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古建之美

2024-10-19   錢江晚報

看見     之美

據央視新聞報道:日前,「老教授爬房40年整理上萬件古建圖紙」「教授爬房40年整理上萬件古建圖紙」「77歲教授不用洗髮水省下錢就買書」三個詞條登上熱搜。說的是中國古建築學家、天津大學教授王其亨為中國古代建築找回話語權。

1

中國的古代建築真的火了。

本來很多人以為可能就暑假火一陣,結果文旅數據顯示,它已經成為了旅遊熱門,並將成為常態化。

擁有國內地上文物最多、文保等級最高的山西省,接待遊客同比增長了一半以上,應縣木塔景區的遊客量甚至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28%以上……旅遊收入自然也是成倍增長。一時間,山西各地的接待服務工作也隨之大面積展開。難得一開的鐵佛寺開放了,能容納1500輛車的應縣木塔停車場全部開放了,小西天所在的隰縣緊急培訓講解員、引導員、文保員……有人說,山西終於「被看見」,迎來了「潑天的富貴」。

而實際上,中國古建建造技術早就引起了國內外民眾的好奇與關注。前兩年,廣西梧州的一位人稱「阿木爺爺」的老木匠,他做了會走路的佩奇、魯班蘋果鎖、木製半自動泡泡機……本來是給孫子做的玩具,沒想到在社交媒體上吸引了上億的觀看量。於是他又做了全榫卯的木拱橋、微型的世博會中國館榫卯模型……引得外國友人紛紛讚嘆中國古建技術的神奇,稱這樣一位農村手藝老人為「大師」。

更早些時候,中國古建得到了世界級的保護和關注。2007年,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關注的是文獻遺產,具體講就是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口述歷史等。

這個「樣式雷」,指的是清代時江西永修縣的一個雷姓家族,始祖雷發達從康熙初年參與修建宮殿,負責內廷營造工程。到清代末年,雷氏家族已成為一個宮廷建築匠師家族,六代人都在朝廷樣式房任掌案職務,歷時200餘年,負責過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製、燙樣製作。同行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雷氏家族設計製作的建築燙樣獨樹一幟,是了解清代建築和設計程序的重要資料。可以說,中國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打上了「樣式雷」的烙印。它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系統性發展。

中國古建在近幾年已經開始悄悄地進入普通人的視野,一些短視頻平台出現了許多古建築教學、講解視頻,有的是古建大師講,有的是旅遊愛好者、古建愛好者講,那些散落在中國大地的老房子,在一點點地被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古建的美。

2

實際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古代建築技藝並不為人所重視,甚至因這種不重視,導致古代建築被大量毀壞、拆除。

因史料的缺失和沒有研究者的發聲,在近代西方建築學者的心目中,被整個東亞奉為圭臬的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不過是發源早但影響力小的次要分支。

這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國家的貧弱而導致民族文化的貧弱,因經濟的落後而懷疑自己文化的落後。

幸而,無論國家曾經如何積貧與羸弱,總有那麼一些人,在盡力保全著我們的文化,不至於散落與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許多中國人在默默地、搶救性地發現和記錄著歷史留給後代的瑰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朱啟鈐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致力於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並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築的田野調查工作。這一私人興辦的學術團體,吸引來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1932年至1937年的短短五年中,他們與學社成員一起,以現代建築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築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數據。直至今日,面對一些已經成為遺址的古建,或者有損毀的壁畫、佛像等,我們仍然需要通過當年的圖片與數據進行復原與追溯。

這群人走南闖北,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古建築。如今聞名遐邇的應縣木塔,是他們在1933年進行了全方位的測繪,從而讓世人重新認識了這座如今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中國最古最高木塔。

當時,山西大同的遼金時期的華嚴寺、善化寺,讓梁思成「瞠目咋舌」:「愉快得不願忘記那一剎那人生稀有的由審美本能所觸發的銳感。」營造學社成員劉敦楨驚呼:「如果元明以後有此精品,我的劉字倒掛起來了。」

3

然而營造學社的這些成果,在戰亂歲月里並不能散發出應有的光芒,中國的古建仍然沉睡了很久,直到一位老教授的出現——著名古建築學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其亨。

40多年來,王其亨做了與梁思成、林徽因一樣的事——爬房上樑做測繪,整理萬件圖檔,並最終將「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推進了《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最初,王其亨的想法是「不能眼看著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中『失語』」,他不服氣:這麼美的中國建築,怎麼可能只能作為世界建築史的分支?怎麼可能不能單獨成為建築類型體系?怎麼沒有設計理念和美學原則?他認為:「清代皇家建築里的步移景移,每一個程序都明顯經過精確的設計。我們學的西方建築,設計不出這樣的東西。」

王其亨的生活大多被收集資料和做研究填滿,他帶著學生一邊做古建測繪、還原建築工程細節,獲得了大量明清時期皇家建築的測繪數據;一邊將「樣式雷」家族散落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料一點點搜集回來,研究整理出了萬件「樣式雷」圖檔。終於,「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中國建築作為人類智慧資源的不朽價值,在那一刻得到了世界的認同和尊重。

學術上的認定解決了,但民間的認知仍然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普通人對中國式審美認知的深入與發展的過程。

視頻號上有一位古建老人王永先,他被網友們稱為「斗拱爺爺」,從事古建築保護工作40多年,他在視頻號上開設「斗拱學堂」,從零基礎給網友們講中國古建築,用幾分鐘的視頻讓網友們系統地了解了中國古建、看懂古建築,從而愛上古建築。

民間的古建旅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們對中國傳統美的認識的累積過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審美基礎,這才能憑藉一部遊戲《黑神話悟空》,讓人們認識到中國古建的美。

美的東西不管怎樣蒙塵,它終有一日仍會散發出熠熠光彩。《黑神話悟空》里展示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它讓我們兜兜轉轉一圈,發現我們的審美還在老祖宗的點上,這是一種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