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如果沒有打更人會怎樣?老祖宗的智慧讓人折服

2022-02-23   生活幸福

原標題: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如果沒有打更人會怎樣?老祖宗的智慧讓人折服

古代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時期,沒有鐘錶。是怎麼看時間呢?通過太陽的位置,來判斷大概的時間。太陽升起,就是一天的清晨,太陽到了人們的正頭頂,就是中午,晚上就是太陽落山的時候。後來發明了日晷來計算比較精準的時間。除了通過上面的計算時間的方式,古代晚上還有專門報時的打更人。

打更最初的發起是在漢朝時期,到了宋朝的時期,智能是官廳的等級才會享有的。一直到元明期間,民間百姓才開始流行打更的傳統。最初的起源是因為一種巫術,主要是為了驅邪驅鬼的。1744年,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完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在這本書中一百零二回就描述這種現象。

吳貴的妻子白日裡因為生病感冒,誤吃了藥。導致在炕上起不來,最終死在炕上。在當時封建的老人心裡,這是不祥的的兆頭。再加上其他人的胡亂揣測,大肆宣傳說是妖怪穿牆而來,把女人的精氣吸走了。所以著就加重了老太太的擔心,立馬很多人,在賈寶玉門口,巡迴打更,巡邏。一來是保護寶玉的安全,二來也是實現了驅鬼的效果。

打更通常是以什麼形式,具體是什麼時間開始呢?再我們看來,打更真的很容易,就是報時。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其實在古代更夫的工作還是很辛苦的,在晚上大家都已經休息的時候,就是更夫的工作的時間,夜間要打更5次,所以能做更夫一定是能夠熬的起夜的人。第一次打更的時間是戊時,在戊時的時候,打更人要一邊敲,一邊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百姓聽到這個,就知道是戊時了。

第二次打更時間是亥時,這時打更人就會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子時是第三次打更的時間,這時打工人主要喊的是「平安無事」第四次分唄是丑時和寅時,兩個時辰分別喊是「天寒地凍」和「早睡早起,保重身體」。這些也看出來,作為打更人,需要嘹亮的嗓門才可以勝任。

並且勇敢這一特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自己一個出門,必然需要一個膽子大的擔當。作為打更人經常需要熬夜,但是畢竟作為人因為在晚上都會困,所以打更人不得不採取一定的手段,在自己的油燈的蠟燭上搞一些小技術,到一定的時間,讓蠟油滴落到自己的身上,避免因為自己真的睡著,讓燙的蠟油喚醒自己。

打更處理主要的報時的作用,還有防止火災的隱患的作用,古代的房子材料主要都是木質,而且沒有很好的消防措施,所以打更人在戊時喊的就是讓人們時刻注意,打更人也可以及時發現災情,及時處理。其次,打更還可以防盜,這毋庸置疑就相當於現在的保安。

雖然現在打更已經遠遠的退出這個社會的舞蹈,很多作用已經可以被現在鐘錶,保安,消防滅火器取代。但是,在很多古代的電視劇我麼還是可以看到很多打更的片段,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