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可以手握如此龐大的豬肉儲備!
調控食糖、豬肉的交易所
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即北京華商儲備商品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商交易所),是專門承擔國家宏觀調控食糖肉類市場的唯一的交易所。
實際上,華商交易所的前身是一個「糖」交易所。
在1999/2000年榨季(糖類加工生產周期)來臨之際,食糖供給卻出現大規模短缺。因此,為了緩解食糖供不應求、糖價居高不下,同時也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經國務院批准,中央啟用了國家儲備糖計劃。
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國家內貿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聯合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國家儲備糖競賣準備工作——華商交易所由此誕生(這個時候的名字還是北京華儲食糖交易市場有限責任公司)。天眼查的股權穿透圖如下,請感受一下它的疑似實際控制人:
當然,此時的華商交易所還只是負責國家儲備糖的競賣和宏觀調控操作。時間推進到2009年6月,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的深入,有關部門決定對肉類市場也採取同樣的手段。事實證明,這種調控也很好地實現了「四兩撥千斤」。
不過,既然都已經納入肉類市場了,再叫食糖交易所就有點不合適了。2009年12月底,企業正式更名為「北京華商儲備商品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現在的華商交易所。如今,華商交易所的經營範圍也越來越廣:食糖、肉類、生豬、牛羊、蠶繭絲、副食品。收儲接連流標
這一次即將投放的10000噸凍豬肉正是通過華商交易所進入市場的。而在「凍豬肉出庫」之前,華商交易所在今年3月曾發生過3次「凍豬肉收儲」動作。可以簡單理解為,3月先收一波豬肉,9月再投放一波。而這正是儲備肉的意義:應對突發事件、平抑肉價波動,通過收儲、投放,維護社會穩定。
據了解,3次收預收的儲備量分別為:21600噸(3月8日),25000噸(3月13日),以及50000噸(3月19日)。
然而,據新豬刊報道,2019年3月8日第一批凍豬肉收儲流標了。相關文件顯示,第一波儲備肉競價標的價為2.18萬元/噸,而根據豬易數據的實時價格,當時的鮮肉價格已經上漲至2.3-2.4萬元/噸,屠宰企業當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
在3月15日第二次收儲時,華商交易所將競標標的價格調整至2.5萬元/噸,然而此時的鮮肉價格已經上漲至2.5-2.6萬/噸,收儲標的價依舊低於市場價,此次收儲的結果可想而知。很快,第三次收儲來了,具體收上來的數量筆者尚未掌握。有養殖戶覺得是因為價格太低所以收不上去,也有人認為是屠宰場的問題肉高企,實在拿不出豬肉來競標了。
不管收沒收上來,投放起來絕不手軟!
雖然最終收儲的數量我們並不清楚,但此次投放的10000噸可是實實在在地,穩住了居民的飯碗。其實在本次投放之前,部分地方政府就採取了一定措施。海南曾在8月28日投放了第一批豬肉,為1520公斤。廣州市發改委也透露,9月7日至30日,廣州將按低於市場價10%組織投放1600噸儲備凍豬肉。
各地的「保供穩價」頗有成效。從近期監測情況看,豬肉價格趨於穩定,9月11日—17日,36個大中城市豬肉平均零售價格日均漲幅為0.28%,較8月份明顯收窄。
除了加大投放量以滿足需求、穩定價格外,政府也從源頭入手,補貼養殖戶,力爭改善產量問題。9月11日,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會議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擬選擇100個生豬存欄量10萬頭以上的非畜牧大縣推進工作,每縣最多補助3000萬元;並啟動實施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豬場、禁養區內規模養豬場異地重建給予一次性補助。據統計,截至會議召開時,各地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2.3億元,惠及困難群眾達到1.29億人次。
群眾的飯碗保住了,但是也有養殖戶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投放冷凍豬肉說是短期保障供應,但其實只是官方欲調控生豬價格的信號燈罷了,看現在這個趨勢下去,後續肯定還會有相應的舉措出台,金豬行情怕是走到頭咯!現在我們就是想養,只怕是10個月後又是『土豬』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