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力薦:停止內耗,必看這5部人物紀錄片

2023-12-07   洞見

原標題:央視力薦:停止內耗,必看這5部人物紀錄片

央視力薦:停止內耗,必看這5部人物紀錄片

苦難,

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場歷練。

作者:洞見MK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人生總是陷入迷茫,該怎麼辦?」

其中有一條回答是:「借力而行,向高人請教。他們會用自己一生的經歷,為你找到一條破局的出路。」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和痛苦,這時候就需要尋找一個精神導師。

古往今來的聖賢名士,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今天,晚君特意為大家帶來了央視推薦的5部紀錄片。

當你讀過了這些傑出人物的故事,一切的困頓和不安,都能得到治癒。

1

工作不如意,看看《王陽明》

左宗棠曾評價道:「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

作為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才,王陽明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成就不凡。

他左手撫卷,把儒家心學發揚光大;右手執劍,力挽大明江山於狂瀾。

在紀錄片《王陽明》中,我們能看到他少年立志到中年困苦,再到老年悟道的精彩一生。

王陽明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小被譽為神童,又接受了優良的精英教育。

當時的文壇領袖李夢陽見過他之後,直呼他有「狀元之姿」。

但本該一帆風順的仕途,他卻走得異常坎坷。

先是參加會試,兩次都不幸落榜,近而立之年,才終於考中進士。

仕途還未開始,他就又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任職驛丞。

當時的龍場地處荒山野嶺,人煙稀少,蚊蟲不絕,瘴氣橫行。

隨從的三個家僕難以忍受,紛紛陷入崩潰,不久後就病倒了。

工作還未展開,就陷入如此困境,換作旁人,早就心灰意冷,撒手不幹了。

但王陽明始終沒有放棄希望。

同伴沮喪,他就為他們吟唱家鄉民謠,為其疏解心結;

沒地方住,他便找到一處山洞棲身,白天開荒種菜,晚上打坐讀經。

當地土著未經開化,攻擊性強,時常對王陽明幾人發起攻擊。

起初,王陽明便與他們保持距離。

漸漸地,待消除了對方的戒備心後,王陽明又開始和他們慢慢接觸,教他們認字讀書,並為其醫治傷病。

沒過多久,王陽明就徹底融入了當地百姓,經常和他們一起歡飲達旦,開懷暢聊,官民關係好不融洽。

兩年後,他也等來了朝廷起復的詔令。

提起工作,很多人都倍感頭疼。

一想到那些複雜的人情世故,乏味無聊的任務,就恨不得馬上辭職,逃避現實。

然而王陽明卻說:「人須在事上磨。」

如果說生活是道場,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在職場裡,遇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助你磨鍊心性、提升自我的一次機遇。

你可以把難纏的人,當成自己放大格局的磨礪;

把難搞的事,當成改變自己態度的試煉。

真金不怕烈火,能人不怕破事。

當你耐住性子,在一件事上下足了功夫,便能在日復一日的修行中,煉出一身真本事。

2

太在乎別人看法,就看看《李白》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李白。

他是手可摘星辰的少年,是筆落驚風雨的詩人;

是日飲三百杯的狂士,亦是仗劍走天涯的俠客。

走進這部紀錄片,我們也就走進了這位詩仙狂放不羈、肆意瀟洒的一生。

在李白的世界裡,從來就不存在「別人的看法」。

24歲時,李白第一次辭親遠遊,拜訪了當時的大文豪李邕,卻遭到了對方的輕視。

面對當頭棒喝,這個岌岌無名的後生一點也不犯怵。

他反倒覺得是李邕沒有慧眼,並在詩中把自比為大鵬鳥,相信自己終有一日能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27歲時,他輾轉到安陸,在友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前宰相的孫女許氏,與之來往密切。

消息在坊間傳開,士大夫皆認為他急於攀附權貴,紛紛攻訐。

但李白依然我行我素。

他毅然與許氏結為夫妻,然後帶著妻子,到桃花岩中隱居去了。

之後的多年,李白四處求訪,獻上詩文,卻屢屢碰壁。

直到42歲時,他的名氣傳遍了天下,才被玄宗召見。

在宮內,他與皇帝對飲,為貴妃題詩,結交不是達官顯貴、就是文人雅士,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李白入仕,為的是做帝王師、濟蒼生,但玄宗只把他當作一個吟詩賞月的詞臣。

心有鴻鵠之志,又怎會甘為籠中鳥呢?

於是,僅在京城生活了三年,李白便主動辭官離開了。

世人皆笑他瘋癲,他笑世人看不穿。

一路走來,李白受到的嘲諷和質疑不計其數。

面對外界的嘈雜,他始終沒有懷疑過自我;身處浮華之地,他也沒有迷失於旁人的非議。

他這一生,都在隨心而動。

心在山水間,他就縱情山水;心在功名里,他就投詩拜謁;心在紅塵外,他就尋仙訪道。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在世,別人都只是過客,你才是自己的主角。」

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評議,那是他的事情。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穩住自己的節奏。

不要輕易被外界的非議動搖,也別用世俗的標準捆綁自己。

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矢志不渝地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人生的精彩,屬於每一個活出自我的人。

3

跌落低谷時,看看《蘇東坡》

王國維曾經這麼評價蘇東坡,不僅有「高尚偉大之文章」,更有「高尚偉大之人格」。

即使過了一千年,蘇軾仍被一代又一代人奉為精神偶像。

該片以蘇軾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完整再現了他從少年時期到垂垂老矣,所經歷的一切坎坷與榮辱。

紀錄片中講到,蘇軾二十一歲考中進士,三十歲就名揚四海。

那時,人們爭先傳閱他的文章,模仿他的衣著,甚至連當時的曹太后,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然而世事無常,命運難測。

