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高樓林立的城市,還是滿目瘡痍的貧民窟,孩子們都會用純真和歡聲笑語為世界帶來希望。但是,美好的事物又總是與脆弱相伴,兒童是最容易受到疾病威脅的一類人群。
肺炎,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並不算危重的病,卻威脅著無數兒童的生命。
脆弱的兒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報告,僅在2019年,肺炎就造成全球約74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占當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的14%,占1至5歲兒童死亡總數的22%。
導致肺部炎症的病原體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病毒、細菌甚至是真菌。這些微小的生物體會在特定條件下使健康的肺部發生水腫、充滿炎症,進而威脅到人體健康乃至生命。
兒童天性活躍好動,與環境的頻繁接觸無疑增加了感染病原體的風險。他們的小手觸摸各種東西,然後又放到嘴裡,仿佛給病原體提供了進入身體的快捷通道。
雖然看似什麼都沒吃到,但病可能已經從口入 | giphy
而與成年人相比,孩子們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機體的防禦系統還需要學習和成長。當面對陌生的病原體,兒童的免疫系統還來不及像成年人那樣迅速且有效地做出抵抗,就已經被病原體偷襲成功。
兒童較小的呼吸道結構成了加劇肺炎病情的原因。細小狹窄的呼吸道易於被病原體侵入和阻塞。一旦肺部發生炎症,空氣通道就可能進一步變窄,引發嚴重的呼吸困難,進而導致機體缺氧等嚴重後果。
更加脆弱的非洲兒童
兒童肺炎在全球都有發生,但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導致的兒童死亡人數最高。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兒童生活的衛生條件差,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多,疫苗不普及,都是導致這些地區兒童肺炎高發病率的直接原因。
在這些資源匱乏的地區,兒童肺炎的風險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尤其是連飲用水安全都無法完全保障的非洲,肺炎患兒還面臨著營養不良、寄生蟲病等病症。這些因素使兒童的抵抗力更為脆弱。
非洲地區資源匱乏間接讓當地兒童更易受肺炎影響 | Pixabay
欠發達地區HIV病毒的肆虐,也影響著兒童受肺炎侵襲後的生存率。HIV病毒會導致患兒的免疫系統功能斷崖式下降,進而更易受到各種肺炎病原體的侵襲。很多數據都表明,受HIV感染的兒童比免疫力正常的兒童更容易患上肺炎,並且治療失敗的比例和死亡率也較高。
此外,對於HIV陽性的嬰兒,還要防備一種名為肺囊蟲的真菌。作為一種機會性病原體,肺囊蟲只有在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損時才會導致疾病。大多數健康兒童在嬰兒時期都曾暴露於肺囊蟲,但由於他們免疫系統健康,所以通常不會發病。但HIV感染陽性給了肺囊蟲可乘之機:在所有的HIV陽性嬰兒的肺炎死亡案例中,以肺囊蟲為病原體的數量高達四分之一。
治療方式的局限也是非洲兒童面對肺炎束手無策的原因之一。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作為治療HIV陽性的主要方法,可以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減少HIV陽性兒童重度肺炎的發病率,但受到經濟與醫療資源的限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兒童仍然難以獲得這種治療。
另外,貧窮和都市化也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加重兒童肺炎的危害。在中低收入國家,家用的固體燃料,如木材、牛糞和煤的不完全燃燒往往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染。這相當於每次做飯的時候,都有一團隱形的有毒煙霧在家中蔓延。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有30億人每天都在經歷。儘管社會在飛速發展,這一數字卻已經30年沒變過了——包括成年人在內,每年都有近100萬人因此造成下呼吸道感染而被奪去生命。
疫苗,防患於未然
想要減少肺炎對兒童的影響,預防是第一步。
其中,疫苗接種是預防肺炎死亡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很多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病原體都可以通過疫苗來預防,其中就包括肺炎鏈球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等。針對兒童的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PCV)在21世紀初完成研發並上市,其中7價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PCV7)在2000年在美國獲得批准;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是更是早在1980年代就已完成研發,並在兩年後於美國開始投入為嬰兒接種。這兩種疫苗可以預防高達50%的與肺炎相關的兒童死亡。
