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一座因「泉水」而享譽全國的城市。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才第一次出現了「濟南」的名號,取「濟水之南」之意。古時,濟水是黃河的一條分支,眾所周知黃河泥沙多、渾濁,濟水當也如此,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是被淤平湮沒。自此到了唐代時,這「濟水」便不復存在了。時至今日,大清河算是濟水斷流湮沒後,殘存的濟水下游因黃河泛濫而改道形成新的河流,如此也只是濟水餘緒。
不管濟水、大清河、黃河,於今日的我們而言它們早就融合在一起了。就像歷史上的濟南,曾有「濼邑、鞍邑、鮑邑……」等許多的名號,它們是濟南的過往,也是組成濟南的一個分支。
一條河流都如此淵源,更別說濟南的歷史,也定是悠遠久長的。宋朝時,濟南是一座被夯築土牆圍著的城池;到了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瓮以磚石,改造成磚城;明代時的城牆有西、南、東門,門外還築有瓮城,城關建有城樓、箭樓,城牆上築有角樓、敵台、鋪舍等防禦設施,當時的濟南城可謂固若金湯。
那時府城的東門叫「齊川門」,於今天的東關大街一帶;西門叫「源門」,今泉城路西口;南門叫「舜田門」,今泉城廣場附近;北門叫「匯波門」,今大明湖公園內的匯波樓。這一片區域便是大明湖、百花洲,「濟南古城」的地方。那裡有老濟南最地道的生活氣息和最濃郁的街巷文化、泉水文化。
曲水亭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是一種詩情畫意的閒適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路,南經西更道街北口轉東止東更街北口,東臨百花洲,通後宰門街、小興隆街,西通泮壁街、轆轤把子街和湧泉胡同,北臨院后街,南臨珍珠泉賓館。
曲水亭街,是老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典型代表之地。尤其是清晨剛剛甦醒的老街,遊人都還未來,石板路上也只有悠閒、閒適的腳步和三言兩語的濟南人打招呼的聲響。這條街的名字,源於三間草房,名曲水亭,房前屋後溪水潺潺、垂楊依依,如此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稱。
溪水中飄搖著的綠藻,清澈見底,猛然間還能看見有小魚在游曳。街上的垂柳沿著風的軌跡舞動,這樣的場景在濟南難尋的第二處。曲水亭街不算小眾,許多來濟的遊人也都會來此逛上一逛,即使遊人交織,不知怎得,這裡總是繁華之中透露著一種靜謐和閒適的感覺。想著,可能是這裡將老濟南的味道已經積澱的足夠深厚,才會連著絲絲縷縷的空氣都是一種恬靜。
芙蓉街,清晨濕漉漉的石板路是一種靜謐
沿著曲水亭街一直深入,拐過那些只有看見牆上掛著名字才記得住的巷口,便來到了芙蓉街的最西端。講來有些唏噓,我在濟南的這些年,也算將見證了「芙蓉街」樣貌的變化,似乎每一次前去都稍有不同。衛生越來越乾淨了、街面商鋪也越來越整潔了……這的確符合城市發展街巷該有的樣子,只是那些過往的氣息卻越來越稀薄了。
芙蓉街北起西花牆子街南口,南至泉城路。東鄰馬市街,通起鳳橋街、翔鳳巷和芙蓉巷,西鄰玉環泉街,通省府東街。芙蓉街因街上的芙蓉泉而得名。清晨的芙蓉街安靜的不像一條美食街,只有環衛工人和住在這裡的老濟南人,醒來便出門吃早餐、悠閒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若你只覺得它只是一條美食街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條芙蓉街還是很有奧秘的。以前街上有四座廟,從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帝廟最為著名。文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曾是濟南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現在除文廟外,其他三座廟宇已經殞沒,只剩街兩邊那些老民居還留存著過往點點滴滴的氣息。
後宰門街,縱橫交錯的雜亂是一種貼近生活的踏實感
如果說,芙蓉街、曲水亭街,都夾帶著一些旅遊氣息的街巷,顯得太過板正。那百花洲旁的後宰門街,該是你想像中老濟南該有的樣子。橫七豎八的電線、窄窄的門洞、深深的走廊、高高低低的民居和操著濟南方言的大爺……
後宰門街,東起縣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鐘樓寺街,南鄰院后街、通珍池街。這條不過長406米,寬4.6米的老街,卻近400年歷史,算得上濟南不可多得老街了。明朝有記載為「百花橋街德府後」,因大明湖南門路南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橋,橋以百花洲而得名,百花橋街又以橋而得名。明德王朱見潾修建德王府,而王府的北門一般叫做厚載門,這條街在厚載門之外,清代稱厚載門街,後又訛傳為後宰門街。
後宰門街的老房子,是虎皮石、灰磚、小青瓦,地地道道老濟南的樣子。白色線條勾勒線腳、青色的是屋頂、暗紅色的是窗、漆黑色的是門,風格古樸素雅、低調卻不失大氣。或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濟南的一些民居會有門樓、影壁。門樓造型質樸,其屋脊和瓦檐的細節處理都是細緻的,再加上泉水的呼映,竟有了幾分江南的味道。
走過門樓、穿過長長的巷子,是幾家閉著門的尋常人家,有些斑駁的木門上,有的上著鎖、有的緊閉著寫著「謝絕參觀」的字眼,這便是處於旅遊區域的濟南人最最真實的樣子。
老濟南的味道,在街頭巷尾的腳步聲里、在細枝末節的生活中
在濟南古城這一片區域,曲水亭街、芙蓉街、後宰門街,算是幾條比較長而且遊人去了不至於迷路的地方。這麼大的一片區域,肯定不止這幾條街頭巷尾,若是你隨心所欲的去街上走,沿著曲水亭街的北口走進「轆轤把子街」,街邊的店鋪變少,還未回過神一個拐彎便是「東花牆子街」,繼續走,再一探頭便到了「湧泉胡同」……
這七拐八拐的胡同、巷子,有的不過幾十米、有的你甚至都搞不清它的名字,穿梭在街頭巷尾中,方向都混亂了,那些窄窄的門樓都分不清是否剛才走過了沒有……有一條街名為「起鳳橋街」,東起西更道西至芙蓉街,全長不足百米,但卻是最特別的一條街,有著一橋兩泉,橋名為起鳳橋,小橋流水的江南韻味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去了多次,我自己也不清楚是不是每條街巷都走過了,牆上雜亂的電線和窄窄的巷子,抬起頭也是一塊長長的天空,這裡擁擠、狹窄,生活並不是那麼的方便。但是那細枝末節的生活中,卻保留下了難能可貴的老濟南的氣息。
曾經的老濟南,是一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地方;也是一個灰磚小青瓦、穿街走巷的地方……它有著北方的豪爽大氣、卻又滲透著絲絲縷縷江南溫潤的氣息,一處你一旦深入了解便會著迷的地方。
【關於作者】
(圖文/乍暖 微信 lf-tingting 微博 @乍暖_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