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先驅視角:長城汽車工程師揭秘Hi4技術的無限潛力

2023-10-12     智能相對論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沈浪

汽車行業的變革正在回歸平衡和理性,混動市場再度掀起新的浪潮,以Hi4技術為代表的混合動力解決方案備受矚目,並爆發出無限潛力。

日前,工信部等七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的通知。

其中,關於「油車」還是「電車」的態度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轉變,即「鼓勵車企發展混合動力、低碳燃料技術,促進燃油車市場的平穩發展」。

這意味著,接下來市場將不再盲目地追求純電汽車的發展,而是綜合「油車」與「電車」的優勢,以混合動力解決方案為代表來提供更優秀的汽車產品。

實際上,在上述政策公布之前,長城汽車已經在混合動力方向採取了先行行動,通過技術創新積極推動行業發展。

3月以來,長城汽車相繼發布了全新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和越野超級混動架構Hi4-T兩項技術。

這是長城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此後,憑藉HI4技術3擎9模、油電並聯等特點,長城汽車掀起了面向新能源領域的猛烈攻勢。全能電四驅新能源哈弗梟龍MAX、越野新能源坦克500 Hi4-T、都市機能越野SUV坦克400Hi4-T、新能源越野SUV哈弗猛龍等車型接連上市。

一夜之間,長城汽車成為了新能源領域備受矚目的先驅者。

在市場看來,Hi4技術和Hi4-T技術對安全可靠駕駛體驗的追求,或許將成為長城汽車解決消費者有關「油車or電車」決策困境的「終極法寶」。

在長城汽車混合動力系統副總工程師陳淑江博士看來,全新Hi4實現了串並聯四驅電混架構,且不增加造車成本和用戶購車負擔,是四驅平權的關鍵。

在和陳淑江博士的交談中,「智能相對論」也感受到了一種尤為可貴的精神和信念,即長城汽車對技術的深度專注和對安全可靠駕駛體驗的極致追求。

油車or電車?這不再是個問題

時間回到2020年,一天深夜,長城汽車的高管群里突然彈出一篇報道。原來是董事長魏建軍發的,內容是關於美國公路安全協會公布的數據,根據調查顯示,兩驅SUV死亡率比四驅SUV高了一倍。

第二天一早的高管例行周會,魏建軍意味深長地說道:「我們天天說以用戶為中心,研究用戶痛點,安全才是用戶最大的痛點啊!」

對此,混動技術總工程師隨即也道出一個無奈的事實,四驅確實更安全,但要貴2-3萬。用戶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大多還是會選兩驅。

魏建軍聽後思考了一會兒,向在場的高管說道:「用戶對四驅有傳統認知不要緊,安全就是最大的正義。你們儘管去研究如何才能讓四驅成為標配。SUV作為長城的重要基因,有使命去做第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人。」

而後,經過長城汽車的評估發現,四驅和扭矩管理是實現安全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構建四驅和扭矩管理協同的系統,成為了一大難題。

在這個過程中,長城汽車的研發團隊思考過多種方式構建這套系統,進行全面四驅平權,但不夠極致。直到代號DHT2的混動四驅技術立項,一個新的可能正在成為現實。直到今年,這個項目終於有了正式的身份:Hi4。

Hi4是長城汽車推出的全新智能四驅電混技術,真正實現「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做到「全工況效率最優,全場景駕駛無憂」。

區別於其他混動技術,Hi4技術通過前後軸雙電機分布式布置,實現了串並聯四驅的電混架構。在解決四驅架構問題的同時,能耗的控制也在同步推進,通過智能化加持的智能能量管理和智能控制策略,結合「3擎9模」智能切換工作模式,將可以真正把安全可靠的四驅平權落實下去。

Hi4-T則擁有國內首款自研縱置9HAT變速箱,為混動越野車設計,變速器與電機集成式設計,支持純電、燃油、混動三種驅動模式。讓越野「要勁兒有勁兒 要電有電 要省能省」,做到「全工況從容駕馭,全場景極致體驗」。

由此,油車和電車的優劣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基於Hi4技術的調控完成了互補。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電車的成熟,打破了油車在乘用車領域的統治地位。但是,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往往卻是一個更糾結的選擇難題。

