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弟子為何出不了頭?

2023-02-11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弟子為何出不了頭?

現在要進國家用人單位也就公務員,都是咱們自己努力參見公平考試,然後比試成績最後成為公務員的,這樣的考試選官制度開始源自隋朝,也就是楊堅帶領下,慢慢建立的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政策,讓每個寒門的有志之士都能為國家出力,為社會做貢獻,但是在那制度之前,寒門無仕族,不是說說而已。

咱們來說說那時候的寒門混的多悽慘,首先九品中正制那些個護犢子不看治國能力的中正官就能坑死一大批。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看家世,行狀,然後定品。說白了就是朝上有人我爹我二叔,我親戚就中,然後行為不是很「浪」的就行本來評價品信的就是那麼幾句話算是敷衍了事,只要你平行端正不搞小偷小摸,也不犯什麼大案,家裡有大樹,嘿嘿官位穩得很,而且會越來越大。

寒門的憋屈就在於這個:定品,這個就要好好來說說了,這個有個公式「家世+行狀=品級」本來九品中正制是個很好得選官政策,但是人的私心一旦多了起來,就變得不可控制,慢慢得變得老子當官,兒子也是個小「翰林」。特別時在晉朝,當官完全看地位,就算你是你們郡中正官給的評語最高的,但是也只能分個下品官,出生豪門的平行不咋地也能比你起點高,而且背靠大樹,你永遠比不過他。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當然嘛當官就意味著升遷,所以每三年一次的官位調整,對那些「小青年」乾的好的「清官」就往上升,不好的「濁官」就往下調或者不不變,雪藏了。寒門弟子又一次憋屈,不管在崗位搞得再好也只能變成濁官,那些所謂清官就是當地的風評很好的,還是那句老話背靠大樹好乘涼。要是中正官有點「懂人情」。那還好說,要是他「秉公執法」只看重世族那就真完了。畢竟中正官後面直屬皇帝老大,就算受評者有所不滿也不能公開言論。就讓大把大把的寒門弟子有怨念都敢怒不敢言。

本來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並重。也是司馬懿用來對付曹氏武將那一輩的,本來很好的制度讓寒門能有奇才治國,但是慢慢的就變味兒了,也是後面晉國沿用的時候沒有進行改革,然後人的私慾作祟導致寒門士子難以從政,也越來越憋屈。

當然也不是全是世族和公正官的錯。畢竟別人是世族,有的是藏書,就是文化底蘊就是寒門遠遠比不上的,你看那些大儒鄭玄之類的在文學治國功底上,就不是寒門弟子能比擬的。當然大部分世族弟子並不是很務實,在晉朝王凝之,當了個不大不小的官,但是一心在書法上也是典型的站著茅坑不拉屎類型。、

九品中正制,只是一個對抗大型家族勢力的方法,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人武器,咱隋文帝看出了其弊端,並用考試的方法來解決,可謂是功德圓滿。也有後人的修正慢慢的開始有了完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40562f78cd40b95a314e110bcb3b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