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猝死,要遠離不良生活方式

2023-09-17     保健時報

原標題:防猝死,要遠離不良生活方式

近年來,青年人猝死的消息屢見報端。在對生命無限惋惜的同時,很多人也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猝死的頻頻發生?近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宋現濤、邢浩然等就猝死的流行病學特徵、危險因素研究進展以及預防措施進行了闡述,指出冠心病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疾病,青年人群猝死主要與不良生活方式相關。

1

長期慢性疲勞、運動等是猝死的誘因

猝死,指潛在疾病快速進展或者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礙導致的意外死亡,在我國定義為症狀發作24小時內出現的死亡。

資料顯示,高齡、男性、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險因素,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親屬猝死家族史均是猝死的危險因素。但作者指出,青年人群猝死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猝死的誘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過度勞累、精神刺激、飽餐、飲酒、大量吸煙以及寒冷等。

長期慢性疲勞以及精神處於應激狀態,是無明確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誘因。運動是猝死的重要誘因,39~59歲男性以及非體力勞動者是運動誘發猝死的高發人群,且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低,遠期預後差。

猝死往往會發生在看起來比較健康的人群中。近期,《柳葉刀》心臟猝死相關委員會,匯聚30位國際專家發表了降低全球心臟猝死負擔的多學科行動倡議。文章稱,儘管有心臟病的患者發生心臟猝死的風險最高,但從絕對人數來看,這些人反而屬於少數。中國急性心梗註冊研究也發現,我國超半數急性心梗患者發病時,為10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評分中的低中危風險人群。

2

猝死常發生在清晨、冬季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猝死的發生?猝死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複雜,可分為心源性猝死與非心源性猝死兩大類。作者指出,冠心病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疾病,約占患者總數的50%以上。此外,不同年齡段猝死患者疾病構成有差異,青年患者猝死原因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為主要原因;而隨著年齡增加,冠心病導致的心源性猝死比例上升。非心源性猝死是指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或者其他系統原發疾病導致的死亡。

近年來,青年人猝死的發生率升高,不良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哪個年齡段的人最應該防範猝死?闡述指出,30~63歲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段。且猝死的發生具有顯著的季節及晝夜節律特徵,可能與人體內在節律以及包括氣候條件在內的氣候原因相關。有研究顯示,清晨、周一、冬季猝死的發生率顯著增加。還有研究顯示,寒潮與猝死風險增加有關。

與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冠心病猝死患者具有無明確病史、無前驅症狀以及發作迅速的特點,相對於有既往病史及危險因素的中老年患者的風險預警更加困難。

降低全球心臟猝死負擔的多學科行動倡議指出,約一半的心臟猝死患者在事件發生前的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報告心臟驟停前的警示症狀。

大多數人不會呼叫救護車,呼叫急救系統的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心臟猝死發生前的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內及時識別高危人群,並立即採取手段是有效的措施。

3

防猝死有兩個關鍵環節:預防和復甦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遠離猝死?猝死的防治需要從控制危險因素、早期診斷與危險分層以及完善救治體系環節進行干預,提升救治水平。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人員指出,除了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外,針對近年來出現的青年人群猝死危險因素呈現出以慢性疲勞、心理應激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為主的特點,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疲勞與應激,定期體檢,根據健康狀況控制運動強度,減少青年人群猝死的發生。

降低全球心臟猝死負擔的多學科行動倡議也指出,有效解決心臟猝死有兩個關鍵環節:預防和復甦。對於預防,一方面,需要針對有潛在結構性心臟病或心電疾病的患者防範心律失常。

另一方面應關注心血病的零級預防,這有助於降低人群水平的心臟猝死發生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胡盛壽院士曾指出,中國應以健康生活方式醫學體系為抓手,構建以健康環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為特徵的「零級預防」體系。在生命早期強調心血管健康,實施以預防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發生為目標的「零級預防」。心血管危險因素是心臟猝死的潛在可改變的因素。對「零級預防」的重視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在年輕時測量血壓、體重指數和關注吸煙狀況,從長遠來看可能會降低心血管風險。

對於青年人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猝死至關重要。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健康生活8要素」指出,不吸煙,體重正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血壓、血脂和血糖正常,健康睡眠。保持健康8要素對心血管病有重要意義。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董超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bc1ea4a59d3f0f57522450a0ac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