油車技術成熟,性能好,但是油價上漲,用車成本高。反觀電車在智能化、綠色化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卻也耐不住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等問題。

無論是哪一邊,都無法令消費者完全滿意。現如今,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文,意識到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油」和「電」都不應該被捨棄,綜合應用才是車企和市場應該考慮的。

對此,長城汽車也有同樣的思考,做產品要站在市場的角度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才是正途,不能陷入技術自嗨,而是以用戶體驗為主。

Hi4技術的「3擎9模」在設計階段並不只有9種工況模式,根據陳淑江博士的介紹,他和他的團隊基於用戶的不同需求做了很多種工況設計,最終經過層層驗證和篩選後,真正落地的是現在所看到的9種,也是最符合當前用戶駕駛場景的工況。

事實上,「3擎9模」的想像力不止於此。陳淑江博士做了個比喻,「3擎9模」的切換就像做菜,一個場景就是一道菜,做不同的菜要放哪些調料,放多少,這些都是根據菜式不同進行微量調控的。在這種微調的過程中,可以烹飪出很多美食,也可以調試出不同的工況模式來滿足用戶未來各種各樣的場景需求。

當技術創新真正地服務於用戶需求,四驅就不再是普通用戶的奢望,油車or電車也不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而是一個1+1>2的應用範式。

從長城汽車今年的新能源車型來看,Hi4技術和Hi4-T技術的出現很好地驗證了這一範式,油+電的四驅混合動力解決方案給予用戶的體驗遠遠超越了傳統技術的局限,為用戶帶來了更豐富的體驗。

定義產品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用戶體驗

在市場上,大眾習慣於用電車或油車來定義一輛汽車,但是到了實際的用車需求,用戶需要其實並不是一台嚴格意義上的電車或油車,而是一台安全可靠、好開好用的車。

市場的背後是誰在推動?用戶,而用戶最為關心的通常是體驗感。

體驗感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指標,並非技術越超前,體驗感就越好,或是價格越低,體驗感就越好。體驗感與這些指標關聯,但又不完全相等。

在這方面,從Hi4技術的應用成果來看,長城汽車對體驗感給予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定義,即用戶對安全可靠駕駛體驗的追求,對應魏建軍所說的「安全始終是用戶最大的痛點」。

具體而言,圍繞用戶日常出行場景,Hi4技術在3擎9模的動態切換上,又結合了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實時對前後軸扭矩進行智能分配和動態調節,很好地提高了車輛的操穩性、安全性和舒適性。

而對於操穩性的優化,陳淑江博士則坦言,這是一個比較難的技術點,需要持續地優化。儘管目前在iTVC系統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陳淑江博士和他的團隊仍然不滿足於此,還要在日常的疊代中不斷去優化其中的功能,才能給用戶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駕駛體驗。

這不僅是陳淑江博士的追求,也是長城汽車的目標。就iTVC系統而言,作為一個綜合性技術體系,這一系統不僅包括陳淑江博士負責的動力模塊,同時也只有底盤模塊等。當這些模塊都協同起來,車輛的力需求、車速、駕駛模式、道路坡道、方向盤轉角、電機轉速、橫擺角速度等信息才能實現最優的配合,以保證用戶的駕駛體驗的高度穩定性。

換句話說,當我們拋開對電車或油車的簡單定義,就會發現基於用戶體驗所打造的汽車產品是非常立體且複雜的,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在車上裝個電機或是發動機的問題。

陳淑江博士對技術領域很是專注,但是談及對汽車行業的趨勢,他並非完全地沉浸在技術的角度去看問題,還會帶上消費者的體驗感受、經濟情況來進行判斷。他告訴「智能相對論」,他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全國84%的有車家庭實際上只有一輛汽車。當只買一輛車的時候,純電車並不是一個具有性價比的選擇。

確保所選擇的技術能夠在長期使用中提供最高的性價比,是長城汽車技術專家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在陳淑江博士的身上,「智能相對論」再度看到了長城汽車的初心。

自Hi4技術和Hi4-T技術發布以來,其搭載的相關產品均以「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為核心理念投向市場,其極具性價比的產品優勢也確實做到了讓用戶「買得起,開得爽、用得省、跑得遠」的國民目標,不斷被市場和用戶所驗證和追捧。

顛覆性的技術or顛覆性的體驗,誰更能贏得市場?