然而,直到2009年,這兩種疫苗才開始在非洲推廣,且不同國家之間,覆蓋率和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存在差異。
西非的嬰兒在接種常規疫苗,大人手握疫苗接種卡|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在擴展免疫計劃(EPI)和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GAVI)建立之後,針對兒童感染的疫苗接種率大大增加。2009年,南非成為最早將七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納入其常規嬰兒免疫規劃的非洲國家,到2012年,3劑疫苗的覆蓋率約為99%。監測數據表明,南非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的總體病例有所下降,2歲以下兒童的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病例從每年10萬人中55.8例降至17.0例。
確診和治療,高科技低科技齊上陣
對於已經發病的兒童,已開發國家有通過各種便捷的檢查手段可以快速確診病情。胸部X光是用於診斷肺部感染的最主要檢查手段;血常規檢查也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是否存在感染,如白細胞計數增高通常是感染的跡象;血培養可以用於確定感染原因。其他更加高端的檢查,如CT掃描或支氣管鏡檢查,則可以在診斷更為複雜的病情時發揮作用。同時,發達地區的檢查效率很高,檢查結果通常在幾小時內便可獲得。
然而,非洲貧困地區卻很難普及這樣方便快捷的檢查方式: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是主要問題。簡單的臨床診斷可能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完成,但如果需要完整的實驗室或放射學檢查,特別是在偏遠或資源有限的地方,從一個醫療中心轉移到另一個可能就需要一天,因此得到確切的診斷結果往往需要幾天到一周甚至更長時間。
然而,在醫療相對落後的地區,由於缺乏X光檢查設施和分析實驗室等,這些手段往往無法施展。這些地區的醫療工作人員不得不靠計算患兒呼吸頻率來診斷病情。然而,患有重症肺炎的兒童會出現額外的症狀和危險信號,如胸部凹陷、喘鳴和哮鳴,一些衛生工作者可能無法充分識別這些信號,從而誤判病情,導致不當治療或延誤。
因地制宜,烏干達本土的科學家發明了智能診斷夾克,不需要複雜龐大的儀器設備,就能監測患兒胸腔。這項技術與聽診器類似,覆蓋著患者的整個胸部和身體的一側,對肺部的特定點進行檢查,尋找肺炎的症狀,比如由感染引起的肺部腫脹。除此之外,它還能測量體溫與心率,並通過藍牙連接到手機app,發送、記錄和分析醫療數據,輔助醫療人員診斷病情。
科學家們展示智能診斷夾克 | H. Althumani/VOA
攻克了確診難題後,在醫療尚不發達的地區,治療上也會受資源短缺所限制 。
在發達地區,為肺炎患兒提供氧氣支持可以有效降低肺炎死亡率。而在偏遠或資源有限的地方,經常性補充高壓壓縮氧氣瓶是不可能的;電動氧氣濃縮器則會受斷電、電壓波動、高溫高濕度環境所影響。為了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肺炎兒童提供氧氣支持,墨爾本大學的教授吉姆·布拉克(Jim FP Black)畢業後曾在莫三比克的偏遠農村地區擔任臨床醫生四年,且繼續深造後,又回到了莫三比克再度工作四年,並在Manica省衛生局擔任流行病學家。在結束博士學習後,他在WHO擔任高級流行病學家,並為東帝汶在創建疾病監測和流行病準備部門,制定策略和措施以應對可能的疫情爆發。因此,他對當地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了解,他帶領著團隊創造的低壓氧存儲系統直接解決了在電源供應不穩定和間歇性的問題,在當地電力系統不完善的條件下,仍能持續、無故障供氧。
安裝在烏干達姆巴拉拉的低壓儲氧系統。下面的袋子用儲存的氧氣充氣,上面的袋子裝有壓載水|參考文獻[8]
改善愛滋病毒感染者的護理與治療措施,也可為HIV陽性兒童肺炎發病率的降低提供幫助。對於這些感染或有可能暴露於HIV的兒童,抗病毒藥物治療不僅可以延長他們的生命,更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並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撒哈拉以南非洲是HIV/AIDS大流行最為嚴重的地區。對於該地區的許多國家,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獲取抗HIV藥物(ARV)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好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益於國際合作、藥品降價、政府倡導和非政府組織的努力,ARV的覆蓋範圍已經顯著擴大。
在針對每個個體進行預防和治療之外,從公共衛生角度而言,公眾的教育與科普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鼓勵母親進行母乳喂養不只是在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更能直接為嬰兒提供對抗疾病的抗體,幫助孩子建立強健的免疫系統。再比如,提倡肥皂洗手,這個簡單的行為就能減少一半的肺炎感染風險。
