與交流,更談不上知識傳播。」張永軍說。
「我們柴河有寶貴的石窟文物、石刻藝術和優美的風光,這種環境,極適宜藝術創作。」在張永軍的建議下,社區號召大伙兒整修閒置院落,打造柴河「藝術村」。
如今,柴河已經建了繪畫、書法、剪紙、傳拓、蘭花印染等十餘個藝術工作室,均有常駐藝術家。
萬佛山石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了很多學生和單位團體前來研學。
環顧柴河,東面是孟津區先進位造業開發區,北面是綿延千年的萬佛山石窟,西面是當地與熱心人士張弘一同創辦的鐫苑碑林,南面是柴河「藝術村」。
張永軍說:「我會一直堅守下去,把珍貴的歷史文物保護好、傳承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479bcb859bf6613defb7a28b1565c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