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孩殺害親弟弟,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2023-02-10   窈窕媽媽

原標題:14歲女孩殺害親弟弟,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實在沒想到,這麼一個普通視頻,居然能引起全網熱議。

1月31日,河北邢台,姐弟倆在客廳玩得時候發生矛盾,一旁的媽媽見狀先抱起兒子安撫,沒想到卻引來大女兒不滿:

「我不是你的親生孩子嗎?」

媽媽一聽,忍不住淚崩:

「手心手背都是肉,她這麼小年齡,會說出這句話,我很慚愧。」

就是這樣一則視頻,觸發了兩大陣營的對立。

有的認為:女孩太矯情了,不懂事,不知道讓著小的。

有的表示反對:女孩說出這句話,說明她的委屈已經積壓很久了。父母不應該以小的更需要照顧為由忽略老大,她也只是個孩子。

我當然支持後面這種。

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實是,仍然有無數父母認為「大的讓著小的」是理所當然。

他們或許還不知道,僅僅因為父母對老大的忽略,曾引發太多悲劇。

2017年,陝西安康,曾發生過一起因「偏袒」而引發的殺人案——

14歲女孩,親手結束了11歲弟弟的生命。

在法庭上,女孩說自己永遠無法享受到父母同等的愛,這讓她對弟弟越來越恨。

平時,她經常因為弟弟無故告狀,而屢遭父母批評責備。直到那個深夜,她偷玩手機被弟弟發現,情急之下便起了殺心。

「很不公平,我覺得父母根本就不喜歡我。」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會從與父母的互動、反應中,來判斷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孩子的世界裡,只有被父母關注,才能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是被關係接納的。

有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父母卻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父母的愛和關注,是孩子間競爭的核心。

偏愛小寶,會讓大寶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反而容易強化手足間的競爭,加劇關係的不公平感。

不過,生活中很多家長對於小寶的「偏袒」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

想起一個新聞,浙江一女孩因父親連扇自己5巴掌而報警。

她不斷向警察控訴,自己和弟弟吵架,爸爸從來只懲罰她一個人。

媽媽忍不住解釋,弟弟還小,你是姐姐啊,而且你有那麼多名牌衣服,你看你弟弟有幾件?

之後,女孩承認,在物質上的確沒有偏袒弟弟。可憑啥一發生爭執,自己永遠是挨罵的一方?

爸爸沉默了。他似乎無法為這套「行為準則」做出合理解釋。

畢竟在很多家長看來,「大的讓著小的」,這不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嗎?

他們小時候也常常被父母「教導」:「弟弟/妹妹還小,你讓著點怎麼了?」

網友@滅火的評論,太扎心:「一句你是姐姐,弟弟還小,我聽了20年。」

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早已刻進部分家長的思維模式里,變成了一種不假思索的「慣性」。

所以,他們會把「大的讓著小的」看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是不可辯駁的真理。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認為,更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照顧,所以會把大部分精力分給小寶,從而選擇性「忽略」老大的情感需求。

綜藝《少年說》,女孩站在天台上,訴說著內心深埋已久的話:

「小時候,我生病了,爸爸會直接抱我去醫院,自己腳受傷了都顧不得。現在呢?我幾乎看不到爸爸媽媽了,她在那裡忙著給妹妹穿衣服、洗臉、喂飯,一點都不顧我。」

當然,作為母親,我完全能理解,照顧、陪伴孩子無疑是一項「苦差事」。

尤其是多胎家庭,有些家長又得忙工作,還得顧幾個娃,真是分身乏術。

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的確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

這不該成為父母「懶政」的理由。

要知道,父母長期的情感忽視,會給大寶的心理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比如,容易出現自卑孤僻、安全感缺失、自我認知低等狀況,甚至引發出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父親想多陪伴生病的小女兒,竟對大女兒松子不聞不問,不願分出一點時間去了解、照顧她的感受。

松子只有扮鬼臉逗笑父親,才能換來一點點可憐的關注。

漸漸地,她習慣了用「討好」男人方式來換取愛,可她始終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

最後,松子自暴自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可見,父母因忽略大寶而造成的情感創傷,也許會伴隨孩子一生。

還有一個原因,是太多家長很難自我覺察的——

就是這種「偏袒」可能來源於自己潛意里的某種需求。

某心理諮詢師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生二胎後,感覺大寶越來越不懂事了,給小寶做輔食,他總要搶著吃。

