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營養支持越充足越好?北京大學赴武漢醫療隊專家組組長安友仲有話說

2020-02-12   壹生

2月1日,北京大學赴武漢醫療隊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教授來到位於漢陽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始負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這裡是衛健委指定的武漢5所定點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之一,收治患者數已從救治最初的30餘例增至600餘例,目前還在加大收治力度,預計收治人數將達1100餘例。

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他最想跟大家說的是,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此次肺炎疫情,要以簡單、有效的支持療法保護患者器官功能,要根據血糖、血脂監測來判斷患者營養利用狀況,要做好患者的分檢工作,一步一腳印的做好這些工作,或許是當前抵禦病毒入侵的最好武器。

圖 安友仲教授(左一)與國家醫療隊專家

記者:目前院區ICU人員配置跟日常配置相比怎麼樣?

安友仲教授:如果按照日常ICU工作強度來說,我們不差人。但是不要忘了,我們面對的是一種傳染病,工作強度遠超一般,工作起來是遠比日常ICU緊張、勞累。醫護人員每次交接班都要穿脫防護服,而且還得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交叉感染,所以額外的付出會很大。另外,防護服透氣性能差,每個人都熱得要命,而外邊又非常濕冷,所以實際上我們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是非常大的。

記者:李文亮醫生的離世,讓我們深感惋惜。我們想了解,年輕新冠肺炎患者,轉入ICU的原因是什麼?

安友仲教授:具體到李文亮醫生的病例,我不太了解具體病情發展。我在來武漢之前,根據報道分析的是重症患者以老年合併基礎疾病的居多,但是來到之後,給我的感覺不完全是這樣,也有一些年輕的基礎疾病並不太多的重症患者。坦率的說,對重症患者的規律還需要進一步摸索。實際上,這個病毒的多器官損害不僅是在肺,恐怕還包括心臟。

記者:您剛才提到,此次新冠病毒不僅攻擊呼吸系統,可能還導致心臟、胃腸道等多器官受累,您對此怎麼看?

安友仲教授:在SARS期間,我國重症醫學遠沒有現在這麼強大,SARS期間患者死亡率達到9%,而現在湖北武漢地區是4%~5%,其他地區會更低。從目前看,冠狀病毒引起的全身損害,是病毒感染的一個共同特點。

任何一個病毒感染,包括H1N1、H7N9,其實都不止是一個器官的損害。有個別死亡患者家屬能夠接受屍檢,報告顯示,全身有多個臟器發生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肌炎、病毒性腸炎、病毒性腦炎的發生,都是有可能的。

記者:第五版指南提到,重症患者可用細胞因子檢測,目前監測情況如何?

安友仲教授:很多細胞因子檢測都是常規做的,武漢這邊也都有做。細胞因子實際上就是一些蛋白質,從現在看,這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細胞因子確實是有變化,但並不特異。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變化。

我們需要琢磨的問題是,如何讓細胞在被病毒破壞後繼續生存,使得器官損傷儘可能減輕,進而促使細胞對病毒逐漸產生免疫,逐步清除病毒,達到器官功能的恢復。

記者:針對這種炎症損害,能採取哪些治療?

安友仲教授:其實沒有。我們知道,流感其實也是病毒引起的。因為病毒與其他微生物都不一樣,它必須依靠宿主細胞才能夠存活。絕大部分的細菌、真菌是在細胞外生存,藥物可以直接將其殺死。而病毒會整合到宿主細胞內的核酸中,殺病毒難免會造成「兩敗俱傷」。

這種情況下,我們真正能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機體儘快識別這些病毒,記憶這些病毒,然後自身產生抗體或者免疫功能,最後能夠殺傷這些病毒,或者讓這些病毒不再侵害其他的細胞。

由於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所以我們還是寄希望於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和對病毒的識別來抗擊病毒。這需要一個過程,但這是迄今為止相對比較穩妥的一種方法。

像瑞德西韋這些藥物是否能夠直接對病毒產生抑制或者破壞、減輕機體免疫負擔,還需要等到今年4月最終研究結果揭曉。

記者:對於新冠肺炎患者,如何保證ICU期間的營養治療?

安友仲教授:SARS時,我們曾經走過一些彎路。當大家看到患者喘的非常快,費力,就認為患者一定消耗熱量很多,應該增加營養。但值得注意的是,缺氧患者的氧代謝包括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1個葡萄糖通過三羧酸循環在無氧條件下生成2個三磷酸腺苷酶(ATP),有氧條件下生成30餘個ATP。實際上,無氧時,大量營養物質攝入不容易得到機體有效利用,反而會出現利用不良的情況,造成高血糖、高血脂,最後有可能成為滋生其他微生物繼發感染的一個溫床。

我這兩天看到患者裡面,發生高血糖的其實不少,所以營養支持要有,但一定要監測血糖、血脂。如果機體能利用,那就可以多給一些;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不但不能多給,甚至還需要限制熱量,避免造成額外負擔。

記者:治療疾病方面,您還想對大家說些什麼?

安友仲教授:我覺得,首先大家要有一個「平常心」對待此次疫情,實際上既然沒有抗病毒的特效藥物,那就應該用最簡單、最可靠的方法,做好器官功能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可能,再結合一些抗病毒藥物,但要注意藥物不良作用,比如肝功能損傷等問題。

另外,在應對重大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時,我們重症醫學除了強調4個集中(即集中空間、集中患者、集中專業人員、集中設備)之外,還有一項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分檢患者的工作,把不同損傷程度、不同損傷類型的患者加以區分,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發揮四個集中的優勢,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對危重症患者,要增加器官功能支持力度;對輕、中度患者,儘早採取支持手段(比如高流量吸氧、減慢心率),避免病情發展。我們在工作中要特別注意這些問題。

記者:目前隨著重症患者數量的增加,湖北武漢的ICU醫護力量面臨很大壓力。這對救治工作開展有什麼影響?怎麼解決?

安友仲教授:我來這幾天了,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統一醫療流程,統一護理流程,做到患者規範化管理。我們爭取做好院區重症患者的診療和管理工作,突出長板,避免短板,這是醫療底線。實際上,也就是木桶學原理,因為你能夠裝多少水其實取決於最短的那幾塊。

記者:您到武漢後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安友仲教授:我感到,這次救治水平比2003年好,ICU隊伍強大了,學術水平也提高了。應該說,一個公共衛生事件,不是某一專科的事情,作為醫院內全科的重症醫學科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本文由中國醫學論壇報 楊力實 采寫,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