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總結,盤點2019年AI五大趨勢

2019-12-03     AiChinaTech

2019年,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獲得廣泛應用,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回首過去一年,AI行業可謂是精彩紛呈,百花齊放。人工智慧晶片研發方興未艾,巨頭爭建AI開放平台賦能創業者與開發者,雲計算下半場開啟,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正邁向新台階…

2019年被稱為AI技術落地的狂歡之年。正值年末,我們盤點了今年AI界的五大發展趨勢。且看今年的AI賽場,誰能脫穎而出領跑賽道?誰又在AI發展進程中留下了關鍵時刻?

1、AI晶片復興,5G晶片比拼異常激烈

面對海量激增的數據,AI的發展面臨著來自於算法和算力兩個方向的挑戰,而算力由於門檻高,疊代周期長,其重要性日漸凸顯。在此基礎上,與數據儲存及計算能力相關聯的底層晶片,成為了重中之重。

今年,國內外的更多類型的公司都在 AI 晶片方面加快布局,包括國外的facebook、Apple、谷歌等,國內除了BAT、華為等巨頭積極造芯,算法公司、傳統晶片公司以及大量創業公司也開始積極湧入,比拼異常激烈。國際基金評級機構Morningstar曾預測,2021年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有可能超過220億美元。

1、阿里第一顆自研晶片「含光800」問世

基於台積電12nm工藝生產,其性能突破得益於軟硬體的協同設計:採用平頭哥自研架構,有效降低內存訪問延時;集成達摩院的創新算法,深度優化CNN及視覺類算法,大幅提升視覺計算效率。

含光800主要用於雲端視覺場景,現已大規模應用於阿里巴巴內部核心業務中,如視頻圖像識別/分類/搜索、城市大腦等,未來還可應用於醫療影像、自動駕駛等領域。根據MLPerf基準聯盟公布首輪AI推理基準測試結果,阿里巴巴平頭哥的AI晶片含光800在Resnet50基準測試中獲得單晶片性能第一。

2、華為發布最新5G晶片和AI晶片

在IFA 2019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發布了華為新一代旗艦手機晶片「麒麟990」。晶片採用台積電第二代7納米工藝打造,在AI計算方面首次採用了達文西架構的自研NPU,而且改用了「兩大核一小核」的設計,AI算力超越驍龍855近5倍。而在圖形計算方面,麒麟990的GPU核心數一下子從10核增加到了16核。值得注意的是,「麒麟990」是正式上市的5G手機SoC晶片,憑藉這一獨有優勢,華為手機性能有望達到新高度。

另外,今年華為還發布了人工智慧晶片「昇騰910」。徐直軍表示,「昇騰910」是當前全球算力最強、訓練速度最快的AI晶片:其算力是國際頂尖AI晶片的2倍,相當50個當前最新最強的CPU;其訓練速度,也比當前最新最強的晶片提升了50%-100%。與之配套的新一代AI開源計算框架MindSpore與「昇騰910」搭配性能最佳,能最大化利用晶片算力。

3、蘋果發布新一代A13仿生晶片

而在一年一度的北美「科技春晚」——蘋果秋季發布會上,蘋果發布了新一代A13仿生晶片。蘋果也首次對標「華為」,稱A13仿生晶片是智慧型手機上最快的CPU和GPU,遠遠領先安卓上的競爭對手,但並不支持5G網絡。

隨著5G市場的不斷成熟,各家必將面臨著5G晶片的性能比拼。聯發科也正式發表了自家首款5G SoC(系統單晶片),高通也表示將在今年年底發布自家的5G晶片產品。不少有技術實力的晶片廠商甚至是終端廠商均想從晶片研發和生產環節中分一杯羹。11月,三星和vivo聯合發布5G晶片「Exynos 980」,將在12月份vivo X30 5G手機上首發商用。

