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隨著白茶強勢走紅,有不少圈內亂象隨之出現。
身邊有位朋友,三、四年前剛開始喝白茶,近期剛發了動態感慨。
「現在買白茶,到處都是坑!」
正在納悶,對方怎會發出這麼偏激的負面看法?
緊隨其後,那位朋友進一步補充解釋。
做舊坑、產地坑、小樹茶、外地樹種加工、各種虛假宣傳、文字遊戲坑、貨不對版、低價進高價賣……
這些賣茶套路,太能坑人。
客觀來看,朋友列出的例子,的確能反映一部分圈內實情。
不過任何圈子一旦做大,都避免不了有人趁機作亂。
諸如,普洱圈、翡翠圈、文玩圈、柴燒茶具圈、建盞圈等,一應如此。
當你了解得越多,見識得越多,難免會看到部分醜陋片段。
但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否定所有的白茶。
對於那些白茶圈子的亂象,理應是將它們揭露出來。
學會識別與避坑,才能買到對的茶。
邪不壓正的大環境下,隨著大家的辨識力提高,白茶圈才能回到往日的海晏河清。
今天這篇且來分享3個比較隱蔽,但卻騙過了不少茶客的圈內亂象。
《2》
一、夏茶冒充春壽眉。
眾所周知,不管是什麼茶,夏茶的品質是最不好的。
春茶的高口碑是因為,茶樹春天新生芽葉,經過漫長寒冬蓄力,內在茶味積累豐富,品質優越。
而到了夏天,雨熱充足,甚至有些過度,會造成茶樹枝梢飛速生長。遠看去,茶樹頂上一片綠油油,長滿嫩葉子,但伸手摸向葉片,手感偏薄偏粗糙。
這樣內質不足的茶,是繡花枕頭。
高溫夏日,光照強烈,高溫熾熱,容易將茶曬傷,反而不利於光合作用積累,所以夏茶原料製成的茶葉,普遍是味道寡淡,不耐泡。
最後,長時間日照加猛烈光照,會刺激茶葉內部生出較多苦澀物質。
又苦、又澀、又薄、茶味還不耐泡的夏茶原料,在白茶主流圈裡,根本不提倡採摘。
將這些夏季採下的青葉,粗製加工成白茶,然後標成是春壽眉,賣給茶客,那就太坑人了。
換個好看的包裝,再虛高年份,再配上荒野壽眉、大師監製、金獎認證等噱頭,往直播間裡掛上限時促銷兩三百的價格,估計會有很多人入坑。
但看到實物時,區分「夏壽」與「春壽」的方法不難,夏茶葉片不如春茶綠,會出現明顯的曬紅斑塊。
泡出來的葉底,柔嫩度不足,鮮爽度不足,茶香偏淡,苦味明顯。
既不香,也不好喝。
這麼大的品質差距,真心沒法比。
為了避坑,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買茶少貪便宜,少信噱頭,認準品質再去入手。
《3》
二、泛濫成災的荒野白茶。
在電商平台里,荒野白茶越來越多。
甚至有不少人,都不屑於做普通白茶,號稱自家的白茶,全部用料都是真荒野。
但問題來了,荒野茶的產量,真有這麼高嗎?
當然不是,處於野生狀態,零散分布的荒野茶樹,連種植規模都沒有,何談高產?
之前看到這樣的商品宣傳短視頻,某款2023荒野銀針的採茶視頻,一眼看去,茶樹非常高,沒有修剪。
但可惜,那片茶樹平均身高超過兩米的「荒野茶園」,太假的。
因為,茶樹們密密麻麻種在一起,彼此之間,緊緊相挨。
從這麼密集的分布狀態看,這肯定是人工種植的。
頂多算是拋荒茶,不算荒野茶。
因為,真正達到荒野級別的茶樹,早就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與灌木、荒草、雜木混居,不成規模。
真正的荒野茶,來源要麼是自然繁殖的野生茶樹,要麼是接近百年前,先輩們在深山種下的茶。
後期撂荒長達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由於沒有人為照料,競爭不過周圍灌木雜木的茶樹,先後被自然淘汰,只有生命力特別頑強的,通過拚命紮根,獲取生命所需能量的茶樹,才能存活下來。
殘酷的自然環境下,造就了荒野白茶的極致野勁。
湯感極醇,回甘迅猛。
咽下茶湯後,荒野銀針與荒野牡丹王留給喉間的野花香、毫香等,持久不散。
經過物競天擇後,荒野茶才能得到這般不同尋常的魅力,遠非其它茶能冒名頂替!
《4》
三、紅褐色的老白茶,勸你別買。
早兩年,收到一條抬槓留言。
「紅褐色的老白茶,你不能肯定它就是做舊茶哇,因為現在的白茶,本身就有『做綠』和『做紅』的工藝。」
這番話太可笑了,隨隨便便就將新茶葉片加工成紅褐色。這樣的行為哪怕不是做舊作假,也是嚴重工藝不當。
又怎麼能扯虎皮拉大旗,戴上「新工藝」的高帽子?
講真,哪怕暫時排除做舊方向。
葉片紅褐色的新/老白茶,工藝基本很糟糕。
因為,這種紅褐色的白茶,大部分是曬傷產物,是被高溫曬出來的。
春茶季早期,在穀雨之前,光照相對柔和。
自然萎凋晾曬,只要注意調整,不至於將茶曬成大片紅褐色。
但進入春夏之交,以及到了盛夏後,高溫+暴曬的天氣,很難做茶。
尤其是夏茶,本身就量大便宜,茶青不值錢。
隨便收進來後,做茶人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加工。
隨便一攤,一曬,隔不了多久,立馬就能茶葉曬成了紅褐色。
這種顏色發紅髮褐的白茶,在懂行的人眼裡,十足是垃圾茶。
明知道,天氣太熱不適合採茶做茶,卻要為了利潤,大量產出這樣的低端茶。
然後標上便宜的價位,向正常市場傾銷。
順便還要給一眾不知內情的新手「歪解」宣傳。
將暴曬損傷的茶,說成是新工藝。
將曬紅變褐的茶,號稱是存滿7年以上的正常顏色。
顛黑倒白,指鹿為馬。
遇上這樣的茶,哪怕再便宜,也別隨便買。
《5》
之前看到這樣的諮詢。
「紅褐色的老白茶,還有黑褐色的白茶,為什麼不能買?」
大致道理,上文已經簡述過了。
因為這樣的白茶,基本上一眼假。
白茶的茶青鮮葉,採下來的時候,芽葉底色都是以綠為主。
嫩芽與嫩葉背面,白毫比較多,多添幾分銀白、毫白的對比色。
經過萎凋、乾燥,製成散茶後,基礎色不變。
經過適度蒸壓,製成茶餅後,茶餅顏色頂多比散茶深一些,不至於變紅、變褐。
在乾燥、避光、陰涼的儲存狀態下,好端端的白茶,更是沒有變紅、變褐、變黑的道理。
出現紅褐、黑褐的白茶,只能說,它們的工藝存在嚴重硬傷。
高溫暴曬,故意洒水渥堆,是最常見的成因。
這樣的工藝問題茶,做舊又造假,茶味物質早已被破壞得一塌糊塗,哪能隨便買入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