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中的咖啡圖景

2022-06-09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藝術史中的咖啡圖景

咖啡、茶、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在 很長的時期內,咖啡豆曾是世界貿易市 場上僅次於原油的重要原料。咖啡催生 了人的靈感,咖啡館孕育了諸多的政治 與文藝的精英,被賦予了強烈的人文主 義氣息,使之逐漸成為了一個與思想、文 化、藝術不可分割的標誌,承載了一個國 家、民族、地域的文化、時代的風貌、人 民的情感。可以說,咖啡以一種最沉默的 方式,改變著歷史,還改變和記載著創造 歷史的普通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近日,大英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杯子中的 生活:伊斯蘭世界咖啡文化》(Life in a cup: Coffee culture in the Islamic world)的展覽。 此次展覽展出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伊斯蘭文物和藝術品,向人們講述了咖啡作為一種飲 料的誕生以及對伊斯蘭世界生活方式的影響。透過這個展覽,也讓我們看到了咖啡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影響。

>《早餐》保羅西涅克

咖啡的歷史與文化

咖啡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非 洲衣索比亞牧羊人卡迪與咖啡的故事。伊 斯蘭《古蘭經》也記載了穆罕默德喝了天使 給予的咖啡後變得驍勇善戰的故事。咖啡文 化最早可回溯至11世紀,最先從依索比亞被進口到阿拉伯,「Coffee」的名字也是從阿拉 伯古文字「Gahwah」而來的,其含義為「植 物飲料」。咖啡也經歷了從阿拉伯宗教飲品 與藥物到世界化飲品的過程。咖啡在15、16 世紀在中東地區十分流行,阿拉伯人認為咖 啡有助於消化,並可以治療胃病,並發明了 將咖啡豆曬乾進行熬煮的飲用方法,一直流 傳至今。後來,由於咖啡提神醒腦的功效, 作為嚴禁飲酒的伊斯蘭教眾就用咖啡取代 酒精作為提神的日常飲品。隨著鄂圖曼土耳 其帝國在歐亞大陸的軍事擴張,咖啡被引 入歐洲大陸。17、18世紀,咖啡逐漸風靡了 整個歐洲大陸,歐洲第一個咖啡館誕生在 17世紀中期的英國牛津大學,是人們交流思 想、激發智慧的中心。在現代印刷業大發展 之前,歐洲的咖啡館作為社會的媒體和沙龍逐漸成為了歐洲藝術家、政治家以及作家們 聚會的地方。人們對咖啡館的喜愛正如奧地 利作家彼得·艾騰伯格(Peter Altenberg)所 言:「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 館,就在去往咖啡館的路上。」咖啡館不僅 成為了文人墨客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成為了 他們的精神家園。

>《咖啡廳演唱會的角落》愛德華馬奈

咖啡館文化是19-20世紀巴黎生活的核心, 它以一種時髦而複雜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 生活中。作家海明威在巴黎的咖啡館中找 到了諸多創作的靈感,在他的代表作《太陽 照常升起》中就列舉了一系列咖啡館的名 字;世界第一部百科全書的作者狄德羅曾 在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Cafe Procope) 寫出了影響歐美革命和社會發展進程的著作;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和 盧梭也是這裡的常客。咖啡館的沙龍對不 同時期的文藝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諸 如巴黎著名的雙偶(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和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海 明威、喬伊斯、讓-保羅·薩特、西蒙娜·德·波 伏娃和阿爾伯特·加繆經常在這裡討論哲 學、文學等,這些咖啡館甚至還推出了自己 的年度文學獎。

