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期,這部劇早就應該被封神

2019-06-13     影視地平線

在中國現代戰爭劇歷史上,我們的主角形象一直以來都有模板延續,高大偉岸總是揮之不去,而且,經常善用仰拍鏡頭來凸出主題,而這類人的壯舉可以通歸為英雄的表現,只是,英雄本就很少,戰爭的狂浪中埋葬的,大多說是至今都沒有姓名的無名之輩。

或許是因為這類影視劇中,塑造出的英雄大多太接近神的角色,於是,觀眾只能抬頭仰視,而很難達到人與人平等對視的效果。

戰爭本就殘酷無比,而戰爭中的那些個,或是衝鋒陷陣,或是淪為炮灰的群體,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他們首先是人,而後才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所以,如何在戰爭中真正做到人這一主體的回歸,就成了當下戰爭影視劇首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倍受期待的戰爭題材電影,莫過於管虎的那部《八佰》,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抵禦日本鬼子的輪番進攻,而據管虎自己交代,電影名字中的佰之所以用大寫,那是因為,在百字前面有一個人字存在,這種闡述,足以看出管虎導演試圖把英雄首先塑造成普通人,其次再是英雄的良苦用心。

不過,即便如此,我心中仍舊有部至今任何中國戰爭影視劇都無法超越的作品,而且,是唯一一部反覆咀嚼,從咀嚼中體會出,人對於戰爭的渺小與無助,人在戰爭中的掙扎徘徊與救贖的過程。

它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的團長我的團》並不屬於主流的戰爭劇,因為,這是一群沒有編制的游兵,這是一群衣不遮體的半逃難群體,這是一群自始至終都沒有搞懂究竟什麼是戰爭的人群,而他們的戰鬥,與其說是為了國家,倒不如說為了自己,因為,作為軍人,他們只想讓事情恢復到它本該有的面貌。

從個人到群體的歸屬,再從群體到個人的升華,每一個人似乎在戰爭炮火中東竄西竄,而他們也在戰鬥中漸漸的明白了,有尊嚴的活下去總比窩囊的死去更值得。

1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蘭曉龍「兵團線」系列的第二部,上映於2009年,距今已經整整過去十年。

十年之前,它的上映並沒有帶來多少的榮譽以及掌聲,而收視率也是極為慘澹,因為,與正統意義上的抗戰劇不同,整部劇自始至終都帶著一種接近真實的「喪」

這種「喪」可以說是丟了精魂的頹喪,也可以說是被戰爭沖刷過後留下的自我迷茫,一群稱不上軍隊的團體,在一個從天而降的瘋子團長帶領下,只想打一場勝仗,然後,活著回家。

十年之後,再去重溫這部《我的團長我的團》,忽然就會明白,原來,這才是戰爭,而戰爭中所塑造出的英雄,大多數都經歷過劇中這些人自我掙扎的過程,從人到英雄,中間總有一段時期是空白的,而這種空白大致算得上肉體與靈魂合併的過程吧。

《我的團長我的團》故事發生時間是1941年,而地點則放在了滇西南小鎮禪達,這裡是屬於遠征軍的出發地,而對於遠征軍的歷史,除去書本稍微的帶過幾筆之外,也就只能在封存的檔案中依稀辨認著那場戰爭最初的模樣。

如果說,其他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它們更加注重戰爭場面的塑造以及敵我雙方的鬥智斗勇,那麼,這部電視劇,則把關注點幾乎全部放在了戰爭中的人以及深入挖掘戰爭中人性轉變這個哲學問題上來,而這種轉變則是從被動到主動,從動搖到堅定,從生到死。

龍文章總是像一個瘋子一樣領著這幫所謂的川軍團,拼了命的到達了河對岸,然後,打出了自己的地盤,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同時,也讓本該沒有靈魂的炮灰們,重新開始找到了自我。

曾經,遙遠的邊陲,那些個慘烈的戰役,總是讓遙遠之外養尊處優的人們漸漸淡忘,以至於提起這伙遠征軍,居然沒有詳細的記憶可以用來描述,於是,蘭曉龍知道,自己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於是,一個荒誕卻骨子裡透著真切的《我的團長我的團》誕生了,只是,看慣了英雄的人們,對於這個不像團長的團長以及不像士兵的士兵,總是帶著幾分質疑,甚至是嘲弄,本該最真切的戰爭描述,在某些人眼中居然就變成了變相的玷污。