十多年後,一樁「烏台詩案」,讓蘇軾的人生徹底改變。

他先是被打入了陰冷潮濕的大牢,擔驚受怕地度過了103天,後又被貶到黃州為官。

說是為官,卻只是掛個名,既無實權也無俸祿。

曾經的朋友們也怕被他牽連,一夜之間消失不見,蘇軾寄出去的信件全都石沉大海。

逢此絕境,蘇軾也曾感到孤苦無助,整日閉門不出。

但生活還要繼續,在短暫的逃避過後,他就開始調整心態,面對現狀。

他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方巾,穿上了農人的布衣草鞋,像普通百姓一樣生活。

沒有粥米果腹,他就扛起鋤頭,開荒種糧;

沒有美酒下肚,他就研究酒理,親自釀造;

沒有地方落腳,他就拾磚撿瓦,搭建雪堂。

他混跡於市井之中,與漁人樵夫相處,和酒家藥師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

漸漸地,人生的困頓都隨之消逝,他的眼中只剩下愜意快活。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生的風雨襲來,何必狼狽躲避呢?

穿著芒鞋,拄著竹杖,悠悠哉地前行,不也是一種瀟洒嗎?

回首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但無論命運把他拋入何種悲慘的境遇,他始終對其報之以歌。

一如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幾段極為艱難的時光。

你可能也想就此消沉,伏地投降。

但請你相信:苦難,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歷練。

正所謂:「水到絕境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

不管眼下的日子有多冷,咬咬牙,堅持下去。

熬過苦寒,你總會擁有不期而遇的溫暖,遇見光明燦爛的未來。

4

覺得生活太苦時,看看《百年汪曾祺》

汪曾祺的一生中,走得並不順遂。

但與旁人不同的是,在人生幾個痛苦的階段,他都能過得把日子過得生動有趣。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好玩、有趣的才子,也能看到一個瀟洒、自在的俠客。

了解過汪老的一生後,你也會被他鮮活的生命力而感染。

讀書時遇到了戰亂,日軍的飛機就在頭頂轟炸,大家都慌忙朝著防空洞跑去。

汪曾祺卻拿著一塊點心,單撿有松林的地方去。

別人告訴他那裡很危險,他卻說:「那裡有賣松子的,就算被炸死,至少不是餓死鬼。」

工作後,他在故宮博物館做管理員,每天的任務就是檢查倉庫、找資料、做卡片,十分乏味。

同事們紛紛抱怨,汪曾祺卻並不愁悶。

每天下了班,他就溜達到筒子河邊,看人叉魚、下棋、算卦,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到了晚上,他就站在草坪上仰看靜謐夜空、滿天星斗,享受上天獨一份的浪漫與溫柔。

後來,十年浩劫期間,汪曾祺被下放到農村,乾了三年鋤地扛包的農活,苦不堪言。

但提起這段經歷,他卻打趣道:「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縱觀汪曾祺這一生,經歷過戰火流離,也忍受過孤苦無依。

他卻告訴世人:「即使人生會遭遇各種創傷,但今天我們應該快活。」

生而為人,我們註定要經歷無數的艱辛和折磨。

能救贖你的,只有那個樂觀、昂揚的自己。

從今天起,請務必好好生活。

不要緊繃神經,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去感受陽光微風;

不要唉聲嘆氣,及時從悲觀中抽離,去領略山河湖海。

當你學會了愛自己,愛周遭的一切,每一天都能過得有趣有盼,溫暖從容。

5

為慾望所累,看看《一代大師李叔同》

生活中,你是否也會覺得太累?

為了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職位,很多人每天都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即使身心俱疲,也不敢停歇。

如果想從這種沉重中脫身,我推薦你看看紀錄片《一代大師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時,拿了一副絕佳的底牌。

身為天津巨富之子,他從小錦衣玉食,享盡榮華。

幼時天資過人,師從名士,接受了先進的新式教育;

青年時留學日本,在詩詞、書法、繪畫,音律等方面,樣樣出色。

僅僅19歲,他就名滿津門,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才子,享受著眾人的追捧和崇拜。

然而命運的走向,向來不如人意。

曾經的貴公子,也會被困於破碎的現實中,舉步維艱。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他先後遭遇了友人離散、科舉落敗、家族破產和母親逝世。

這一系列的變故,讓李叔同對世事逐漸有了新的了悟:

「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瓦上霜。」

功名也好,感情也罷,都只能暫時擁有,人生最終還是要由繁歸簡。

想通了這一點後,他出世的願望便越發強烈。

1938年,38歲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法號「弘一」。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歸來的只有弘一法師。

皈依佛門之後,他的生活過得極為清苦。

他穿著一件滿是補丁的衲衣,每日吃的無非青菜、蘿蔔。

隨身帶的鋪蓋卷打開,只有一條破蓆子,一個舊被褥。

世人都以為這樣的生活過於清苦,但在弘一法師看來,有吃有穿就已經是人間上乘。

他只說:「要惜福。」

老話常說:「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

經歷多了我們就會明白,人生不是財富越多,就會越快樂。

三千繁華,終歸一粥一飯。

少一些貪心,多一些知足,不被浮華遮眼,不為名利所困。

你也能在簡單的生活里,平安喜樂度一生。

看紀錄片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看到一句話很是恰當:「梳理過去,展望未來。」

紀錄片雖短,卻凝結了歷代大師們的處世哲學。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生活苦悶,無處消解,不妨打開其中一部,慢慢觀看。

有人會用自己的經歷,為你沖刷過去的悲傷;

有人會用超脫的智慧,為你指明前進的道路。

願我們都能學會愈療自己,在偉大思想的浸潤下,收穫通透豁達的人生。

點個贊吧 ,與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