今年進行造芯運動的遠不止這幾家,2019英特爾人工智慧峰會峰會現場,Intel 宣布——新推出的英特爾 Nervana 神經網絡處理器(NNP)現已投入生產並完成客戶交付。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現場,百度也全新發布了一款晶片「鴻鵠」,可以適配車載語音交互與智能家居等場景。

2、巨頭爭建AI平台,創企專注細分領域

隨著中台概念的日益興起,國內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也正在以 AI 中台的面貌推出各自的高層開發框架,提供AI賦能產業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實現AI生態全面布局。業內包括阿里、百度、京東、騰訊、科大訊飛等科技大佬均陸續推出了自有的AI開放平台,每家平台的產品和業務模式都有自身的特點。通過AI開放平台,不僅是通過開放技術能力進行收費,更能逐漸累積技術資源、客戶資源、品牌資源,成為各平台構建其AI生態的「利器」。

1、阿里巴巴飛天機器學習平台第一次亮相

2、百度大腦升級至5.0

在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發布了升級後的百度大腦5.0。百度大腦升級至5.0,形成了包括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台層和AI安全五大部分的核心架構。百度大腦5.0成為軟硬體一體的AI大生產平台,核心算法再獲重大突破,首次公布端到端AI計算架構,並實現了AI計算、計算架構與應用場景的創新融合。而安全一直都貫穿AI技術研發的始終,已經融合在百度大腦的所有模塊中。

今年也有更多的科技巨頭推出了AI開放平台,例如華為宣布完成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Portfolio)的構建,提供充裕、經濟的算力資源,簡單易用、高效率、全流程的AI平台等適應企業不同需要。在AI World 2019世界人工智慧峰會上,滴滴出行正式發布滴滴AI開放平台,全面推出五大AI領域技術服務和四大行業解決方案。

而對於創企們而言,從應用切入,將人工智慧同具體場景相結合,是更加理智、切實的選擇。例如依圖科技深耕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極鏈科技專注於AI+視頻,好未來正式發布AI開放平台探索教育未來等。通過細分領域鑽研紮實技術並商業落地,不斷累積應用數據、優化人工智慧算法、形成行業解決方案。

3、大勢所趨,各行各業全面上雲

IDC發布《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54. 2億美元,IaaS市場同比增長達到72.2%,在這一賽道,阿里雲、騰訊雲和金山雲牢牢占據三大網際網路雲服務商前三的交椅。

雲計算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經歷了過去10年的發展,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產業網際網路時代,各行各業企業擁抱智能化上雲成為必然,AI+雲將會迎來爆發性增長。

1、百度智能雲的「人工智慧工業化」野心

2019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智能雲交出了一份最新成績單,以ABC及「雲+AI」為核心戰略,百度智能雲過去一年高速成長,用戶數、收入翻倍增長,流量和伺服器三倍增長,成為中國增速第一雲廠商。同時,百度智能雲在「實現單集群1萬台伺服器」、「機器學習開源平台」、「電信規模化智能客服」等多個技術、產品、應用等領域做到國內第一。AI工業化成果發布方面,百度提出了「人工智慧工業化」概念和人工智慧工業化公式——人工智慧工業化=(智能計算*智能應用)^智能生態。這個公式的內涵是:智能計算和智能應用相互交叉促進,通過智能生態實現指數級的發展,以實現人工智慧的工業化。

2、阿里云:全面上雲的拐點到了

2019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首次公布「被集成」首期成績單:聯合上百傢伙伴,阿里雲發布了100多款聯合解決方案,覆蓋新零售、數字政府、新金融等20多個行業大類、1000多種應用場景。阿里雲將以「四張王牌」——飛天雲作業系統、飛天大數據平台、阿里巴巴雙中台和智聯網AIoT,助力政企客戶走進All in Cloud時代。在之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也動作頻頻,推出了第三代自研神龍架構、分享第六代ECS實例、推出POLARDB Box 高性能一體機管理雲資料庫、宣布與Facebook的合作等等。阿里雲作為亞太第一,全球第三的雲服務商,具備了絕對領先地位和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

