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自掘墳墓,貴胄變渣男!

2023-09-16   讀史

原標題:茅台自掘墳墓,貴胄變渣男!

最近,茅台很火,口碑卻似乎越來越差,成為大眾日常調侃的對象:

茅台一會兒和咖啡聯名,一會兒和巧克力聯名。下次跟開塞露聯名,是不是叫「茅塞頓開」啊?

是的,剛剛和瑞幸小妹妹聯名推出「醬香拿鐵」的熱度還沒消減,茅台就又官宣,要和白富美德芙合作推出「酒心巧克力」了。

無論是「醬香咖啡」,還是「酒心巧克力」,抑或林林總總的各類茅台聯名款產品,都有一個很明確的指向:討好年輕人。即試圖以更加時尚、年輕化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

從市場效果來看,茅台的聯名策略,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與瑞幸咖啡聯名推出的「醬香拿鐵」在上市首日,就取得了單品銷售超過542萬杯,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優異業績。

這款產品的熱度,甚至帶火了相關的網絡話題,如「喝醬香拿鐵能否開車」、「滿杯茅台去咖啡液」等,這些話題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迅速成為熱搜,大大提高了瑞幸咖啡的知名度。

是的,我說的是「大大提高了瑞幸咖啡的知名度」,而沒說「大大提高了茅台酒的知名度」,因為茅台的熱度雖然大增,但好評度卻大大降低。

事實上,白酒聯名產品,非常多,比如瀘州老窖就和奈雪的茶聯名推出過酒香奶茶,山西汾酒也曾和丹麥的愛頓博格推出過酒心巧克力、江小白與蒙牛推出過酒心巧克力冰淇淋、古越龍山與鍾薛高推出黃酒青梅口味雪糕……

但都為什麼沒火?還不是因為這些酒,不叫茅台而已。

事實上,市場上凡是貼上茅台標籤的,都可以火一把,甚至有不少火鍋店,通過直接往火鍋底料里加茅台的營銷手段。

茅台比較牛的是,把中國白酒成功分成了兩類:

茅台和其他品牌白酒。

所以,一個普遍的觀點就是:醬香拿鐵,是瑞幸火了,而不是茅台火了。

相反,這對於茅台的忠實用戶們,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體驗:

過去,大家都以開一瓶茅台喝為傲。很多時候,酒桌上但凡有一瓶茅台,都會成為照片的主角,被炫耀般地曬到朋友圈,以此顯擺飯局的高檔。

現在卻不好意思顯擺了,因為若再在朋友圈發喝茅台的照片,換來的往往是一片「醬香拿鐵」的調侃與嘲諷——16塊錢一杯的「刷鍋水」,今天才在辦公室喝了兩杯,下班沒敢騎我的電驢,怕被查酒駕。

原本是想培育年輕消費者茅台醬香口感的,現在卻被年輕人喝出來是泔水味!

原本看到朋友圈裡曬茅台,自己無緣喝,只能當看不見的,現在茅台自己送上來十幾塊一杯的醬香拿鐵照片,正好可以用來懟那些嘚瑟的人!

可以說,無論是咖啡,還是巧克力,定位都和茅台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大眾消費品,而茅台則一直是高高在上,是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具有明確的身份象徵。

茅台,本就不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產品。如果真非要自降身價,飛入尋常百姓家,那它或許都競爭不過幾塊錢一斤的二鍋頭——不要說茅台的酒質就好過幾塊錢的二鍋頭。凡是懂白酒製造工藝的,都知道白酒實際的製造成本。

曾經比茅台更牛的汾酒,是最好的前車之鑑,自己作死,非要把原本的「名酒」做成「民酒」,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眾都能喝得起,喝得到,結果「很呵呵」啊。

高逼格品牌這東西,打造起來極難,但毀起來卻很容易。擁有者都是拼了命的維護的。譬如,同樣是高逼格品牌,愛馬仕香奈兒決不會跟可口可樂搞聯名,百達翡麗江詩丹頓也決不會跟百事可樂搞聯名,否則容易搞出黃渤班尼路的事故。

茅台,一旦自降身價,像汾酒那樣成為「尋常產品」時,你看它再來聯名,還會有現在的熱度?

這兩年,白酒市場下行,競爭非常激烈內卷。茅台或許也感受到了危機。但實際上,這不是年輕人不喝白酒的問題,而是整個市場不振,導致大家都不敢消費的問題。可以說,有問題的不僅僅是白酒行業。

對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喝白酒的問題,實際上馬雲早給出了答案:我年輕時也討厭喝白酒。等人到中年,才知道茅台的好。

是的,白酒,本身就不屬於年輕人,而是屬於中年人和老年人。

那入喉的辛辣,只有被生活摧殘的中年人,才能降得住,相得益彰;

只有經歷過風風雨雨看淡人生的老年人,才能慢慢品,雲淡風輕。

咖啡和巧克力雖然也都是苦的,但那是一種輕佻的苦,歡快的苦,容易被挑戰的苦,所以適合年輕人。

只有白酒的苦,才是生活的苦,人生的苦,刺啦一下下喉的那一刻,刺激的不是味蕾,而是靈魂。

所以,中國的白酒文化,被唱衰N多年了,一直卻毫髮無損。因為,那些張揚的年輕人,號稱絕對不會喝白酒的年輕人,被生活摧殘後,才會知道白酒的好。

茅台,能從無數品牌的白酒中,獨領風騷,除了它和其他白酒一樣的辛辣外,就在於它的品牌價值,賦予了它身份的象徵。

否則,一瓶實際成本只有幾十元而且又難喝的液體,憑什麼幾千塊錢都難以買到呢?

所以,茅台聯名是可以的,想討好年輕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都是表面工作。茅台的真正品質,真正的品牌價值,才是茅台最重要的身份象徵。

因此,長期來看,茅台品牌的發展,用優秀的聯名產品作為點綴,是可行的,但最重要的,還需要在產品質量、品牌形象、消費者體驗等多個方面持續投入和改進。

如果茅台過度依賴聯名策略,忽視了這些基礎工作,尤其是高逼格品牌形象遭受損害,那麼它的長期發展可能會受到限制。汾酒和五糧液,都是前車之鑑。

總之,頻繁的聯名活動,會讓大眾對茅台的品牌定位產生疑惑,甚至不再認為茅台品牌有多高逼格。這樣做得多了,等於自掘墳墓,在大眾眼裡,終會從一個「天潢貴胄」,淪落為「屌絲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