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本鄉村振興的「靜岡·三井模式」

2023-12-13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觀察:日本鄉村振興的「靜岡·三井模式」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白益民

農民是不可能在純粹的農業生產領域中獲得社會平均收入的,只單純地解決種植、生產和銷售端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形成「一套讓專門做農民的人能很好生活的體系」才是關鍵。

鄉村振興,在日本也被叫作「地方創生」,其目的就是希望地方發揮特色,發展出最適合的在地經濟,讓人們不一定非要在都市尋找工作,而是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或是選擇其他鄉鎮。實際上,在日本有許多這樣的示範地區,位於日本中部的靜岡縣就是其中的代表。

日本農業產業化的典範

靜岡縣地處日本東京和大阪之間,不僅是山葉、鈴木、本田等製造業企業的故鄉,同時得益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當地的農業也非常發達,除引以為傲的綠茶外,網紋蜜瓜、柑橘、山葵、草莓等農產品也在日本市場名列前茅。

產自日本靜岡的網紋瓜有著「蜜瓜界的LV」「水果中的勞斯萊斯」等稱號,其平均售價都在每公斤180至360元人民幣之間。靜岡網紋瓜其實源自中國的新疆,於一百多年前傳入日本,後經過不斷地改良。

那麼,為什麼靜岡能培植出品質如此優越的蜜瓜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農協。正是在日本農協的扶持下,靜岡的瓜農憑藉「匠人精神」,不斷優化改良蜜瓜的品種,悉心培育每一顆蜜瓜,並保證供應穩定。

日本農協通常設有技術研發、產品銷售和生產資料購買三個部門,其本身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發揮著服務性、技術性和綜合性的作用。日本靜岡農協負責人安田昌敏表示,當地農協共有會員580名,由農協提供包括種子種苗、農技、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當地產的網紋蜜瓜有兩個品牌,都由農協統一收購後銷往日本各地。同時,日本農協還對網紋瓜的生產、銷售等有著嚴格統一的要求,如光照時長、室溫、上市時瓜的甜度等等。數十年來,日本農協孜孜不倦致力於網紋蜜瓜種子種苗的改良和種植技術的改進,以及後續的包裝銷售,從而使得當地產的網紋蜜瓜享譽全日本。

當然,日本農協並不是一個僵化、保守的農業組織,而是經常與時俱進。例如,早在2011年靜岡農協就與日本NEC公司合作成立電算中心,開始提供「電子貨幣結帳服務」。2021年11月,靜岡農協又引進了日本首個AI選果系統,應用於當地三日蜜柑選果場。靜岡三日蜜柑過去主要依靠人工選果,AI選果投入使用後,勞動力節約了四成。

產業生態體系成就靜岡茶園

除了蜜瓜和柑橘,實際上,靜岡最為出名的還是茶葉。靜岡是日本茶葉第一大產區,當地茶園面積近30萬畝,占日本茶園面積42%以上,日本70%的茶葉銷售在靜岡縣完成。早在1951年,日本最大的茶葉製造商和銷售商三井農林株式會社(隸屬三井財團)就在靜岡縣開設了工廠。

多年來,靜岡縣的茶葉園都一直採取「茶草場農法」傳統的種植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提高茶葉質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成本。然而靜岡茶園依然能夠在保證茶葉規模種植的基礎上,兼顧種植的景觀化。這背後同樣離不開日本農協長期的不懈努力。

對此,曾在日本靜岡縣茶葉試驗場進行研修的中國茶葉專家方干勇表示,「日本有農協(為茶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日本農協的工作人員干起活來盡心盡力。在日本,農民種茶、制茶不用傷腦筋,只需要按照標準、規範操作即可,而且可以只管生產不管銷售,銷售就是農協的事情。」

在靜岡縣,日本農協就設立了遍布各地的近60家農產品超市,農戶把生產的茶葉成品送到農協的超市銷售,農協收取3%~5%左右的服務金,銷售收益的85%歸農戶。僅在靜岡縣清水區一地,農協每年銷售額就達16億日元。日本農協,可以理解為合作社之上的合作社。

