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10歲孩子已有7年頭痛史,這真讓人有點頭痛

2023-08-28     39深呼吸

原標題:當一位10歲孩子已有7年頭痛史,這真讓人有點頭痛

作者|梁中明

編輯|廖穎瑤

封面|站酷海洛

中國有多少人在頭痛?拿人數最多的偏頭痛來說,曾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8歲-65歲人群偏頭痛患病率為9.3%。換言之,大約有1.3億人受到偏頭痛困擾。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頭痛中心負責人冀雅彬教授表示,鑒於偏頭痛患者就診率低,實際數字要比1.3億多。

在冀雅彬的門診里,一天下來可以見到接近50位有各種頭痛的病人,偏頭痛患者在其中占絕大多數,有一半都是。

58歲的吳美珠是龐大頭痛人群中的一位,已經頭痛了三十多年。為了解決頭痛問題她多年來不斷吃鎮痛藥,最後因為吃下的藥太多、時間太長,令自己的頭痛越來越嚴重。

9歲的孩子也在病人名單上,他已經有6年偏頭痛史。「很多時候,我們老百姓認為頭痛就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誰都會有,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很多人不會認為頭痛是多麼嚴重的病,所以不來治療。」冀雅彬說,要盡力讓外界正確認識頭痛這種疾病,「頭痛應該得到精準診斷與治療。」

頭痛作為一類疾病,有不同「痛法」:偏頭痛、緊張型頭痛、高顱壓或低顱壓頭痛、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等。/ 銳景視覺

01

因為頭痛不斷吃鎮痛藥,

結果頭痛更嚴重

頭痛發作的時候,像成千上萬支尖利的針插在額頭內及腦門兩側。吳美珠的女兒今年三十多歲,從她記事起,就看到自己媽媽陷在頭痛的泥潭裡。頭痛發作起來最難受的時候,吳美珠只能在床上躺一整天,什麼活都幹不了。

女兒長大後外出打工在外地生活,她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次打電話回家給媽媽,那一邊都是有氣無力、非常辛苦的樣子。有時晚上8點多打電話回去,響了很久才有人接。「我就能想到,她一定因為頭痛而上床睡覺了。」女兒說。

然而睡覺並不是可以除掉頭痛的辦法,因為頭痛令人根本不能入睡。吳美珠多年來不斷去當地縣城醫院看醫生,做B超、CT等各樣身體檢查,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頭痛,沒有明確定論。

實際上這也是醫學界對偏頭痛的一個共識:偏頭痛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暫時能夠明白的,是大部分證據表明其發作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相關。

研究頭痛多年的冀雅彬教授解釋說,頭痛跟其他疾病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發生腦血管病,基本可以查到病灶出現的地方,但對於頭痛無法做到如此精細的定位:「以偏頭痛為例,它與人腦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功能紊亂有關。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分布在大腦各個地方,你沒法去定位到某一個具體位置,只能說是這個範圍里產生的問題。功能紊亂是最基本的機制,然後再擴展到其他腦區,就產生了與偏頭痛相關的症狀。」

這些年來吳美珠最常做的,就是頭痛發作後吃鎮痛藥。去痛片與頭痛散並非處方藥,在各地藥房都能輕易買到。出於對頭痛發作的恐懼與焦慮,為了對抗頭痛,她每日吃下大量的止痛散,一日三次,睡覺前要吃一包去痛散才心安,「一日試過最多吃十包」。

在藥房可以買到的去痛散,老一輩、尤其是身處鄉鎮的病人如果身體出現疼痛,喜歡用該藥進行鎮痛處理,容易出現鎮痛藥過度使用的問題。/ 電商平台截圖

02

你的頭痛是什麼類型?