諮詢師說,問題很好解決,做雙份就可以,浪費不了什麼時間,孩子嘛,想要公平,這很正常。

可寶媽拒絕了這個提議。

她說自己也知道,對大寶好一點,問題就能解決,但她很抗拒這麼做。

後來,兩人深聊一番,終於找到問題所在。

原來,這位寶媽從小被父母忽略,她一直在找尋「被重視」的感覺。

大寶的爭奪行為,讓她體驗到了「我其實很重要」、「我是有價值的」。

她潛意識需要這種感覺,所以會「故意」偏袒小寶,拒絕大寶的需求。

某種極度渴望或抗拒的行為,往往有更深層的心理驅動。

當我們內心不願滿足,甚至抗拒大寶需求的時候,其實可以多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想這樣做?我到底在追求怎樣的感覺?

當然,有的父母更加關注小寶,恰恰是為了所謂的「公平」。

他們覺得,第一個孩子已經享受過自己完整的愛了,但後來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待遇。所以,只有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小寶身上,才算是公平。

可這對於大寶來說,卻是「不公平」的。

首先,生孩子這件事,本身是父母自身的決定,與老大無關,他本不該承擔某些後果。

其次,對小寶來說,從他出生伊始,家庭結構就已經固定了,他往往不會有失去感。

而老大恰恰相反,小寶突然降臨,幾乎會剝奪其他所有家庭成員的關注,他會因此丟失許多安全感。

如果小寶的出現,對大寶而言意味著失去,這算哪門子公平呢?

所以,家長首先要拋棄自身對於「公平」的那套認知,學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處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德勒說:「孩子在童年時期出現的沮喪感,其根源幾乎都在於感到有人比自己更受寵愛。」

嬰幼兒也有壓抑的精神世界。

千萬別覺得孩子還小,就不會對突如其來的新成員產生敵意或牴觸心理。

兄弟姐妹間關係如何,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平衡。

當父母足夠愛老大,讓他產生心理滿足感,那麼他自然而然就會對小寶產生關愛、維護的感情。

演員孫儷曾在節目中說:「懷孕期間,就一直給等等(兒子)滲透,他可能會有個弟弟或妹妹。」

有一天,等等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聽到一個名字叫小花,就說媽媽肚子裡是小花,孫儷便用「花花」做了妹妹的小名。

「因為這個名字是他取的,所以女兒出生後,他很快就能認可,這是他的妹妹。」

孫儷夫婦還專門給等等準備了禮物,等等發現時,便告訴他:這是妹妹給哥哥的禮物。

等等一下被感動到了。

父母鋪墊好「前期工作」,大寶的情感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孫儷說,妹妹出生後,我們給哥哥的關注反而更多。

有一次,等等想吃妹妹的磨牙棒,孫儷沒有用「你長大了」等理由拒絕他,而是讓哥哥擁有和妹妹同等的「待遇」。

「花花吃什麼,只要等等想吃都會給。」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不會被弟弟妹妹奪走時,便會慢慢放下戒備心,用愛的眼光來看待手足關係。

孫儷回憶,帶女兒打針時,等等看見妹妹哭了,心疼得不行,非常男子漢地對醫生說:「你們幹什麼!」,看得她哭笑不得。

愛是可以在家庭關係中傳遞的。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要不要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

謝楠的觀點,深以為然。

「這個行為,在父母看來,是哥哥姐姐愛弟弟妹妹的樣子,但這不是愛本身。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教會讓,他應該去體會愛,然後自願去給予。」

千萬不要把「以大讓小」變成家庭規則里的不得不。

網友@平安喜樂說,正是爸媽的不偏不倚,讓她更想對妹妹好一點,會不自覺想要給妹妹更多的愛。

大寶只有感受到愛,才能發自真心地付出愛。只有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愛這件事,是無法被強行教育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那讓孩子們爭來爭去嗎?

其實,我們要做的,無非是給孩子樹立好大原則。比如,不能打架,不能「罵髒話」,一旦觸犯底線,就必須接受懲罰。

剩下的,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在關係中,爭執是無法避免的。但它從來都不是壞事。

正如《發展心理學》所說的:孩子們需要從爭執和對抗中學會競爭、談判、共享和分配。

「什麼是幸福的童年呢?

是父母之間毫無間隙,溫柔愛他們孩子的同時,維持著堅固的紀律,且在兒童之間保持著絕對一視同仁的平等態度。」

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