>《夜間的露天咖啡館》凡高

藝術先鋒者的咖啡館

在藝術上,巴黎蒙馬特的狡兔咖啡館(Le Lapin Agile)也成為了藝術家們的聚集地, 文森特·凡·高、保羅·高更、埃德加·德加、克勞 德·莫奈、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巴勃羅·畢 加索等是這裡的常客,這裡也成為立體派的 誕生地和實驗場。狡兔咖啡館的名字來源於 1875年畫家安德烈·吉爾為這家店所創作的一 幅繪畫,描繪了一隻兔子從平底鍋里跳了出來 的場景,這幅十分具有標誌性的繪畫就成為 了人們對這間咖啡館的記憶點,後來就索性 改名為狡兔咖啡館。24歲的畢卡索在1905年 創作了《狡兔之家》(Au Lapin Agile)的畫 作,是一幅描繪了巴黎波西米亞式生活的作 品,畢卡索借鑑了藝術家亨利·德·土魯斯-勞 特累克創作風格中的海報元素,在其中將自 己描繪成了一名丑角,在他身邊的女性是他 當時的情人熱梅娜,在他們身後拿著吉他的 樂手則是狡兔咖啡館的老闆——弗雷德·熱 哈赫。最初這幅畫是被當作內部裝飾掛在 蒙馬特咖啡館的,也是唯一一幅從1905年到1912年一直連續在巴黎向公眾展示的畢加 索的畫作。同樣,初到巴黎的文森特·凡·高也 描繪過巴黎蒙馬特的咖啡館,即他在1886年 創作的《蒙馬特露台咖啡館》(Terrace of a Cafe on Montmartre),在這一時期,巴黎的 蒙馬特高地成為了許多先鋒藝術家聚會的 地方,凡·高的這幅作品描繪的是Auberge de la Bonne Franquette咖啡館,至今仍然在營 業,是蒙馬特歷史最悠久的咖啡館之一。藝 術家畢沙羅、西斯萊、塞尚、土魯斯-勞特累 克、雷諾瓦、莫奈、左拉等都會經常在這家 咖啡館聚會和用餐。在這幅作品中,凡·高用 柔和的色彩和暗的光線描繪了咖啡館的露 台,裡面的人物刻畫幾乎沒有細節,棕紅色的 色調顯得畫面十分灰暗。此外,還有諸多的 藝術作品也描繪了當時巴黎咖啡館的情景, 例如荷蘭印象派藝術家約翰·巴索德·瓊金德 (Johan Barthold Jongkind)創作的《俯瞰蒙 馬特》(Overlooking Montmartre, the Cafe Le Roi du Desert),法國亨利·格維克斯(Henri Gervex)的作品《巴黎的咖啡廳場景》(Cafe Scene in Paris,1877),義大利畫家塔利奧·加 巴里(Tullio Garbari)在1916年創作的《洛東 達咖啡館裡的知識分子》等都描繪了當時巴 黎咖啡館的景象。

>《巴黎的咖啡廳場景》,亨利·格維克斯,1877

眾所周知,早期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畫作 並不被學院派所接受,先後舉辦的幾次展 覽都受到了主流輿論的猛烈抨擊,並被嘲 笑為「印象派」。以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為中心的藝術的反叛者,如莫奈、德 加、畢沙羅、雷諾瓦和巴齊耶等就自動組成 了新的沙龍藝術圈,他們的聚會地點也從楓 丹白露轉移到了離馬奈畫室更近的蓋里波 瓦咖啡館(Cafe Guerbois),每周五他們都 會在蓋里波瓦咖啡館一起交流和探討藝術, 在普法戰爭後,聚會地點又搬到了蒙馬特的新雅典咖啡館(Nouvelle Athenes)。藝術 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就是在新雅 典咖啡館創造了他的代表作《苦艾酒》,又 名《咖啡館》。苦艾酒(Absinthe)是用艾草 或茴香一類的草本植物釀造而成的一種天 然綠色酒,被法國人稱為「綠色小精靈」,在 當時深受諸多藝術家的喜愛,人們在咖啡館 中聊天或欣賞演出時常常點一杯苦艾酒。德 加在《苦艾酒》中描繪了擠在咖啡館角落裡 的一對深色嚴峻的男女,右側的男子是德加 的朋友台斯色丹,左側的女子是演員愛倫·安 德雷,苦艾酒布局在整幅畫的正中央,其意 義非比尋常。與之類似的還有文森特·凡·高 的作品《咖啡桌上的苦艾酒》,這幅創作於 1887年的作品則描繪了酒瓶中泛著淡紫色與 水綠色的光的苦艾酒,自然流動的光彩使得 整個畫面傳達出了一份咖啡館的安靜與愉 悅的氛圍。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愛德華·馬奈開始沉 浸在咖啡館中,在整個19世紀70年代,馬奈 的創作都是圍繞著咖啡館這一主題的,描繪 了這一時代巴黎咖啡館的生活。例如《在咖 啡館》(Au Cafe,1878)、《咖啡廳演唱會的 角落》、《在拉杜伊勒的咖啡館中》、《在咖 啡館中讀書的女人》等。這些作品呈現了馬 奈對19世紀巴黎社會生活的觀察,大多是現 場寫生的,描繪了當時人們在咖啡館飲酒、 聽音樂、喝咖啡、聊天和閱讀的場景。在這 一時期,歐洲的文藝思潮伴隨著咖啡館文化 而興盛,湧現了一批以咖啡館文化為背景的 作品,展現了工業社會新舊交替時期的巴黎 景象。對馬奈而言,咖啡館是一種對傳統思 想的反叛與現代巴黎生活的追求。正如他所 言,「咖啡館保留了我們尖銳的智慧,它用 熱忱的供應來鼓勵我們,如果我們的理想 是成熟的,它終究會在這實現。」這一時期 的雷諾瓦、勞特雷克、德加都創作了許多與 咖啡館主題相關的作品,諸如德加的《在咖 啡館陽台上的女子》,雷諾瓦的《在咖啡館》 等,藝術家們採用了印象派的手法表達了巴 黎都市的人生百態,給予了繪畫真摯的情感 表達。

