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謠言、冷暴力:你可能遭遇了「關係攻擊」

2022-10-18     簡單心理

原標題:孤立、謠言、冷暴力:你可能遭遇了「關係攻擊」

如果你看過《性愛自修室》,你可能會記得這個情節:

露比陰部的照片被人傳到了網上,她請梅芙歐提斯幫她找到發照片的人,嫌疑人一個個排除,最後發現把照片發出去的是跟她形影不離的閨蜜奧利維亞。

奧維利亞說,這是因為露比每天都打壓她,「我想讓你知道我的感受」。

英劇《性愛自修室》

在劇中,這個矛盾很快得到了解決:奧利維亞向露比道歉,露比最後也原諒了她。 但在現實生活里,這種發生在好朋友之間的隱秘攻擊,往往會造成更持久的傷害:

有人因此被孤立,陷入長時間的自我懷疑;有人因為擔心失去關係一直忍受,因為覺得羞恥不敢告訴別人;還有人從此很難信任別人,也很難主動建立人際關係。

如果你也有過相似的感受,那你可能遭遇了一種特殊的傷害:關係攻擊。

01

被好朋友霸凌:什麼是「關係攻擊」?

關係攻擊( Relational aggression ) 最早由心理學家 Nicki R Crick 提出,她當時對美國兩所小學的 200 多名小學生進行了觀察,發現了一種以關係為導向的攻擊形式:

跟身體傷害(推、打、踢或者威脅要打同伴)這種公開攻擊不同,關係攻擊通過破壞關係來傷害對方,比如在做遊戲的時候把對方排除在外、威脅絕交等。

具體的表現包括:

用「撤回關係」威脅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不……,就絕交/分手;

孤立:把你排除在小團體之外,故意「無視」你;

謠言和羞辱:比如背後議論、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和八卦,起外號,當眾羞辱,損害你的聲譽

心理操縱:否定你的真實情緒;只在你順從自己的時候才表現出親密和友善;以「為了你好」的理由嘲笑或貶低你。

消極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比如瞪眼,使眼色,不屑或嘲諷的表情。

英劇《性愛自修室》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頻繁出現上面這些行為,那這很可能就是「關係攻擊」。

因為方式比較隱秘,它很難被識別和重視,因此也很難求助。在女性研究學者雷切爾·西蒙斯《女孩們的地下戰爭》一書中,有個叫納塔莉的女孩就陷入了這種「好朋友的霸凌」:

好朋友里斯經常在私下相處時評判、取笑她,雖然想反抗,但她很怕跟里斯鬧矛盾——她們兩家是朋友,上學前就一起玩耍,老師也覺得她們是好朋友,會在課堂上把她們分到一個討論小組;而且,里斯是所有人眼裡的「好女孩」,沒人會相信她會傷害別人。

電影《少年的你》

研究發現,這種隱形的攻擊帶來的傷害,跟身體攻擊一樣嚴重。遭遇「關係攻擊」的人,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和感覺:

經常感到沮喪、焦慮和疲憊,對自我的評價降低;

在人際關係中出現了退縮、迴避,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

一想到要去學校、工作、朋友聚會,就感到強烈的焦慮;

性格發生了巨大轉變;

無法解釋的軀體症狀,比如頭痛、腹痛……

早期關於它的研究都認為,關係攻擊在女性中更常見,也更讓她們痛苦。 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個現象比我們想像得更加普遍:

成年人關係攻擊的兩性差異幾乎不存在,有時男性甚至會更多使用關係攻擊;除了友誼,職場、親密關係中也會存在關係攻擊:比如在伴侶面前跟另一個人調情,以報復對方、表達憤怒。

02

有苦說不出:「反抗」為什麼這麼難?

相比於直接的衝突,關係攻擊更容易讓被攻擊者陷入「無法反抗」的境地:很難識別,無法表達,難以得到幫助。

很多人在接受調研時表示,遭遇關係攻擊時,自己很長時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願意向周圍人解釋,甚至經常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這跟造成關係攻擊特殊的心理、社會文化因素是分不開的。

1.它很難被察覺

因為攻擊對象往往是親密的朋友和戀人,攻擊方式也比較隱秘,關係攻擊在一開始是很難被識別的。很長時間裡,關於霸凌的研究都沒有注意到這種特殊的攻擊方式,這一現象很少在公共環境得到探討。

這種不易察覺性,讓被攻擊者的反抗變得困難:

很多人很長時間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會引發抑鬱、焦慮和低自尊;

在向周圍人求助時,家長、老師和其他人會覺得這是小題大做,甚至會困惑:「這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沒人能理解他們真正經歷了什麼,被攻擊者很難得到支持。

另外,研究發現,發起「關係攻擊」一方的動機,往往是隱秘的,不易覺察的情緒:比如嫉妒,敵意歸因(把別人的行為解讀為敵意負面的)。當他們用關係攻擊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被攻擊者很難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也沒有機會做出解釋和回應。

電影《賤女孩》

2.「好女孩」的規訓:不允許表達憤怒

越是在不允許表達憤怒的環境,「關係攻擊」越會成為一個問題。

雷切爾·西蒙斯在調研中發現一個現象,關係攻擊在白人中產階層非常普遍,被欺負的女孩也很難回擊,甚至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被欺負了;而那些因種族或階層問題處於學校社群邊緣的黑人女孩,往往會選擇正面回擊。