我想,沒有任何人對於戰爭存在玷污之說,《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嬉笑怒罵,可我更在意的是他說的那句話:「走啊,我帶你們回家。」

這裡的回家,不僅僅是肉體的回家,還是精神的回家,於是,整部《我的團長我的團》既是在說我們肉體上經歷的慘痛折磨,更多的是闡述我們精神上的某種苦難,這種苦難並不可怕,魂既然丟了,那就在丟的地方找回來。

就這樣,熒幕外的觀眾跟著熒幕內的這個散亂不堪蓬頭垢面的團隊,又重新在戰場上走了一遭。

《我的團長我的團》整體上還透露著某種絕望的氣息,從電視劇一開始就在傳達著這種絕望。小鎮里某處屋子內,孟凡了,迷龍,獸醫,要麻,不辣,豆餅,蛇屁股,阿譯等人,等待著未知命運的安排,五湖四海匯聚在一起,他們知道在打仗,知道日本兵就在某個地方,可是,他們就這樣等著,等著命運的安排。

不過,這種絕望卻並沒有持續最後,因為,與開頭呼應的結尾,卻讓我們看到了絕望中開出的希望花朵,同樣是一個封閉的鐵樹里,打退幾波日本鬼子進攻的哥兒幾個疲憊不堪,就在以為殺身成仁的時候,他們奇蹟般的得救了。

這樣的安排,或多或少是為了照顧觀眾的情緒,畢竟,小說中的結局遠遠比電視劇更加殘酷,因為,生活從來都是未知的,而電視劇卻是可以安排的。

2

《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一直都在試圖打破傳統中對於戰爭英雄的定義,而整部劇中也並沒有所謂的英雄出現,除了自救,還是自救。

有名有姓的屈指可數,可埋葬在異國他鄉的無名之輩卻數不勝數。

戰爭一點都不可愛,而戰爭中的人總是那麼脆弱,曾經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在戰爭面前居然被丟的毫無蹤跡,而這部劇要做的就是告訴人們,我們要重拾起這些東西。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當一個個小人物拖著疲倦的身體,一次又一次不得已的衝鋒陷陣的時候,背後的安逸卻總是擾亂他們的心智,於是,不禁感嘆,到底誰該對這場糟糕的戰爭負責?

整部劇中,總在迴蕩著龍文章喋喋不休的大段獨白,而這種讓人似懂非懂的獨白,卻在訴說著戰爭中,或是國家,或是人民的最原始的本性,可,人性在戰爭中總是模糊不清的,而生存卻是在戰爭中首要的,該如何平衡人性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呢?

十年之路,《我的團長我的團》從最初上映時被迫的修修補補,到上映後的反響平平,再到現在被觀眾捧為經典,中間的各種曲折,恐怕也是我們這些生於安樂的人們該思考的?

從來不敢正視自己的脆弱,從來沒有從脆弱中尋找堅強的辦法,而是拚命的想要忘記,想要逃避,正如龍文章的那段話:「不拉屎會憋死我們,不吃飯活七八天,不喝水活五六天,不睡覺活四五天,瑣事養我們,也要我們的命;家國淪喪,我們倒已經活了六七年。」

《我的團長我的團》更像是一場救贖之旅,因為,從來沒有人展現過戰爭真實和殘酷的一面,因為,我們在盛世之中,那種殘酷和真實只會帶來窒息的感覺,可是,這部劇偏偏就這樣做了,因為,創作者不想讓歷史被遺忘,不想死於安樂。

活著的時候,魂兒被打沒了,找回魂兒的時候,命卻丟了,那索性我就讓這些人既保住命,又撿回魂兒,雖然,書里寫的殘酷,可電視劇我就不那麼殘酷了,因為,知道的總會知道,不知道的就先讓他不知道吧。

大不了我們再等個十年,總有人還會從《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體會出其他的味道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eKjCGwBmyVoG_1ZNz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