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和死人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就在這一口氣!你的氣在,你就活著;氣沒了,你就死了。氣在命在,氣順運好。養氣,就是養命與運。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聖人都擅長養氣啊!
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這也說明,養氣十分重要,能把氣息養的像嬰兒一樣細密,如嬰兒般呼吸,那一切都順了。
這氣可不是鬥氣的「氣」,而是五臟之氣的「氣」。《易經》認為「氣」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
中醫自古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
所以有「善養生者,必知養氣」的說法。「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會養生的人一定會把「氣」養好。
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咋保養?古人的「養氣七訣」,至今適用
真氣又叫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的生長和發育,各個臟腑器官的生理活動,都要靠真氣來推動、激發和溫煦。
說話過多,人處於亢奮狀態,氣血上沖,代謝加速,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無力,氣短沒精神,中醫稱之為耗氣傷神。少言養生,就是不能隨意讓肺氣耗散。
儘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說話。
「慢養生」和「靜養生」。因為你生活和工作節奏快了,真氣耗散就會變得很大。該快的時候就快,但該慢的時候一定要慢下來。比如,上班的時候你快節奏工作,那麼下班了就要放慢節奏,進行靜養。
飲食過於追求「重口味」,容易導致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不利健康。但清淡飲食並不是不吃肉,而是食物的選擇和攝入要儘量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
薄滋味是指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膩等肥甘厚膩的食物。
不吃過辣、過甜、過咸、過辛、過苦的食物。
古代養生家常把唾液稱為瓊漿、甘露、金津、玉液,認為「津」是延年藥。「古人造『活』字,告訴人們『舌旁有水方能活』。」
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體的精華。口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多達500多種的蛋白質,可以消炎、固齒、助消化。中醫認為,津液還有灌溉、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
可嘗試「吞津」法養生:用舌頭舔唇、齒、上顎等部位或在口腔內攪動,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後,再慢慢咽下。
肝調節人整體的疏泄功能,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是促進其他臟腑氣機正常升降的基礎,也是維繫精神情緒正常的關鍵。
中醫認為「怒為肝之志」,經常發怒會導致肝氣持續處於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鬱不疏。
情緒與「肝火」關係極為密切,不良的情緒刺激會導致肝臟損害,而肝臟損害又會加重情緒失衡。
若要肝氣順達,就要「克嗔戒怒」,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學會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周遭的人和事。
另外,過度疲勞也容易引起肝氣虛。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枸杞子泡水喝,往往吃幾次以後就好了。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應到人體各個臟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質就充足,人體生長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強大。
如果脾胃功能差,吃啥啥不香,機體得不到滋養,就會百病纏身。養胃氣關鍵在於飲食有節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美飲食」並不等於吃好的、吃貴的,而是飲食結構要合理,每餐都要有主食、蔬菜、水果、肉類、豆類,注意營養均衡;
進食要規律,要按時按量吃飯,切忌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
飲食一定要節制,尤其不要撐著。寒溫要協調,飲食不要過涼,也不要過熱。太燙了,容易得食管癌、胃癌;太涼了容易導致脾胃陽虛。
中醫認為,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動,心氣不足就會出現心慌、乏力、自汗等症,還會導致其他臟器病變。
現代人由於過分在意個人得失、名譽地位,有時往往思慮過多,重壓之下損耗了心氣。
凡事不要過分思慮,更不要鑽牛角尖,放鬆心情,以減少對心氣的損耗;
可多吃些紅葡萄、桃子等有助於補養心氣的食物;
適當按摩內關、心俞、神門、足三里等穴位,對養心氣也有好處。
《黃帝內經》記載:「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與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密切相關,因此,保精護腎是強身的重要環節。
精乃腎之主,縱慾太過,傷腎精,耗散精氣,進而傷及其他臟腑,影響身體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壽。腎氣虛最大的特點,就是腰酸腿軟,小便多,尤其是在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