日本農協除了承擔農田規劃、育種、播種、田間管理、收穫以及生物肥等生產環節的生產服務(產)之外,還承擔了農產品銷售(商)和農業信貸(融)的流通職能,基本形成了「產商融」三位一體的農村財團體系,把農民農戶從過去鬆散、單一的模式組織成為相對團結的農業集體。

日本靜岡縣茶葉負責人表示,「作為小量綠茶農業產地,靜岡縣想在國際上生存,必須把『茶草場農法(農業文化遺產)』作為宣傳重點,並通過茶葉周邊產品來開發拓展產業鏈。」為此,靜岡縣並未僅局限於茶園種植和加工廠,而是將上下游配套相關產業全部集中於此。

如今,靜岡已經形成了以茶葉為核心的集科研、種植、生產、銷售、旅遊為一體的上下游綜合產業鏈。可以說,靜岡茶園與茶葉科研機構、茶葉配套機械設備製造企業、茶文化宣傳機構以及茶旅配套服務等基本構成了「茶產業生態體系」,將傳統農業提升到一個新的領域。

農民是不可能在純粹的農業生產領域中獲得社會平均收入的,只單純地解決種植、生產和銷售端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形成「一套讓專門做農民的人能很好生活的體系」才是關鍵。顯然,「產商融」三位一體的日本農協做到了。事實上,靜岡縣只是日本農業農協機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社會力量助力日本農村戰略發展

日本靜岡茶園的茶旅景觀化、產品化,銷售組織化、系統化和深加工產業鏈化,實際體現的正是日本鄉村振興中的「一村一品」理念。而日本農協對「一村一品」產前、產中、產後進行服務的體系,也是「一村一品」快速發展的保證。事實上,靜岡縣如今已經是「一村二品」或「一村三品」了。

本質上,在日本的「一村一品」戰略中,「品」並不是主體,而是以產業為核心。首先,要因地制宜開發這樣一個產品。然後,將整個相關產業鏈進行延展,提高綜合的實力。隨即,再通過一系列基礎建設和商業化運作構建起生態體系。最後,實現全面推進,從而產生經濟和文化的雙重效益。

作為日本農業產業化的成功模式,「一村一品」戰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其搞活地區經濟的一種手段。研究者普遍將這一戰略的實施主體定位為日本各縣政府,顯然這是有失偏頗的,政府往往扮演的是提供優惠扶持政策的角色。

日本「一村一品」戰略的實際執行主體是農民群體。然而,近年來,這一群體日漸衰退。對此,前三井物產會長槍田松瑩曾表示,「現在,日本的農業實際上是一個衰退產業,真實農業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3%左右,並且其中70%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那麼怎麼解決未來農業的發展問題呢?這就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其中。

此前為保證農民的利益,日本農協是禁止大型企業加入的。不過,進入不了農業領域,不代表無法開展相關業務,事實上農業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可以提供服務開展創新。例如三井物產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建立保稅工廠,進口飼料、配合飼料生產。

如今,三井物產內部就設有專門的「營養與農業事業單元科學部」,其使命和戰略就是「科學助力食品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旗下的5個分部幾乎涵蓋了所有農業上下游產業,包括化肥領域的磷酸鹽岩、硫礦等分銷平台,種子、植保的生產、開發、銷售,以及由IT和通信業務單元支持的農業數據服務。

不僅是三井物產,三井財團旗下的眾多企業也積極參與到相關的農業領域。2018年,三井化學與日本農協(JA)聯合開發了創新水稻除草劑。該產品被證明對稻田雜草非常有效,具有新的作用機制,能防治日本已經出現的對ALS抑制型除草劑產生抗性的雜草。

(作者白益民系中國投資協會新基建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綠髮會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344fabbed4ac1e8703e5932c1b93d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