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為何要刪除五台山論道呢?丁元英說了哪些真話呢?

2023-05-06     未來電影局

原標題:《天道》為何要刪除五台山論道呢?丁元英說了哪些真話呢?

為什麼《天道》會被刪除「五台山論道」的部分呢?這部分內容到底道破了什麼?如果沒有看過未刪減版,絕對無法透徹的理解本劇的核心。局長自從看完完整版之後,才對這部劇大徹大悟。

當時丁元英和韓楚風一起來到五台山,前去拜訪智玄大師,他們通過三次敲門,才獲得了與大師相見的資格。這段劇情十分高明,從表面來看,是大師對丁元英的考驗,實際上是丁元英對大師的試探。當時丁元英首次以5萬為敲門磚,去接洽大師,大師沒有收錢,也拒絕了接待他們;第二次,丁元英加註到10萬,依舊被大師拒絕;第三次,丁元英改變策略,給大師寫了一封信,才得到大師的認可,被小和尚接待上山。

丁元英一開始用金錢是對大師的試探,如果大師收了那10萬元善款,丁元英也沒有必要上山面見大師了,因為那些錢,正好證明大師還未「得道開悟」,並非是真正的覺悟者,只是一個沉迷於外物的偽君子。

後來,大師不但一分錢沒有收,反而回復「非也,非也」,說明智玄大師是一個真正的「覺悟者」,因此,丁元英才送上他提前寫好的書信,當書信交給智玄大師時,大師就瞬間同意要見他一面。

那麼丁元英那封信寫了什麼呢?其實只是一些挑釁佛門的話。從大師接待他們的第一句話,就能明顯看出,丁元英的書信已經惹惱大師,而大師是一個境界賊高的人,他當然不會那麼容易生氣。

只是質問他們: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這句話,顯然是針對丁元英那封信的問的。韓楚風當即讀出那封信。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凈,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這首詞顯然是在砸人家的飯碗。佛學一般講究的是輪迴和天命,也就是一個人要想修得正果,必須生生世世去修煉自己的「覺性」,才能達到「自覺圓滿」的境界。丁元英第一句話就否定了佛家的「輪迴」觀念,他認為每一個人的資質是一樣的,都有自我「頓悟」的可能性,而非是「天命」註定的,也就是靠慧根才行。

同時他第二句話「修行勿取真經」,全盤否定全天下的修道者和佛門弟子,明顯是在強詞奪理,但是他的理論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他認為修行不再於修,而是在於「覺悟」,「修」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戒律,根本沒辦法取得真經,這句話也印證了他前面的觀點,一個人想要遁入空門,不是「以律戒心」,而是「由心生律」,但凡一切以「戒律」束縛自我的修行,都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

所以用他的話來說,所謂的真經,就是「寂空涅槃的究極法門」,這種法門,只能靠「悟」,不能靠「修」。如果一個人要以「修行」成佛,說明是一種求,也就是一種交易;而「悟」在「明性」,這是一種「在知」,修行是用行為控制本性,悟道是以本性驅動行為,所以,「悟」才是通往功德圓滿的必經之路,而「修」是一種南轅北轍的做法。

雖說,有信無證者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這句話已經表明丁元英的立場,他認為,那些只將菩薩和佛祖當信仰的人,雖然不會落下惡果,但是會受「貪嗔痴」束縛內心,永遠也無法寂空涅槃。然後,大師又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丁元英繼續回答到:佛乃覺性,而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之人,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

從丁元英的回答,我們能看出,他認為,佛法從精深處講,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從淺層來說,佛教有「次第」之分,更像是一種引導人向善的教義,這也是一種狹義上的佛學,那些迷信教義的人,永遠也不會修成正果,也不會得道成佛,但這些依舊可以令世間充滿慈悲。丁元英雖然解釋的理論都是對的,但他是用一種世俗的方式在回答問題,而非佛教的專業術語。因此,智玄大師也看出他並非一個佛門中人,而是以靠自悟達到的這樣的境界,儘管如此,也已經難能可貴。

所以,大師最後說,丁元英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丁元英卻說,我與佛的緣分,站在這道門檻,就已經算緣盡,不進不出,與基督,我進不了窄門,與佛,我不可得道。他今天來這裡,並不是為了談佛論道的,只是為自己的「扶貧計劃」,討得一份安心。

因為他的王廟村扶貧計劃,本質上,就是一種「殺富濟貧」,將仁人志士建立的秩序顛覆,甚至摧毀,而又以社會的自然規律,重塑一套新秩序出來,不但會摧毀社會的階層,同時也能打開窮人的觀念。大師雖然不認可丁元英的方式,並說「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但他又回答不出,「得救之道」到底是什麼?同時他還認為丁元英的方式十分妙,雖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的扶貧,但是可以起到投石問路之效,至少會泛起一些漣漪,將貧富差異的社會問題,推到風口浪尖上,那時雖然會挨罵,但這已經時給社會的問題診斷了,一旦這些問題被人拿上檯面,必然會有人想辦去補救,這也算是一個折中的好辦法。

當丁韓兩人走出寺廟的邊界時,他們將扶貧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天上掉餡餅的不勞而獲,是為破格獲取;第二層是,最不道德的道德,是為哲人文化;第三層,不打碎點東西,不足以緣起主題,是為英雄主義。

丁元英的「殺富濟貧」,正是第三層,是以打破中國音響界秩序為基礎,挑起貧富矛盾的對立,從而引發社會反思。

他這種扶貧,其本質是一種秩序革命,所以他一直無法心安,最後才去請教大師,他的做法是不是「得救之道」,大師已經知道他勝券在握,而且也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所以既不認可,也不否定他的做法,只是給足了他心安。至此,丁元英也徹底認定自己的做法,並大膽去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0a3c50b5a2fea50bfbfe7b5cc679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