4、5G+AI發展下的物聯網、車聯網、視聯網

2019是5G商用元年。5G來臨,5G網絡的超高速率和超低延遲特性,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的分析和決策能力,「網際網路+」模式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藉助於」網際網路+視頻「、」網際網路+物體「,網際網路會擁有更為多樣化的面容,將使各行各業具備新的變革能力,也將對我們的社會和生活生產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1、科技巨頭與家電企業爭相競爭IoT

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由IoT帶來的營業性收入,預期可以達到數萬億美元。當下主流的IoT大廠,基本上是「競爭戰略」的打法,就是「廣積糧」、「築高牆」,希望自家的產品家族構成一個IoT閉環。在今年的小米開發者大會上,雷軍表示,「小米IOT平台已經連接超過1.32億個智能設備,擁有5個及以上的小米AIOT平台設備的用戶數超過300萬,平台現已支持近2000款設備連接,超越了谷歌以及蘋果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聯網平台。」

2、5G助力車聯網深化應用

5G通信技術在車聯網場景的應用,將使車聯網擁有更加靈活的體系結構和新型的系統元素(如5G車載OBU、5G基站、5G移動終端、5G雲伺服器等),推動著車聯網的發展,促使車輛向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方向發展。騰訊在車聯網與自動駕駛領域布局已久,早已形成了「四橫兩縱一中台」的業務矩陣。今年,騰訊車聯與蘑菇車聯正式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在車聯網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並將在車聯網生態運營服務、無人駕駛、高精地圖、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方面展開共同探索。

3、視聯網:視頻成為網際網路入口的價值

隨著視頻成為人們休閒娛樂和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以及人們觀看視頻時間的增長,視頻逐漸成為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入口,承擔起信息傳遞介質和網際網路功能載體的作用。2019年是視聯網爆發的第一年,視聯網孵化出了五大模式,信息、遊戲、購物、社交和服務模式,以視頻小程序的形式與視頻內容全方位打通,獲取信息和服務能力的效率將是之前的數倍。

5、智慧城市爭奪戰,各行業想分一杯羹

智慧城市作為城市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已經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中國網際網路、通訊、物聯網企業紛紛加入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之中。以BAT為代表,從技術與資金為抓手,同時憑藉著企業影響力、大數據治理上的優勢搶占跑道。

1、騰訊提出「WeCity未來城市」

今年5月,騰訊正式對外推出「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WeCity未來城市」以騰訊雲基礎產品和能力為底層,整合在政務領域的經驗及成果,為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並通過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觸達用戶。隨之,WeCity落地江門、武漢、宿州等各地。

2、通訊巨頭華為提出核心戰略「1+1+N」

而以華為、中興為代表,一眾通訊巨頭也相繼進入了這一產業。其中華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戰略為「1+1+N」,即「1個數字平台+1個智慧大腦+N個應用」。此外,由於其通訊設備提供商的特殊身份,在各個企業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中,華為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在其中。在今年的長沙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之中,華為便是與騰訊合力拿下了這份5.2億元的大單。智慧城市的波濤正在愈發洶湧。

3、中國移動積極參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

作為電信運營商,依託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在這個產業中也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移動發布517宣言,將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運營商。近年來,中國移動打造出「國家遠程醫療協同平台」「蘇州市電子政務雲平台」「上海市電子政務雲平台」「5G+智能電網」「5G+金融智慧網點」等一批應用成果,推動數位技術從生活消費領域向生產製造、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深度滲透。

綜合而言,2019年AI 技術發展整體進入快車道,一大波做AI晶片、AI算法、應用和相關服務的公司拔地而起,不同領域各有特色,各有精彩。科技巨頭全面布局,創企深耕細分領域,2020年,AI公司之間的比拼勢必更加激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kItzm4BMH2_cNUgkz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