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刀郎的演唱為什麼會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2023-02-17     貝爾電影

原標題:歌手刀郎的演唱為什麼會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在中國華語樂壇上,有一位別具一格的歌手,他名氣很大,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卻為人非常低調,刻意淡出人們的視野。他的人生經歷和音樂之路,有許多傳奇。

一、出自草根,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理論教育,不是音樂科班出生。

刀郎,原名羅林,1971年6月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歌手,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

刀郎,父母均是文藝工作者,受家庭薰陶,從小就熱愛音樂,有較好的音樂天賦和創作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17歲外出謀生,到一家歌廳邊掙零用錢,邊學鍵盤樂器,打算朝音樂的方向發展。他先後去過成都、重慶、西藏、西安、海南闖蕩了4年多的時間,最終還是一事無成,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歌手。

與妻子朱梅相識結婚後,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他的夢想。妻子朱梅是新疆人,刀郎與妻子結婚後回新疆生活。在新疆,刀郎接觸到少數民族不同於內地的異域風情,他被新疆質樸蒼涼、大漠風沙的獨特音樂所震撼,所感染,他陶醉於新疆的音樂旋律之中。自此潛心學習,刻苦鑽研,他曾深入生活到過戈壁灘,到維吾爾族老百姓家採風,不斷吸收和融合少數民族音樂的養份,來豐富和拓展自己的創作之路,由此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代表作有:《2002年的第一場雪》《西海情歌》《衝動的懲罰》《愛是你我》《情人》《披著羊皮的狼》《喀什噶爾胡楊》《謝謝你》等。

二、靠自己的音樂天賦,將現代音樂融合新疆的異域風情,形成獨特的創作和演唱風格。

刀郎的演唱風格:旋律簡單、流暢、耐聽;歌詞有著較強的敘事性和畫面感,直白,朗朗上口。其嗓音未經修飾,有質感,有張力。刀郎歌中的滄桑是來自生活,來自民間的聲音,有著最質樸的情感。

沙啞滄桑,聽起來有一種大漠風沙,飽經風霜的感覺。聽他的聲音,像是從西域大漠吹過來的風沙,極具西域特色。

三、出名後的刀郎,內斂低調, 用謙遜樸素的態度,堅持做一個普通的音樂人。

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風靡全國後,正版銷售量達270萬,超過了顛峰時期的天王周杰倫,如果單算盜版的發行量,都超過了1000多萬。刀郎也是內地第3位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開唱的歌手。

在自己的歌火遍全國大江南北的情況下,刀郎沒有膨脹、張揚,自認為了不起。他很少拋頭露面,不願意到處開個人演唱會,很少在電視台露臉,也很少上各地電視台做節目。

刀郎沉穩、內斂、低調、謙虛、不張揚,在浮躁的樂壇里,既沒有飛揚跋扈,也沒有顯得底氣不足,深受廣大歌迷的喜愛。這也是他有超高人氣,很受廣大老百姓喜愛的原因。

香港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對萬郎評價很高;香港樂壇校長譚詠麟搶著翻唱他的歌曲;萬達老闆王建林最喜歡唱他創作的《西海情歌》;張藝謀極力邀請他在自己的電影首映禮上獻唱;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經邀請他演出,被他婉拒。

面對紅透半邊天的刀郎,那英、汪峰、楊坤等人,很是不以為然。他們極力貶低和排擠刀郎,說刀郎的歌沒有音樂性,是農民喜歡聽的歌。在2010年音樂風雲榜10年盛典,評選10年影響力歌手活動中,他們故意貶低詆毀刀郎,拒絕刀郎當選為10年有影響力的歌手。楊坤說刀郎「他有音樂嗎?你認為他那是音樂嗎?」,「他唱的那些老歌讓我來唱,也不會比他差,他的走紅很奇怪」。他們的詆毀和打壓,遭到了刀郎歌迷的強烈不滿和反感。

刀郎不屑與他們爭辯,他落寞地離開了流行音樂的樂壇,繼續堅持走自己的歌曲創作道路。

四、允許世界的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一位哲學家說過,存在即合理。不同的音樂和演出風格,都會有喜愛的觀眾。允許世界的不同,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允許百花齊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那種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言行,確實不夠大氣,不具備一個優秀音樂人的格局,同時對自己的形象也大有影響。

現在在民間,在人民群眾中,絕大部分人,提起歌手刀郎都會讚不絕口,都非常喜愛傳唱和欣賞刀郎的歌,對楊坤等貶低和打壓刀郎的行為極度不滿。這說明公道自在人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音樂上不同的觀點,不同的風格,是客觀存在的。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是正道。一首音樂作品好與不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人民群眾的喜愛,就是對音樂作品的最大肯定和褒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199f7333b006bebf4d3cc6a395ca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