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曉波 通訊員 吳會菊 文圖
【村醫戰「疫」記】
「今天體溫36.3度,正常。雖然過了隔離期,但還不要出門,注意勤洗手。」
對於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東街村24名湖北返鄉居家隔離的觀察對象來說,這些天,除了家人外,見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每天兩次體溫測量的村醫王亞衡了。
雖然,截止到今天,這24名人員均已過了14天的醫學觀察期,沒有發燒,身體狀況一切正常,符合解除醫學觀察條件,但王亞衡還是提醒他們,不要掉以輕心,繼續在家呆著,不能串門,記得戴口罩,勤洗手。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汝陽縣立即成立由25名專家組成的醫療專家組,對縣、鄉、村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制定應急預案,規範接診處置流程,為疫情應對做好充分準備。
王亞衡就是其中的一員,自大年二十八開始,他和村幹部一起,奮戰在抗疫一線,為該村疫情阻擊戰中築起一道「防線」。
王亞衡(左)正在為村民送接觸隔離告知書
每天給24名居家隔離人員測兩次體溫
上店鎮東街村有6000多口人,屬於比較大的行政村,居住相對集中,這對於摸排宣傳疫情方面相對來說,好一些。
王亞衡今年38歲,2003年非典那年,他到村衛生所工作,至今17年。他是東街村人,村裡人大都熟悉,自從這次疫情發生後,張亞衡和村衛生所的幾名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摸排返鄉人員,對居家隔離人員的檢測及防疫防控宣傳等。
王亞衡說,疫情初期,鄉里和村裡就進行了排查,他們村一共有24名湖北返鄉人員,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兩次對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王醫生,你放心,我們一家都不外出,不給村裡添麻煩,目前身體都很健康,你也要注意防護。」連續幾天的測溫後,居家隔離鄉親們的話,讓王亞衡很感動,臨走前,他也對叮囑隔離觀察的村民,在家沒事,可以適當的鍛鍊,增強免疫力。
也有一些居家隔離觀察的村民出現了小情緒。「俺一家都好的很,沒發燒,你們也不讓出門,天天來家裡幹啥?」每次遇到不理解的村民時,王亞衡都會耐心地解釋,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期,每天測量體溫,不僅對自己好,也是對其他人負責,希望村民們能夠理解。
除了每天的基礎工作外,王亞衡還承擔著宣傳防控疫情的工作,他說,今年誰也沒想到,口罩會成為大家最需要的物品,很多村民家裡有棉口罩,以為只要戴上就可以,他給村民們解釋棉口罩不能阻擋飛沫傳染,需要用一次性醫用口罩,還需要教他們如何正確佩戴。
王亞衡回家後獨自一人在院子裡吃飯
他與家人約定:不同桌吃飯,單獨居住
2003年「非典」期間,王亞衡剛從業沒多久,他經歷過那時的防控。「當時消息的傳播沒有現在快,農村地區更加閉塞,謠言四起,導致大家很恐慌。」他說,在這次疫情防控上,他更加注重疫情防控的宣傳,他從上級醫療機構了解到權威信息,有用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村民中去,讓村民們正確對待,不信謠,不恐慌,做好防護,在家裡不外出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相對於17年的非典,王亞衡說,現在宣傳途徑多了,村民們的防範意識有很大提升,這讓他很欣慰。「說實話,春節前很多村民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還會串門打牌,但現在你讓他出來打牌他都不會去。」
由於排查工作忙,王亞衡每天接觸的都是隔離人員,他為了不影響家裡人,一開始就和妻子說好,他回到家後自覺隔離,單獨居住,一家人不同桌吃飯,不共用餐具,自己單獨一套碗筷。
「我們在農村,家裡有個小院,平時回去後,一般情況下,我都是一個人在院子裡吃飯。」王亞衡說,回家後也很少跟家裡人聊天,吃完飯就一個人回到屋裡,有啥事微信聯繫。家裡人也都理解支持,畢竟現在是特殊時期,自己接觸的人員多,必要的防護還是必須的。
「我是一名村醫,作為醫生,我理應沖在前,只要能保護好父老鄉親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值。」王亞衡堅定地說,他經歷過「非典」,積累了一些防疫的經驗,非典都戰勝了,相信這次肯定也能打贏這場阻擊戰。
記者了解到,在洛陽農村地區,還有眾多和王亞衡一樣的鄉村醫生奔走在抗疫一線,守護著「最後一公里」,為村民們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rS7KHAB3uTiws8KqK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