在與陳淑江博士接觸的過程中,「智能相對論」發現他說話做事始終保持著一種不緊不慢、不急不躁的狀態。而他和他的團隊每天的工作也安排得有條不紊,要麼在辦公室進行系統設計,要麼在戶外進行實車測試。

與此同時,陳淑江博士及團隊也深知自己的工作對於品牌形象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雖說陳淑江博士處在技術端,但長城汽車的品牌部門依舊會定時將一些用戶的聲音或訴求整理給他,從而更新技術滿足用戶的新需求。每當這個時候,他和他的團隊就不得不在常規工作之外再找時間或是加班來處理用戶的建議。

縱觀長城汽車的技術團隊擁有深度的知識儲備,可迅速識別問題,提出高效的解決方案,然而,為了更好的提升用戶滿意度與信任度,技術端對售後問題的解決要求往往也更為專業與嚴謹。前段時間,陳淑江博士和他的團隊就在解決有關電量儲備的技術問題。

例如,有的用戶想要停車狀態下,發動機也跟著停下,而有的用戶則希望發動機能持續運轉,哪怕是停車,也要保證車輛電量充到60%或其他標準才停下。如何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當中,去調試技術參數來給到一個較優的解決方案,需要陳淑江博士和他的團隊不斷去論證、調試、驗證才能做出技術上的疊代,進而提供給用戶滿意的解決方案。

整個過程更新下來,周期並不短。但是,在陳淑江博士看來,這是有必要的,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矛盾的建議,但是他認為只要是用戶提出的訴求,在技術可控的範圍內都應該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

在「智能相對論」的視角中,這何嘗不是一種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當前,油車與電車之爭短期內不會結束,新的技術繼續衝擊著舊的技術,技術無時無刻不在被顛覆,體驗也同樣如此。

只要能始終站在用戶的視角上來考量技術進步的方向,保持對安全可靠駕駛體驗的追求,那麼不管是技術還是產品,相信都不會被市場所淹沒。

Hi4技術與Hi4-T技術相比是兩套不同的技術,前者所面向的市場更為大眾,對應城市場景中的雨雪濕滑、山地爬坡、非鋪裝路面、常規越障等日常情況,偶爾也能玩一玩輕越野。相比之下,後者作為小眾越野圈子的專精技術,受眾有限,但這並不妨礙Hi4-T技術在市場上引發熱議。

Hi4-T技術採用油電並聯配合機械四驅,不僅很好地應對更極端的沙漠、泥沼、岩石戈壁等工況,也成功扛起了新能源越野的大旗,成功破圈。現如今,搭載Hi4-T技術的坦克500、坦克400在市場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坦克300的Hi4-T版本更是把消費市場的期待值拉滿,越來越多的用戶投身到了新能源越野領域。

不難發現,用戶買單的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技術,而是基於技術所呈現出來的體驗和應用成果。工程師創新技術,消費者驗證體驗,如何把技術與體驗連接起來是當前汽車行業轉型的必答題。

結語

不管是工信部等七部門的發文,還是長城汽車等車企的選擇,相同的信號正在向市場釋放——汽車行業終究要回歸平衡和理性,純粹的技術追求不是當前的最優解,能滿足用戶多元化體驗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成為主流。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在用戶的視角來思考汽車的疊代很關鍵。如同2020年魏建軍所擔心的,安全始終是用戶最大的痛點。

而安全,不是油車給的,也不是電車給的,而是基於綜合產品能力所賦予用戶的全麵價值。從這個點來看,Hi4技術體系的成功,不在於油車或電車的簡單定義,而是基於用戶場景下,綜合「3擎9模」智能動態切換、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底盤技術、四驅動力系統等多項技術共同賦予用戶的全麵價值。有了安全可靠的追求,才有了市場和用戶的追捧。

現如今,Hi4技術的潛力已經爆發,而長城的攻勢也依舊猛烈。10月10日,搭載了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的哈弗猛龍正式發布,以「新能源越野普及者」的身份,再度為市場和用戶帶來全新的產品和體驗,開闢了新藍海。

相信只要始終以用戶為中心,手握核心技術的長城汽車必將蓬勃向前。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16fde7c2f504bd7f4b94e620bfc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