去痛散並不能控制吳美珠的頭痛,反過來,近乎瘋狂地服藥後,令頭痛更發作得越來越頻繁、症狀越來越嚴重。到女兒帶著自己去頭痛中心就診時,吳美珠已經飽受頭痛折磨多年。

醫生判斷病人頭痛的類型,很大程度上依靠病人講述病史。冀雅彬聽到吳美珠的描述:每天都頭痛,每天都要吃去痛散,一日要吃好幾包。顯然,她對「吃止痛藥」這個行為已經產生了心理依賴。

冀雅彬分析出,吳美珠這時的頭痛跟她以前的頭痛實際上已不一樣,這是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MOH)

在醫學定義上,MOH是指過度使用急性期頭痛治療藥物超過3個月而引起的頭痛,每月頭痛出現的時間超過15天。吳美珠的情況跟MOH的特徵非常貼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她長期服用的去痛散屬於一種復合製劑,最容易導致MOH的出現。

很多人知道鎮痛藥可以緩解頭痛症狀,卻不理解藥物過度使用也會導致嚴重頭痛。它的發生機制是什麼?冀雅彬說:「第一個是遺傳的易感性。病人本身的個人體質比較容易出現對藥物的依賴和反應性。」

第二個是中樞的敏化。長期使用鎮痛藥物後,人體對於藥物不敏感了,但對痛覺信號反而更敏感了,這是藥物導致的副作用。」

另外一個是生物行為學的因素,病人在頭痛的時候,不管藥物是不是有副作用,都會強迫性地去找藥和用藥,這叫強迫性覓藥和用藥行為。」

圖:全景視覺。

03

兒童頭痛來自哪裡?

偏頭痛的發病,很可能是有情緒緊張、勞累、睡眠障礙等誘因,對於生活在壓力下的成年人來說,似乎是難以避免。但對於兒童來說,偏頭痛是如何來的?

冀雅彬門診里年紀最小的患者只有9歲。今年8月,父母帶著他來就診。據父母描述,孩子反覆頭痛已經6年時間,疼痛位置在右側前額,伴隨有噁心、嘔吐症狀,每個月發作兩次以上,最多6-8次,每次持續7-8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因為頭痛而要頻繁請假,他目前無法正常上學。

經過詳細問診及檢查,冀雅彬給孩子下了診斷書,其中一項是「典型偏頭痛」。

今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出診,冀雅彬接診了一名10歲的孩子。他是前額頭痛,每次持續幾個小時甚至一整晚,每月發作4次。

最後診斷為普通偏頭痛。

「從機制上說,偏頭痛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在兒童頭痛這一塊,很多時候需要跟家屬進行宣教。」冀雅彬說。

圖:站酷海洛。

怎樣向家長講清楚為什么小孩會得偏頭痛這件事,要費不少功夫,「溝通」這個詞,在冀雅彬醫生的詞典里經常要用到。像上文提到的頭痛病人吳美珠來門診求醫,在確診為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後,要令她明白目前的頭痛就是因為吃藥引起的。「其中有一半時間,都是在給病人解釋這個頭痛是怎麼來的,做一些教育。」

治療吳美珠頭痛的第一點,就是要她停掉原先長期服用的去痛藥,病人的理解與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停掉原來長期服用的去痛藥,可能會出現比較強烈的戒斷反應。

吳美珠明白到自己的嚴重頭痛是因為吃藥引起後,開始根據冀雅彬的意見進行治療。她女兒寫下的「頭痛日記」記錄說:第一天,午飯後開始吃醫院開的藥,下午4點左右回家暈車開始頭疼嘔吐,當晚沒吃飯持續頭暈頭痛嘔吐到天亮;第二天,持續頭疼嘔吐到晚上9點左右,喝了點流質後沒吐,頭痛持續到天亮。

到了第四天,「頭疼明顯減輕,能正常吃飯聊天散步」。

這是母女倆和冀雅彬醫生都想看到的結果,當然,後續治療還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病人進行長期的、規律的複診,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冀雅彬說,治療偏頭痛最終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根治頭痛,而是把頭痛的程度、發作的頻率減下來,最好的情況是幾個月都不發作一次,可以正常地生活。

對於兩位學齡小孩患者,冀雅彬和團隊基本上是一個月隨訪一次,目前一個最近一個月沒有發生頭痛,另外一個發生了一次,但程度、症狀比之前減輕了許多。

吳美珠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目前已經擺脫了天天頭痛的情況,即使頭痛發作,也比原來輕了許多。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從來沒感覺到這樣輕鬆過」。

「我們希望外界了解的是,頭痛不是時間越久越難處理,而是首先要去就醫,作出正確診斷後精準處理。」冀雅彬說。

(文中吳美珠為化名)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ddf32c1f140cec86d4399aa1df94f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