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質量陪伴5字法則)

2022-07-0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哈佛大學: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附高質量陪伴5字法則)

文 | 芒來小姐

最近,山東一位老父親在朋友圈刷屏了。

視頻中,

他穿著白色紗裙,墊著腳尖,

跟在女兒後面學芭蕾,

有模有樣、惟妙惟肖。

這位老父親說:

女兒第一天學芭蕾,很緊張,放不開。

他靈機一動,穿上裙子,

女兒被逗得哈哈大笑,緊張感一掃而空。

為了女兒,

可謂是「豁出去了」。

網友們看了,都在感嘆,這個爸爸也太寵女兒了吧。

其實,比起面子、票子、房子、車子……

一份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心,更加珍貴。

心理學家科胡特就曾認為:

與父母共同度過的時光,是孩子克服不安的力量來源。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父母用錢買來的一切;

而是父母願意騰出掙錢的時間,

陪他探索各種新鮮的事物,給予真正切實的關注,才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心理基礎。

陪姐妹去商場兒童區,我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孩從滑梯上下來,

拉住媽媽衣角,

要她陪自己一起玩。

孩子媽媽正在和姐妹聊天,

於是,塞給孩子一個iPad。

孩子很憤怒,將iPad扔在一邊:

「媽媽!你說過陪我玩的!」

媽媽趕緊把iPad拿在手裡,按壓著火氣問:

「我這不是在陪你嗎?」

孩子小臉漲紅,不知是氣、還是急,

抱著媽媽的腿哭了起來。

我問姐妹怎麼回事?她嘆口氣告訴我:

「這位媽媽是我的上司,平時工作很忙,很少陪孩子。她總有做不完的活,即使待在孩子身邊,也幾乎沒有交流。久而久之,母子就生份了。就算好不容易騰出時間,陪孩子出來玩,也像剛剛那樣各玩各的。」

美國教育家Rita Pierson在一場TED演講中說:

教育的本質就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支持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有太多的父母,苦於無法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但等有時間陪孩子了,卻在以「無效陪伴」執行養育的功能。

我們常見的無效陪伴,可分為三個級別。

初級無效:

平時工作很忙,閒下來還是會陪孩子玩,

耐心傾聽,趣味互動。

中級無效:

閒下來只想"葛優癱",

邊陪孩子邊玩手機,心不在焉。

重級無效:

把陪孩子當任務,

沒耐心也沒心情,巴不得早點結束。

其實,最嚴重的無效陪伴,是奪走孩子的自由。

看似陪伴,其實是把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

只重視一切外在形式,比如考試成績、才藝外語,不重視孩子內在感受,不關心他到底喜歡什麼。

面對父母的無效陪伴,孩子沒法感受到父母關心自己,

甚至還會疑惑:

為什么爸媽跟我在一起,總那麼不開心?是不喜歡我嗎?

男明星沙溢陪兒子上補習班,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餓了,就坐在安全通道的樓梯間,干啃麵包。

可沙溢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充分感到自己被愛著。

好的是,這些付出大多看得到收穫。

沙溢的兩個兒子都很親近他,親子關係非常好。

大兒子安吉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會輔導弟弟小魚兒學鋼琴。

父子關係融洽,兄弟倆也親密無間。

"假裝在陪伴",有時比不陪還讓孩子絕望

當孩子意識到:

我只有大哭大鬧時,父母才會一心一意看著我。

就容易養成驕縱、任性的脾氣。

而這,絕不是父母想通過陪伴達成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陪伴,應當是"人在心也在"。

父母全身心投入到親子互動中,孩子才會感到:我和爸媽不只在一起,

心也是緊貼的。

陪伴,才能帶來愛意、關心和溫度。

綜藝《新鮮陪伴記》中提到一句話:

每天陪孩子一小時,孩子18歲時,陪伴時光其實也只有9個月,

但這一小時足以改變孩子一生。

為什麼陪伴對孩子如此重要?

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下發了一則通知,提到沉迷網遊的孩子的共同特徵:

缺乏父母陪伴。

北京某醫院副主任說:

父母總希望孩子戒網,卻不關心他們真正發生了什麼。

她有一名16歲患者,因為網癮被父母送來治療。

一聊得知:孩子和父母幾乎零交流,日常相處也不說話。

被問到如何看待父母的缺席?

孩子冷淡地說:

我習慣了。

"我習慣了"這句話,相信大多數父母聽了都心如刀絞。

可能很多父母會想問,那怎樣才是好的陪伴呢?

