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或許已經告別「恆紀元」,他們是最初的親歷者

2023-03-28     世界說

原標題:地球或許已經告別「恆紀元」,他們是最初的親歷者

兩年前,Juressa的兒子在和大人一起爬樹時說,「我覺得樹木應該是世界的主宰,因為在我們出生之前,它們在這兒,我們離開時,它們還會在這兒。」兒子的言語「天真又美好」,讓Juressa驚訝不已,同時也感慨自己失去了這樣的對世界的觀察。

Juressa在紐西蘭致力於減少塑料的使用,她人生中關於自然的第一課,來自她的父母——父親熱愛自然,並教會她享受在自然環境中的體驗;母親身體力行,時常注意自己的行為對自然的影響。

七百多年前,Juressa的毛利人祖先從玻里尼西亞的島嶼駕著獨木舟,靠著星星和洋流的指示,穿越太平洋,到達了紐西蘭,成為這片土地最初的居民。他們帶來玻里尼西亞的蔬菜,開墾土地,用亞麻編織捕魚網,用骨頭和石頭雕刻魚鉤,用圈套獵捕鳥類。

當大部分現代人坐在餐桌前等待精美烹制的食物被奉上,毛利人的後代在通過各種方式記錄著祖先與荒蕪世界的初次相逢。這樣跨越世代的傳承,不僅在紐西蘭,還在亞馬孫雨林、格陵蘭、印尼的島嶼.....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在替人類守護我們的祖先最初的記憶。

這樣的記憶在現代不是完全陌生——它存在於每一次人們想前往自然的衝動中。但對毛利人來說,環境的變化讓守護這份記憶越來越艱難。

魚的「出走」

不管是毛利人還是他們的玻里尼西亞祖先,都是靠海吃海的島民,海洋和水在他們的世界觀中極其重要。一些毛利傳統認為,海底是一切生命的源頭,島嶼是被拉出海面的魚,而人類經歷了從魚到兩棲動物,再到具有人形的過程。

他們相信水是一種能量,擁有各種脾性——它可以是平靜的、慷慨的,也可以是危險的、具破壞性的。毛利人給這股能量取了一個名字,「Tangaroa」,意思是「海洋之神」,它是海洋、湖泊、水道以及其中所有生命的神和守護者。

2018年的紐西蘭北島豪拉基灣 / Greenpeace

今年1月,紐西蘭南島海域的水溫一度比正常高出6攝氏度。科學家發現,不僅海洋表面水溫升高,水下100米處的氣溫也受到海洋熱浪的影響,這意味著深水的物種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挑戰。水溫的變化導致海帶死亡和海綿白化,一些魚類開始遷移到更加適合生存的海域,在氣候溫和的北邊群島,潛水者發現了原屬於熱帶的扳機魨(triggerfish)。

大部分魚類是變溫動物,不能調節自身體溫,對環境溫度變化非常敏感。隨著水溫上升,它們會面臨如氧氣含量降低、患病機率增加,以及繁殖時間和遷徙模式改變等挑戰。因此,遷移是這些魚求生的一步,但對以漁業為重要經濟基礎的毛利人來說,這是個不小的問題。在紐西蘭,毛利人部落擁有三分之一的商業捕魚配額,但配額固定在特定海域,如果魚類遷出了這片海域,部落就失去了捕獲這些魚類的權限。

海洋物種的移動對毛利部落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海洋熱浪的研究者Tony Craig說,如果由於海水升溫,鯛魚往南遷移,那麼靠北擁有鯛魚配額的部落就會損失,而靠南的部落就會得益。這在部落之間形成潛在的矛盾,好在部落在與政府一起著手討論如何調整配額,以使得整個制度更加公平。

不過,毛利人面臨的不僅是收入上的潛在不穩定性。除了商業捕魚,毛利人的漁獲權還包括習俗捕魚(customary fishery),當地法律允許他們在特定的區域建立保護區,保護以文化、宗教等非商業目的的傳統捕魚區域。特定魚類的遷移讓這些活動受到了挑戰,一些部落有著關於這些魚類世代相傳的故事,它們的形象也出現在部落的聚會場所(marae)。這些聚會場所也稱毛利會堂,常常作為聚會、慶祝、葬禮、教育工坊和其他重要部落活動的場地,也被視為是毛利人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核心。

當一條河流成為「人」,然後呢?

在毛利語中,「Ko ahau te awa, ko te awako ahau」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就是河流,河流就是我。」它精準地闡釋了毛利人眼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一條河流受到污染,那麼與之相關的人也出現了問題,反之亦然。

2017年,紐西蘭第三長河——旺阿努伊河(Whanganui)獲得了法人地位,成為世界上第一條被視作合法生命體的河流,而當地人為此努力了160多年。

獲得法人地位的旺阿努伊河 / Wikipedia

在毛利文化中,人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土地,保護這片土地就成為了他們的職責。在近900年的漫長時光里,旺阿努伊部落的人們依賴河流覓食,泛舟行於河中,在河兩岸修建村莊,河流不僅提供著滋養,更是成為部落的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森林、海洋、河流、動物無法為自己發聲,但旺阿努伊河成為了法律承認的生命體,意味著它擁有了和人一樣的法定權利,當它被破壞、被過度開發時,它的法人代表能夠全權代表河流的利益,拿起法律的武器。

