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晨宇、李玉剛都成不了張學友?當代難出「歌神」3大誘因

2022-03-13     美人豐盛

原標題:為什麼華晨宇、李玉剛都成不了張學友?當代難出「歌神」3大誘因

近日華晨宇的一個出場造型,把我樂出了聲。乍一看還以為這哥們兒是劈著叉出來的[捂臉]

笑過之後又感到一絲空虛:2004年《我型我秀》推出冠軍張傑;2005年《超級女生》橫空出世李宇春;2006年《星光大道》李玉剛大紅大紫;2013年《快樂男聲》孕育了冠軍華晨宇……「唱歌狀元」層出不窮,但快20年過去了,看各大音樂平台播放最多的歌曲,卻還是張學友、王菲……

想想張學友那個時代,每出一本專輯,無論是《吻別》、《餓狼傳說》、《祝福》還是《忘記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風》、《等你等到我心痛》,無一不是出一首火一首、火一首背一首。

沒有花里胡哨的綽號,但中國的老老少少無一不承認他是「歌神」。

因為歌曲傳唱度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張學友即使長著並不帥的臉,與張國榮、梁朝偉比肩,或身處「四大天王」之中都不遜色半分。

有句話說得好:「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學友的音樂迴蕩。」

再回過頭看當今歌壇的「實力唱將」和「創作鬼才」們,雖然被種種讚譽環繞、獎項拿得手軟,卻找不出一個「張學友」。

其實張學友那個年代,也沒有「歌神」

其實在張學友的那個年代,也沒有「歌神」。

這個詞是「民間」後來封的,官方只敢說「四大天王」。

而且在「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顏值不高,有幾年被公認是「醬油」。

後來「四大天王」都走向了「實力派」,最突出的就是張學友和劉德華,這才「一雪前恥」。

當下,經紀公司們不敢叫「四大天王」了:一是網友和市場不認同;二是歌手沒那個實力。

  • 誰的唱片銷量能達到「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麥可 · 傑克遜?
  • 誰的歌能做到「走在路上,從商場到服裝店,從學校到髮廊,耳邊充斥的都是它?」
  • 誰又能壟斷了整個華語樂壇:唱片銷量壟斷、各種獎項壟斷,連時尚流行也完全壟斷?

你可能會想到:那個時代有權威的「金曲榜單」啊!有如日中天的香港流行樂壇啊!有寶麗金這樣的壟斷流行音樂市場的頭部公司啊!而且那個年代出的是磁帶、碟片、唱片,不是數字音樂……真的是這些原因嗎?

換個角度想,若把時代置換,把華晨宇、李宇春、李玉剛們放到90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他們會成為「張學友」嗎?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不會的。

為什麼?簡單來說,歌曲傳唱度不夠、歌曲「不能打」。

豆瓣網友發起過一個小調查:你覺得華晨宇唱得怎麼樣?4764人參與了調查,竟然有近4200人認為難聽。

這個結果是否公正不予置評,不當代「實力唱將」歌曲的傳唱度可見一斑。

李宇春的《無價之姐》的版權糾紛出來的時候,有網友調侃:她終於有一首廣為傳唱的歌了,但是「太難聽了」。

張傑的歌,網友表示:

「都是不小心聽到一小段高潮部分,覺得還行,想去找整首來聽,發現還是就原來聽的那兩句能聽而已」。

「歌神」是唱出來的,不是封出來的,他的標準至少要:傳唱度高、「能打」。

那問題來了:為何當代歌手大紅大紫的那麼多,但「能打」的卻屈指可數?我們就來詳細分析誘因。

誘因1 時代造就,過去「華語歌壇」是文藝圈,現在更像「生意圈」

王牌對王牌節目裡,楊冪問沈騰:「請說出華晨宇的三首歌」。沈騰:「什麼?」

沈騰或許知道周杰倫的《菊花台》[呲牙],但一首華晨宇的歌也說不出來。(網友隨後跟貼,換了自己也說不出來三首)

可你讓身邊的70後、80後甚至90後,說出張學友三首代表歌。

吻別、心如刀割、慢慢、如果這都不算愛……隨便列吧!

或者我們不說張學友,說周華健、齊秦、李宗盛,也能列出來……

不是你老了不聽歌了,當代歌手的歌,傳唱度的確不夠。

歌唱傳唱度的「曲線」變化跟時代有關——90年代的華語歌壇是文藝圈;現在的華語歌壇,是生意圈。

1993年,劉德華、張學友等首次以「四大天王」身份亮相,此後,「四大天王」的宣傳鋪天蓋地……

和《快樂男生》選出華晨宇一樣,「四大天王」也是「造星運動」。但目標一樣、過程不同。

劉德華於1981年出道,雖有「神顏」用了12年才拿到「四大天王入場券」;

