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遷都?20世紀巴西遷都「荒漠高原」,竟然大獲成功
巴西
作為拉美地區最大的國家,巴西是二戰後湧現出的一個面積龐大、人口眾多的新興大國,因此其一舉一動都受到拉美乃至世界各國的關注。正如人們一提到中國就會想到北京一樣,一個國家的首都往往是其臉面與象徵,也是各國關注的焦點,這在巴西也是如此。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巴西並未將首都設在歷史名城,亦或是經濟、文化中心裡約熱內盧,而是設在了內陸巴西高原上的一座新建城市巴西利亞,這不由得令人感到奇怪,為何巴西政府會做出如此舉動呢?其遷都的意圖又是什麼呢?
一、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一大城市,亦是巴西東部的一座港口城市。眾所周知,港口城市往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容易成為一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正如我國的上海一樣,里約熱內盧彙集了全巴西最多的企業工廠、大學、文化機構,是巴西第一大城市,自1763年起,在長達近200年的時間裡,里約熱內盧一直是巴西的首都,承擔著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相當於中國上海與北京功能之和。
里約熱內盧
但是,在1960年,巴西政府做出一項令各國驚訝的舉動,那就是宣布遷都巴西利亞,這是一座於巴西高原上的一片紅土荒草中剛建成不久的全新城市,人口不過120萬。一時間人們驚訝,為何巴西要遷都,即使遷都為何又要將首都設立在如此「荒涼」的一座城市裡,巴西政府在謀劃什麼呢?
事實上早在19世紀,巴西政府即開始考慮遷都問題,儘管此時的里約熱內盧剛成為巴西首都不過幾十年。1822年巴西獨立,遷都成為新政府的重要問題,為此政府多次派出專業人員前往巴西內陸勘察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與經濟區位,並認為在巴西中央的高地一帶建立首都最為合適。1891年,巴西甚至將遷都寫入憲法,以免作為港口城市的里約熱內盧會受到外敵入侵,但即使如此,遷都也始終沒有落實為行動。
巴西利亞
伴隨著二戰的結束與世界和平局面的形成,遷都再度成為巴西政府考慮的問題。恰逢此時巴西乃至拉美都在盛行「發展主義理論」,簡單來說,即認為不平衡的發展會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首先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要建立各種層次的中心城市以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此時的巴西是南富北窮,東富西窮,經濟發展差距之大成為制約巴西發展的瓶頸,因此向廣大的中西部開拓成為巴西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策略。
1955年,庫比契克擔任總統,他是「發展主義理論」的忠實信徒,在他的推動下,遷都立即開始推進。1956年8月,巴西利亞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在不到4年時間裡,即建設成為一座全新的現代化城市。1960年巴西正式遷都,庫比契克高興地說,我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一體化的全新巴西。
庫比契克
二、巴西利亞的規劃與特點
為了避免巴西利亞成為里約熱內盧第二,巴西政府明確規定,新首都最核心的任務是承擔起政治中心的責任,並以此為基礎帶動中西部發展。為此巴西政府採取若干措施以對巴西利亞的定位作出相應保障,首先是大力控制城市規模與人口數量,先規劃、立法後建設,有效避免了對巴西利亞的盲目擴張與建設,使巴西利亞按照建造前即確立的科學城市建設規划進行。其次是嚴格控制巴西利亞的工業發展規模,市區內的工商業發展保持最低數量,以確保首都的環境以及符合城市定位,並在城市周邊廣建衛星城,將工業區安置在此。第三即對城市各區作出嚴密而詳細的規劃,例如有「銀行區」、「酒店區」、「遊樂區」。
巴西利亞各區功能分明
為確保市區不出現人口擁擠堵塞的狀況,巴西政府特地規定市區內不能建新的住宅區,居民儘可能居住到城外的衛星城中。為此,巴西政府對衛星城的建設下了大功夫,環境甚至比巴西利亞的市中心還要優越,這樣也就有效控制了市區內的人數。就是這樣的高規格、高品質的建設目標,使巴西利亞在沒有任何古蹟文明的情況下,成為一座沒有擁擠、污染的現代化大都市,它的設計風格直至今天都沒有過時,反而愈發展現出當年遷都的重要性與明智性。
巴西利亞內十分超前的建築
三、遷都後的巴西經濟
巴西遷都之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繼續維持其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不變,政治中心則轉移至巴西利亞,但首都城市帶來的效益無疑是巨大的,隨著巴西利亞的不斷擴張發展,其在經濟、文化上的發展亦取得明顯效果。可以說巴西利亞的建立與發展,在世界各國遷都史上都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原先的巴西中西部就如同中國的西北荒漠一般,土地廣闊,資源豐富,但人煙稀少,很少有人會願意到這裡工作生活。但自巴西利亞建成之後,全巴西最為核心的政府機構紛紛搬遷至巴西利亞及其周圍,一改之前的荒涼景象。在數代人的開拓與修復之下,巴西利亞使整個巴西中西部的經濟與生態環境趨於改善。
文化層面上,巴西利亞是一座新建城市,並不像里約那樣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但其在1950年代即展現出的現代化城市建設理念,無疑在建築史與城市發展史上塗抹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7年12月宣布將巴西利亞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此時這座城市不過才建成27年,這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也是唯一一座建立於20世紀的世界文化遺產。1962年,巴西利亞大學成立,在隨後的數十年內逐漸成為巴西中西部乃至全國的知名大學,吸引一大批知名學者前來任教,巴西利亞不再是文化沙漠,而日漸成為巴西的另一個文化中心。
巴西利亞大學
就整體來看,巴西的遷都就像楔入巴西中西部的一顆明珠,以首都為核心帶動了整個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在短短几十年里,巴西利亞即成為一座有著16座衛星城且人口達數百萬的大規模現代化城市。以巴西利亞為中心建成的交通網更是將中西部與全國各地連接起來,促使經濟發達的南部與東部帶動北部、西部的發展,巴西政府還特地設置了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與東北銀行等機構,採取各種措施向經濟落後地區傾斜。可以說昔日的「荒蠻高原」已然成為綠洲,塵封地下的豐富資源開始被有效利用起來,巴西的經濟也走向快車道,其發展速度亦是世界上另一個經濟發展奇蹟。
巴西人創造了巴西利亞
文史君說
巴西遷都無疑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完美的範例。巴西遷都並非是政府一拍腦袋決定的結果,而是在百餘年的深思熟慮之後,經過長時期的科學規劃研究後決定的,與許多隨意遷都而產生嚴重後果的國家相比,巴西遷都可謂十分精準。
參考文獻
劉寧:《首都區位選擇影響因素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范和生、唐惠敏:《社會發展戰略:巴西遷都引發的思考》,《拉丁美洲研究》2015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