當環境擁有同人一樣的法律權利,人類還能像從前一樣肆意破壞、污染、攫取資源嗎?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律系高級講師 Marc De Leeuw認為,為自然賦予權利,意味著一種根本的轉變——從以人為中心,轉變到以自然為中心,人不再「占有」自然,自然與環境的組成也不再被視為「物品」。

這樣的底層邏輯的變化承襲了毛利人長久以來的自然觀。旺阿努伊部落首席談判員Gerrard Albert說,毛利人相信人類並非世界的主宰,而是宇宙的一部分,人類、大山、海洋與河流一律平等,將河流視為生命,要從河流自身的角度來思考它的未來。

然而,旺阿努伊河有了法人代表,遠不能抵抗來自更大範圍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導致旺阿努伊河周邊地區的降雨規律發生變化,暴風雨的頻率大大增加。3月初,洪水突破旺阿努伊河的防洪堤,漫至周圍的農場。暴雨、洪水、河岸侵蝕、山體滑坡不僅給河岸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還威脅著河流旁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地址,如毛利會堂和墓地。

毛利會堂 / 網絡

今年初,綠色和平呼籲將紐西蘭北島近來頻發的暴雨和洪水定名為氣候災難。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Amanda Larsson表示,「在奧克蘭和北島,我們的朋友、家人、鄰居遭受前所未有的降雨和洪水來襲,這深刻地警醒我們,氣候變化正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們要作為社區團結起來度過這場災難,要求政客採取更多的氣候行動。」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科學家試圖與當地原住民合作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

紐西蘭梅西大學的教授Huhana Smith認為,當前關於氣候變化的敘事,並未真正去理解受影響最大的毛利人社區。毛利人的傳統知識(mātauranga)經歷了數代的傳承和累加,又與當代的知識結合,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當地當前和過去的情況。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講師Pauline Harris和她的團隊深入毛利人部落,去了解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動植物近年的活動如何發生著變化。還有科學家向毛利人學習環境中的種種跡象,來做出長短期的天氣預測。

去年,紐西蘭政府推出了國家氣候適應計劃,幫助本國人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計劃肯定了毛利人作為其土地的守護者和社區的領袖,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角色,也肯定了毛利人的傳統知識將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稱要建立毛利人氣候平台,使他們參與到政策設計中。

別了?地球的「恆紀元」

小說《三體》描繪了這樣一個三體世界——晝夜、季節的變化缺少規律,在相對穩定的「恆紀元」,文明存在和發展,在變化劇烈的「亂紀元」,文明覆滅。

在過去的一萬年里,地球的環境出奇地穩定,全球氣溫的波動僅在正負1攝氏度之間,海平面得以穩定,季節和天氣變得有規律。地質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全新世」。穩定使得文明的發展成為可能,瑞典科學家Johan Rockström稱這種穩定性是「建立現代世界的基礎」。

由於人類活動導致升溫,今天和未來的人將體驗到更熱也更不可測的世界 / IPCC報告

然而,我們極有可能已經告別了地球的「恆紀元」——人類的活動,硬生生將地球拽出了穩定的「全新世」,進入了「人類世」。

高溫、乾旱、洪水、白化的珊瑚、融化的冰川......這些發生在別處的新聞事件也許聽起來過於遙遠,直到它們真正降臨人們的生活,變成現實。

3月20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報告的作者之一Aditi Mukherji指出,全球幾乎一半的人生活在極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過去十年內,在極度脆弱的地區,洪水、乾旱和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是其他地區的15倍。

你我也許屬於當下幸運的另一半,但距離我們腳下的土地變得「極度脆弱」,還有多久呢?

美國氣候科學家Piers Sellers曾作為太空人三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在紀錄片《洪水泛濫之前》中,他這樣描述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Piers Sellers與Leonardo DiCaprio / 視頻截圖

(我)看到夜幕下的城市,數百萬的人忙於生計,到了白天這邊,看到自然系統,比如颶風,就像出現在海洋上方的巨輪,看到亞馬孫河就在我的腳下流動,整整五分鐘,河岸兩邊的森林太美了,就像綠色的地毯,一直延伸至海洋,陽光照射下來,整座亞馬孫森林在晨光中甦醒,做著它每天都在做的事——吸氣和吐氣......在這之後,我更愛這顆星球了,以前住在上面沒這樣想過,我也更愛地球上的人們......我希望這一切都好。

當Piers對主持人Leonardo DiCaprio說出這些話時,他已經被診斷出胰腺癌四期,在這之後不久與世長辭。在生命的最後一程,Piers希望以自己有限的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他盡力通過發聲讓人們理解這顆星球的脆弱和氣候變化的事實。

Piers認為人類還有機會,如果我們現在能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的生態系統還有可能恢復。「我對人類有信心。我相信當人們不再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或不確定,以現實的視角看待當前的威脅,當他們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他們會行動,看起來不可能的事也會變得可能。」(責編 / 張希蓓

August Rick對本文亦有貢獻。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305c54e8b5596a5f5736441221e54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