郭富城一樣「神顏」無敵,也是訓練11年,才占上「四大天王」一席。

「四大天王」的另兩位,靠的是實力。

黎明1990年靠《相逢在雨中》打開銷量,在入選「四大天王」前已在「紅磡」連開10場演唱會。

張學友1984年在業餘歌曲大賽中被「寶麗金」發掘,連續兩張專輯銷量20萬,接下來9年幾乎年年拿到「十大勁歌金曲獎「……

也就是說,「上位」前「四大天王」都經過了市場考驗。「他真的行,才讓他上」。

而華晨宇、李玉剛們則不同,不管他們才華如何驚人,都是「選秀當狀元」後才開始職業生涯。

選秀的過程是他們「尋求市場認證」的全部過程,這個邏輯是「讓他上,他有可能行。」

接下來的邏輯自然就是:「那既然你上了,不行也得行」,這又引出「歌神」難出的第二大誘因……

誘因2:造星之故,作品重炫技、沒旋律沒味道

這個年代「快餐」當道,即使是影視主題曲,旋律好、有味道的也越來越少(央視黃金檔「正劇」主題曲還都可以)。

「造星」之故,「音樂作品」離滿足大眾需求漸行漸遠。

  • 選秀的形式是罪魁禍首,因為它決定了歌手「炫技」第一。

張學友的時代,好聽的旋律可能包含了懷舊、深情、人文關懷……但現在一提「新歌」,首先會提到「海豚音、怒音、轉音、拉長音的freestyle」。

或許我是個音樂青銅,但我明白「旋律是食材,技巧只是佐料」。

因佐料高級不高級,評價哪個菜好吃,豈非本末倒置?

可是你要選秀啊!在選秀節目裡,只有炫技、改編花哨的歌曲才更吸晴。

你經常會聽別人這樣點評「唱得不錯卻敗北」的歌手:歌沒選好。

這個意思是,一個有實力的歌手,若沒有亂七八糟的音、無改編,鐵定要敗北。

選歌標準越來越「油膩」了,會炫技的「唱將」越來越多,老實唱歌的人幾乎「絕跡」。

  • 過於追求個性化,「自我」「瘋狂」的多,經典少

好歌應用復合性的標準去評判的:歌詞好、旋律順耳、唱腔「原汁原味」、歌手的風格跟著作品風格走。

但當下好歌是通過包裝歌手,來達「流量」、促「銷量」的。

所有炒作的「成本」,成名後都會化作「自我膨脹」。

誰會為寫出好音樂臥薪嘗膽呢?

《王牌對王牌》這種綜藝節目中,「花花」有多帥、多可愛主導了他歌曲多受喜愛,而不是歌曲好不好聽。

因此有了「陰間音樂」的誕生……

李玉剛也為「人設」所限,歌曲創作必須「個性化」,離經典太遠。

「他們只是唱將,沒捨得花錢找高人量身定作經典好歌……如果黃霑能幫他們寫一首,你再看看?」

「娛樂圈是生意……資本在主導你喜歡什麼歌曲,一切最後的指向就是賺錢,音樂的本來屬性被改變了」

藝術本是情感表達,但在情感面前一談錢,什麼都變味兒了。

藝術和資本,本就是兩伙人、兩條路。

誘因3 態度不端:沒有天賦,卻人人自以為是藝術家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悲哀的:就是「歌神」可遇不可求。

就像林青霞、張柏芝這樣的美人幾十年一遇,有天賦的歌者也一樣。

于謙曾說過一句「大實話」:學藝術的最大謊言是:努力就能成功。千萬不要被騙,一定是天賦才是最重要的,機遇是第二。」

一個有普通級別的才華的歌手,積累若干年有兩三首歌大火,那是努力和機遇的回饋。

比如李玉剛的《萬彊》《剛好遇見你》等。

但若要讓一個歌手唱30年的歌、且首首被傳唱,那就不是努力的問題了。就像李白只有一個、蘇軾不再得,那是「上天給這碗飯吃。」

很遺憾,這個時代,除了周杰倫,似乎沒有這樣的「歌神」出現。甚至周杰倫的「歌神」,嚴格來講也應該是「1+1=2」,因為他有方文山。

周杰倫方文山的歌能打,他們心態端得平……

令人唏噓的是,本來就沒有天賦的那一批,卻人人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

還記得去年,姓霍的歌手參加《披荊斬棘的哥哥》的聊天記錄流出來,讓我最吃驚的,是他對自己的認知——

「我是藝術家,他們都和我不是一個級別的。」

即使是演唱會人數創下世界金氏世界紀錄的張學友,也從未稱過自己是藝術家。

  • 獲得一次冠軍就認為自己君臨天下;
  • 整容成「精緻的皮囊」就欺騙自己是神顏;
  • 在「流量鼓吹」下就認為自己是「人氣之王」……

當代這樣的歌手比比皆是,怎麼可能孕育出歌神呢?

《我是歌手》當年曾邀請張學友來比賽,張學友拒絕並直言:

「我很佩服參賽歌手,還要給評判來評,那些評判都不知道懂不懂的?」

當時還有不少人罵張學友狂……罵張學友的人可能不知道,行業再不自律「歌神」快成傳說了;

而張學友也不知道,現在的歌壇,更像一個「巨型綜藝節目」。

「唱將」們的「王牌」,不是歌曲好不好聽、傳唱度高不高,而是那「跟流量明星談炫技、跟實力歌星談流量」的「機靈」[捂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d779158d4f3a4db67a79df3ed93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