其實,衡量父母陪伴是否有效,標準之一是"共情"。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能換位思考的父母,親子感情更好。

這些父母常問孩子:

你需要我做什麼?你現在感受怎麼樣?

哪怕只是視頻聊天,孩子都能感受到:

我和父母站在同一陣線,他們很重視我。

衡量有效陪伴的標準之二,是"互動"。

重慶狀元謝欣穎的父母,多年堅持和孩子一起看書;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周必須要接送女兒兩次;

谷愛凌的媽媽谷燕每周末開車來回8小時,陪伴女兒滑雪……

我身邊的父母,也在努力總結親子互動的技巧,

比如:

當孩子有話要說時,放下手機用心聽;

不要干涉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除非他主動問你;

用單純的心態陪孩子傻樂,不要老想著教育;

充分利用睡前一小時的「黃金時間」,

和孩子一起聊天、讀書……

這些努力,都不會白費。

哈佛大學有一項持續了80年的研究顯示:

童年經常和父母玩耍的孩子,成功率更高。

成年後,也會有更積極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

好好被陪過的孩子,心理也會更加健康。

衡量有效陪伴的標準之三,是"接納"。

我有一個姐妹,總在孩子"調皮搗蛋"時哈哈大笑。

打翻了水,弄撒了飯,把玩具丟得一團糟……

姐妹第一反應是笑,然後才是引導和指正。

孩子問她:"媽媽,你為什麼老對著我笑"?

她回答:"因為你就是我的開心果啊。"

如果,親子相處過程中,父母能接納孩子的小缺點;

孩子就會感到:我雖然不夠好,但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完美的。

這些孩子不容易被失敗打垮,因為父母是他們的"安全港"。

即使被挫折磨損了自信,一想到父母的笑臉,又會信心百倍。

所以,請增加有效陪伴的時間。

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用心的陪伴,孩子的學業、性格、情操,

都會因此脫胎換骨。

如何陪伴0-18歲的孩子?

耶魯大學一則研究顯示:

孩子成長每一年,父母的陪伴都能起到獨一無二的作用。

0-6歲,是教育黃金期。

2歲前,孩子迫切需要父母愛他、照顧他。

親子之間的"心靈感應",不經意就在陪伴中發生。

3歲時,孩子開始學習走路、跑步、吃飯、喝水。

這是他培養獨立性的第一步,也會有些叛逆情緒,

比如:不准父母干涉,要求父母走開,獨自冒險。

即便如此,父母依然要陪在孩子身邊,

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過分溺愛,也不過分指責。

到了4、5歲,孩子開始探索新鮮的環境。

姐妹家有個4歲的孩子,每天飯後,她都會陪孩子完成一些小任務,

比如散步、撿落葉、踢球、吹氣球。

孩子撿到什麼稀奇東西,都會遞給姐妹,自豪地說:"媽媽,這是我的寶藏!"

當孩子處於探索新環境的階段,引導孩子探索陌生環境,保護他的好奇心,

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這時候培養起來的。

6歲,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和老師、同學建立了更緊密關係。

為了得到外界肯定,孩子會變得勤奮,期間也會遭遇挫折。

我有一位來訪者,因為被同學"取外號"十分自卑。

父母想轉校,我鼓勵父母多抽時間陪孩子,

多陪孩子做些事情,

告訴孩子:無論怎樣,爸爸媽媽一定都會在他身邊的。

後來,孩子沒有轉校,但不再介意同學的取笑了,

他自信滿滿地告訴我:「無論遇到什麼,父母都會是我的後盾。」

7歲以後,孩子進入學齡期,體能和認知開始飛速發展。

父母會逐漸感到:孩子正在變成一個大人。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陪在身邊,

但他需要父母提供機會,使他展示自己的優勢。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TA,當孩子相信自己的閃光點能被看到,

親子之間的節奏才會同頻。

13歲之後,孩子進入青春期,此時迎接TA的,是巨大的迷茫。

「我是誰?」「我會有怎樣的未來?」

為了得到答案,孩子會關注自己在他人眼裡的形象,

甚至為了感受存在感,挑戰傳統,和父母「對著干」。

此時的父母,要理解孩子:

並非不尊重自己,他們只是想要儘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父母最好避免「硬碰硬」。

尊重孩子,不過多干涉孩子的選擇。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培養出健全、獨立、積極的人格,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即使孩子成長到18歲,父母開始老去,

他們依然會發自肺腑熱愛父母,

因為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未缺席孩子人生的風景;

衰老旅途上,孩子也不會缺席父母剩餘的時光。

少玩會手機,多用心陪伴,

不經意的陪伴, 就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1eee551d0bea40cb1343fc6c818b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