>《狡兔之家》畢卡索,1905

與此同時,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四隻貓咖啡館 (El Quatre Cats)亦成為了立體派先鋒藝術 家的聚集地。四隻貓咖啡館是由藝術家拉 蒙·卡薩斯和佩雷·羅梅烏在1897年開辦的,初 衷是想創辦一間類似巴黎黑貓咖啡館的店, 四隻貓咖啡館開辦後很快就成為了巴塞隆納 藝術家、作家、詩人、音樂家、建築師等人聚 集舉辦展覽、文學討論會和音樂會的場所。 藝術家畢卡索、達利、米羅和高迪都是四隻 貓咖啡館的常客。1899年,17歲的畢卡索就 在這裡舉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畫展。平常 的時候,畢卡索在人流穿梭的咖啡館為顧客 畫誇張古怪的肖像,在四隻貓咖啡館的日子 中,畢卡索和其他藝術家共同留下了很多草 稿,亦曾為四隻貓咖啡館製作宣傳海報。四 只貓咖啡館見證著畢卡索的成長,也給予了他更多的創作空間。關於咖啡主題的創作, 與畢卡索一起發動立體主義運動的法國藝 術家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在1919 年創作了《咖啡吧》(Cafe Bar)。第一次世界 大戰時,畢卡索還在創作時,布拉克則走向 了戰場,頭部負傷的他一度被認為不能完全 康復,這幅作品充滿了活力,布拉克熱衷於 視覺和觸覺的肌理表現,生動活潑,充滿了 愉悅的氣氛。與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立體主 義藝術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在1915年 創作的《早餐》,咖啡作為典型的早餐飲品 代表著清醒與新一天的開始,畫面中描繪了 一個打開的帶有把手的咖啡研磨機和咖啡 壺的輪廓,還有當天的報紙。格里斯的作品 帶有一種黑色的幽默,用簡單立體的線條將 想要表達的情感及內心世界透徹豐富的表現 了出來。

>《洛東達咖啡館裡的知識分子》塔利奧·加巴里,1916

此外,一戰時期前衛的達達藝術也在伏爾 泰咖啡館誕生了,這間咖啡館是由德國人雨 果·巴爾與其妻子在蘇世黎共同開辦的,以法 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命名。達達藝術正是 在這裡誕生,由一群前衛的藝術家用一把 裁紙刀戳入字典後選用了法語Dada, 意為空 靈、糊塗。1916年6月,達達出版了《伏爾泰 咖啡館》的小冊子。達達藝術通過反美學的 方式,表達了他們對於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認 識以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抗議。正如藝術 家漢斯·讓·阿爾普所言,「出於對1914年世界 戰爭無謂殺戮的厭惡,我們在蘇黎世獻身藝 術。當槍聲在遠方發出持續而低沉的隆隆聲 時,我們竭盡全力唱歌、繪畫、拼圖、寫詩。我 們在尋求一種基於原則的藝術來治療時代的 瘋狂,尋找一種可以在天堂和地域之間回復 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咖啡杯中的日常生活

咖啡作為飲品逐漸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也成為諸多藝術家喜歡錶現的主題。 諸如,法國點彩派藝術家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1887年創作的《早餐》,是藝術家為 法國雜誌La Vie Moderne創作的,描繪了中 產階級清晨飲茶、喝咖啡的生活場景,畫中 人物生活精緻考究,但彼此之間又冷漠毫無 交流,具有一種諷刺意味。凡·高在阿爾勒期 間也創作了表現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夜間咖 啡露台》(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畫面 表現了夜間阿爾勒一家咖啡館的外景,零散 的幾個人坐在咖啡館的露台上,一盞黃色的 燈照亮了整個露台和人行道,街道上深藍色 的房屋在群星閃爍的星夜下向遠處延伸。與 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還有美國藝術家愛 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創作的《夜鷹》 (Night Hawks,1942),也被稱為《夜遊者》, 作品創作於珍珠港事件之後,人們都生活在 巨大的不安之中,畫面描繪了紐約深夜一家 寂寥的咖啡館和四個疏離的人。畫中有一位 侍者和三位顧客,餐廳外城市的街道空曠寂 寥,夜幕黑暗冷峻,咖啡館在霍普的筆下就 像置身於城市黑暗中的一座光亮小島。畫面 中的四個人看似處在同一空間之中,但都沒 有談話或看著其他人,表情動作倦怠、冷漠 和疏離,呈現出了一種都市人與人之間孤獨、 疏遠、空曠和寂寥的關係與氛圍,這幅作品 激發出了人們深刻的情緒。

>《苦艾酒》,埃德加德加1867

正如語言學家塞繆爾·詹森所言:「咖啡 館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場所,還是一種思想, 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交場合,一種哲學理 念。」咖啡館與歐洲沙龍文化有著密切的聯 系,先鋒藝術家們在咖啡館中掀起了反叛傳 統的新的藝術思潮,亦通過作品捕捉和記錄 了時代的風貌。此外,藝術家的咖啡杯中還 記錄著平凡的生活、人間的百態與流轉的四 季,這些都成為了咖啡文化與藝術史的一部 分。(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李萌 Molly Li ;

圖 Picture >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f722702556d54a68f0f388fd827f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