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國居民疾病譜發生重要變化,重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健康尤為關鍵。
在此背景下,有學者表示,健康的主戰場應從醫院內更多地轉向醫院外,到社區,到家庭;服務人群應從患者擴展到全人群,包含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服務時間應從胚胎髮育到生命終點的整個生命歷程;健康服務應從單純治病轉到提供健康教育、預防、診療、護理、康復、養老全過程,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健康服務供給應從單一的醫療衛生機構轉向政府、社會、醫療衛生機構和市場健康資源等多元化供給主體;健康干預的手段不再局限於藥物治療,更應關注體育運動、心理調適、健康教育等非醫療手段。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就是要在全國全民掀起一個「健康革命」。這個革命,大到政府、各行各業,小到每個人、每個家庭,需要從供需兩側共同發力,動員全社會力量,令國家、行業、個人形成合力。
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5.2%,超過半數人口住在城市,而城市恰恰是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其中,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是佼佼者。豐寧以創建省級健康促進縣為目標,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動員、全民參與的健康促進工作機制;並按照「大健康、大宣傳」的理念,建立了傳統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宣傳手段為一體、多部門相互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宣傳體系。如今,當地居民健康水平已得到顯著提升。
在健康中國行動中,更加不容忽視的就是心理健康。近年來,工業化、城市化、老齡化進程相交織,讓國人「心病」問題也日益凸顯,並逐步成為普遍性社會難題。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減緩失眠現患率、焦慮障礙患病率、抑鬱症患病率上升趨勢,需要加大對精神衛生事業的投入,加快各類專業人才培養,以更開放的態度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塑造身心的全面健康,中醫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將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包括身體、心理和靈魂;並且注重預防和治療疾病,同時強調身體的平衡以及與自然界的和諧。龍砂醫學流派守正創新,重視經方研究與臨床應用,治療了許多病人;強調冬至一陽生的氣化特點,在養生治未病上別具特色。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醫藥文化的普及,中醫藥要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為大健康產業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
國家的經濟水平與國民可支配收入密切相關,當國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健康養生的需求就會與日俱增。大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已經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機遇。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一些行業的痛點亟需攻破,盈利模式仍需不斷探索。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