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之名》中的子秋越懂事越讓人心疼,他一直被人情感勒索

2020-08-16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以家之名》中的子秋越懂事越讓人心疼,他一直被人情感勒索

最近在看電視劇《以家之名》,這部電視劇講的是三個沒有血緣的孩子和兩個男人組成一個大家庭,互相幫助互相成長的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凌霄和子秋都是可憐人,兩人都身陷內疚中,無法自拔。

有一天,凌霄的媽媽陳婷外出打麻將,六七歲的凌霄一個人照看妹妹,在給妹妹喂核桃時,核桃仁卡進了妹妹的氣管,凌霄想外出找人幫忙,房門卻被反鎖了,最終導致妹妹窒息身亡。

女兒去世後,陳婷性情大變,時常和丈夫吵架,還發瘋似的質問凌霄,為什麼要給妹妹吃核桃。多少年後,凌霄還經常被噩夢驚醒,夢中他不停地拍打房門求救,可他就是出不來,屋外大雨滂沱,他一直活在愧疚中。

子秋是三個孩子中最懂事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因為他與凌霄和妹妹李尖尖不一樣,凌霄和李尖尖都有爸爸,而子秋的媽媽拋棄了他,去了深圳,從此杳無音訊十餘年,而對於父親他只知道一個名字,從未見過。

子秋是被李尖尖的父親李海潮好心收養在家裡的,照顧他生活起居,供他上學。子秋的二姨經常嘮叨他,一定要懂事,孝順爸爸(李海潮),因為他和凌霄不一樣,他在李家是白吃白喝的。鄰居也經常對子秋說,要他聽話,不然爸爸就不要他了。

或許害怕被拋棄吧,子秋從小就特別懂事,大半夜為一家人洗衣服,吃飯的時候只吃蔬菜,不吃肉,沒事就去給開麵館的爸爸幫廚,他盡全力地在回報爸爸,給李家報恩。

幸運的是,爸爸李海潮特別愛子秋,有人「教育」子秋要懂事時,爸爸總是擋在他的前面,小心地呵護子秋幼小脆弱的心靈,讓子秋不要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你是情感綁架者嗎

與李海潮相比,可能很多父母都自嘆不如,因為我們習慣用內疚教育來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想一想,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我辛苦地在外工作,你就考這點分,你對得起我嗎?」

「我辛苦掙錢,不都是為了你嗎?你怎麼就不知道感恩呢?」

「你小時候,我為了照顧你,睡不好覺,頭髮都白了。」

……

以上這些都是典型的「內疚教育」的體現,父母為什麼喜歡善用內疚教育呢?主要兩個原因:

一是孩子不聽話,通過內疚教育,希望孩子能服從父母的安排,比如,孩子不好好學習時,有的家長會說,「我辛辛苦苦這麼賺錢,生病了都不敢休假,還不因為你,希望你能爭氣,好好學習嗎?」

二是希望通過內疚教育,喚起孩子的良知,懂得感恩。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他是早產兒,當初他媽媽懷他的時候就特別不容易,有先兆流產的症狀,懷孕才兩個多月,就臥床休息,吃喝都在床上解決,去衛生間都小心翼翼的。但懷孕七個多月的時候,還是早產了。

我同學說,他最怕媽媽把過去懷孕、生子的不容易,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給他聽,每每他不聽話,與父母發生爭執時,他媽媽就一遍又一遍地講,讓他感覺這輩子都欠父母的,永遠都還不清,讓他非常不舒服,有時他心裡也在想:當初媽媽可以選擇不生下來,難道這都是自己的錯嗎?可他卻從來不管說出口,他知道這句話有多傷人。

其實,所謂的「內疚教育」就是有條件的愛,這會讓孩子對自己不夠自信,甚至是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懂事,不能讓父母滿意,根本對不起父母給予自己的愛。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富沃德曾說過:「情感勒索者,會利用個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來控制著你,雙方會一起一直被捆綁在一個惡性循環中。」

「內疚教育」不僅會讓孩子內心不舒服,家長也容易患得患失,若孩子不夠優秀,不懂事,就會很難過,覺得這與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會非常失望。

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才會真正的感恩

孩子,從小就會被教育一定要感恩,可什麼是真正的感恩呢?有一天,你帶孩子去公園外,一個年輕女孩走過來,送給孩子一個漂亮地閃著金光的氣球,你會打心眼裡感謝這個女孩,倘若女孩給了氣球之後,要你加她的微信,向你兜售產品,你還會感恩嗎?

這就是有條件感恩與無條件感恩的區別,真正的感恩不應該讓孩子有心理負擔,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欠了父母,對父母有不同意見,也不敢溝通,小心翼翼的相處,生怕背負不孝、不道德的罵名。

要想讓孩子學會真正的感恩,首先,我們要無條件地愛孩子,我們養育孩子,不是為了養兒防老,不是為了將來圖兒女回報,如果我們有條件地愛孩子,孩子就會產生負債感,這不會讓孩子學會感恩,而是會覺得他對父母好,是在還債,那麼,親子關係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感情也就不再純凈,而感恩是發自心底的情感,是不需要道德去綁架的。

其次,讓孩子去體會父母的不容易,而不是逼迫孩子去接受「父母不容易」的事實。做父母沒有容易的,我們不需要一遍遍地講給孩子聽,孩子會主動了解我們做了什麼,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前段時間,老大因扁桃體發炎發燒了,老公一晚上都睡不踏實,一會兒摸一下兒子的額頭,生怕他晚上發燒。第二天早晨,兒子從來沒有那麼認真地對爸爸說:「爸爸,我給您舔麻煩了,謝謝!」

讓孩子去體會父母給予的愛,比我們嘮叨千遍萬遍,讓他接受我們是愛他的,我們是不容易的,更能讓孩子學會感恩。

父母與孩子不會被回報與回報的關係,而是相互成長的關係,孩子,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成長自己,孩子也在我們的陪伴中,漸漸地長大,我們是互相成就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