這跟從小接觸的社會文化有關:社會學家安妮·坎貝爾( Anne Campbell )指出,對攻擊的態度可以體現出不同的性別角色,或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分工的不同期待。當一個男性表現出攻擊性,人們會覺得這很正常;但如果女性表現出攻擊,往往會被指責。

記者佩吉·奧倫斯坦曾經這樣描述社會環境塑造的「好女孩」形象:

好女孩沒有可怕的想法,也不會生氣,所有人都想跟她做朋友,她是柔聲細語、心平氣和說話的女孩,總是和顏悅色,絕不會刻薄或霸道……

雷切爾·西蒙斯把它稱為「好女孩」的詛咒:因為太害怕不能成為「好女孩」,她們很難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很容易把被排斥、被欺負內化為自己的原因,更難回擊和求助。

事實上,不允許表達憤怒的氛圍,也會催生出更多的「關係攻擊者」,攻擊者本身也會受到負面影響:很多女孩在談論自己的攻擊行為時,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厭惡。

英劇《性愛自修室》

3.對「不被接納」的恐懼

它也跟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害怕落單」的恐懼有關。

在調研中,雷切爾·西蒙斯發現,對失去友情、被孤立的恐懼,會讓女孩們選擇忍受,滿足霸凌者的需求,而不是反抗。這跟青春期渴望從同伴中獲得認可、歸屬感的心理是相關的。

一項針對不同國家關係攻擊現象的比較研究發現,關係攻擊跟集體主義的文化有關:在強調和諧穩定人際關係的氛圍中,「關係攻擊」更容易發生,它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害怕自己不參與,不服從,就會成為惡意攻擊的目標。

03

被關係攻擊了,怎麼辦?

1.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遭遇「關係攻擊」:

首先,這不是你的錯

造成關係攻擊的原因是複雜的,它跟畸形的社交文化有關,跟攻擊對象的嫉妒、敵意歸因有關,但欺凌就是欺凌,這並非你的責任,你也完全沒有理由為它遭受痛苦。

嘗試求助

不要自己承擔這一切,找到可以幫助你的人:父母,老師,能跟你站在一邊的朋友,心理諮詢師,讓周圍人理解你在經歷什麼。

結束關係

你需要意識到,傷害和攻擊在人際關係里是客觀存在的,你不需要跟每個人都成為朋友。如果一段關係讓你感到壓抑、痛苦,那就是離開的時候了。

離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有時伴隨著巨大的負疚感和恐懼。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環境,或者在一個安全的、支持性的關係中,認真想一想,我期待的友誼/親密關係是怎樣的?我希望如何被對待?這段關係真的值得我如此付出嗎?

「正面回擊」是有用的

在雷切爾的調研里,有個女孩在發現有人在背後說她壞話時,會直接告訴對方:「 如果你想說什麼,當面說。」——這是有用的。

關係攻擊者利用了他人不敢發生衝突的恐懼,但自己也處於這種恐懼中。很多時候,直接跟對方表達你的憤怒,很多時候就能讓對方有所收斂。當衝突變得公開,你也更容易向周圍尋求幫助。

電影《賤女孩》

2.如果你是家長,這些話最好別說:

不要說:

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沒啥大不了的)。

正確做法:

尊重孩子的痛苦:「這種事太可怕了。我很難過」

不要說:

你為什麼要跟她做朋友呢?

正確做法:

教孩子反思自己的友誼:「你希望好朋友是怎麼樣的?」

不要說:想想是因為你做了什麼嗎?

正確:「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為什麼會這樣?」

不要說:「也許你太敏感了。」

正確:「為什麼你覺得她不是在開玩笑?」

認真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做出干預:比如跟學校老師聯繫,跟對方父母溝通,如果無法解決,轉學、換個環境也是必要的。

電影《少年的你》

最後想說,遭遇「關係攻擊」往往會讓我們陷入被動的境地,你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自我懷疑,這非常難熬。

這個時候,記住這些是重要的:

這不是你的錯,你不是一個人,它總有一天會結束,以及,你是可以選擇憤怒和離開的。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不管多重要的關係,都不應以「脅迫你的感受」為存在前提。

參考文獻

————————

【美】雷切爾·西蒙斯著,徐陽譯,《女孩們的地下戰爭:揭秘人際交往中的隱性攻擊》,2022年1月,海南出版社

Dianna Murray-Close et al.,Proactive, Reactive, and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Adulthood: Measurement, Predictive Validity,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 with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J Psychiatr Res.,2010, doi: 10.1016/j.jpsychires.2009.09.005

Anna Costanza Baldry et al.,Bullying among Itali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bining Methods to Understand Aggressive Behaviours and Victimization, 1998,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98194007

Doran C. French et al.,United States and Indonesia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Report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by Disliked Peers, child development ,2003,https://doi.org/10.1111/1467-8624.00463

作者:李歪歪

責編:寒冰

封面圖來源:Leonie Barth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ca71d1ea098c602a3d7ad36bd21de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