抵抗兒童肺炎,是一場涉及心靈、科技與環境的鬥爭。每年,數百萬的非洲兒童因肺炎受到威脅,很多病例是由於缺乏早期診斷、有效的抗生素和及時的醫療干預而導致的。加強對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推廣肺炎疫苗的接種,提高公眾對於肺炎預防的認知,便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清潔的飲水、良好的營養和安全的居住環境也是預防兒童肺炎的關鍵。只有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具體的細節,並付諸實踐,兒童們才能真正地遠離肺炎的威脅。
參考文獻
[1]Marangu, Diana, and Heather J. Zar. "Childhood pneumonia in low-and-middle-income countries: an update." Paediatric respiratory reviews 32 (2019): 3-9.
[2]Gray, D. M., & Zar, H. J. (2010).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HIV-infected children: a global perspective. Current opinion in pulmonary medicine, 16(3), 208-216.
[3]Oliwa, J. N., & Marais, B. J. (2017). Vaccines to prevent pneumonia in children–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Paediatric respiratory reviews, 22, 23-30.
[4]Baker, K., Akasiima, M., Wharton-Smith, A., Habte, T., Matata, L., Nanyumba, D., Okwir, M., Sebsibe, A., Marasciulo, M., Petzold, M. and Källander, K., 2018. Performance, acceptability, and usability of respiratory rate timers and pulse oximeters when used by frontline health workers to detect symptoms of pneumonia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protocol for a two-phase, multisite, mixed-methods trial.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7(10), p.e10191.
[5]Dherani, M.K., Pope, D., Tafatatha, T., Heinsbroek, E., Chartier, R., Mwalukomo, T., Crampin, A., Mitsi, E., German, E.L., Nikolaou, E. and Solórzano, C.,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household air pollution and nasopharyngeal pneumococcal carriage in Malawian infants (MSCAPE): a nest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10(2), pp.e246-e256.
[6]Madhi, S.A. and Nunes, M.C., 2016.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in Africa: considerations and early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12(2), pp.314-325.
[7]The biomedical smart jacket that diagnoses pneumonia using Bluetooth https://edition.cnn.com/2017/10/24/africa/biomedical-jacket-uganda-africa-tech-rising/index.html
[8]Rassool, R.P., Sobott, B.A., Peake, D.J., Mutetire, B.S., Moschovis, P.P. and Black, J.F., 2017. A low-pressure oxygen storage system for oxygen supply in low-resource settings. Respiratory Care, 62(12), pp.1582-1587.
作者:陳語文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題圖來源:Pixabay
全球健康與發展守衛計劃
我們關心科學家的每一次靈光一現,關心在未知領域的每一步開拓和探索。但這次,我們想把目光投向全球貧困人群。
他們生活窘迫,面對傷害也更加脆弱:氣候變化、傳染病、飢餓、貧困、新生兒死亡、性別歧視……科學和創新,能為他們帶來什麼?
全球健康與發展守衛計劃通過招募並培養創作者、傳播者,促進各類優質內容產生,鼓勵傳播和發聲,從而將關注全球健康與全球發展的理念傳播給大眾,讓貧困人群獲得更多關注,並期待讓這種關注實實在在改善他們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