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排名前三的專業,北京郵電大學如何培養遊戲方向人才?
「兩電一郵」是國內信息技術領域最知名的三所高校: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
此前,遊戲日報曾和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謝寧與晏華老師聊了聊,他們學校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如何培養遊戲行業人才。老師們透露,除了專業硬體支撐外,和騰訊等頭部遊戲企業的密切合作,也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那麼作為「兩電一郵」中的「一郵」,在2021和2022年 「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數字媒體技術」排名前三的北京郵電大學,又在如何培養遊戲行業人才呢?對此遊戲日報與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李學明教授聊了聊。
據李學明教授介紹,遊戲行業的崗位主要有策劃、美術、程序和運營等幾類,北京郵電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遊戲人才培養主要聚焦遊戲程序開發,並對學有餘力且致力於在遊戲行業深耕發展的學生開闢了兩個進階領域:一是面向技術美術(Technique Art)的Unity shader程序開發,另一個基於深度強化學習進行遊戲智能Agent的設計、訓練和開發,即:利用Unity ML-agents進行智能角色的設計開發。
校企合作方面,學校有名家進校園、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及小學期實習實訓等形式。名家進校園是通過邀請校外知名學者、企業技術或管理專家進校園來舉辦講座,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每年都會不定期邀請遊戲行業內的策劃、技術、運營專家到校舉辦講座,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狀況和用人需求。
同時,學校支持和鼓勵教師承擔教育部產學協同育人項目,圍繞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等與企業進行合作。2014年本專業本首次承擔了觸控公司的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研項目,完成了「手機遊戲開發」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後續又陸續承擔了多個與遊戲相關的項目。小學期實習實訓主要是帶領學生去完美世界遊戲公司參觀學習、圍繞給定命題進行頭腦風暴和創意評選活動等。
整體而言,作為新中國第一所郵電高校,北郵在遊戲方向的人才培養上注重發揮學校在信息科技領域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充分利用教學團隊在數字圖像處理、數字音頻處理、計算機圖形、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優勢,著力培養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遊戲應用開發人才。
遊戲日報正式啟動【高校遊戲專業專題報道】,旨在打造一本連結考生、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紅寶書」。歡迎更多遊戲企業與院校負責人聯繫我們,共建這一系列報道。
本期嘉賓為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數字媒體技術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項目負責人李學明。
以下為部分採訪實錄:
遊戲日報:感謝接受採訪,關於學校的專業設置這方面麻煩您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李學明:北京郵電大學遊戲相關的專業叫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4年開始招生,是國內比較早開辦該專業的的學校。2019年該專業首批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北郵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目前主要有媒體計算和媒體應用兩個專業方向。媒體計算注重人工智慧技術在動漫、遊戲、影視創作中的應用,媒體應用則側重於數字媒體產品和系統的研究開發,比如:AR/VR系統、遊戲、PC以及安卓端的APP開發等。遊戲隸屬於媒體應用方向。
雖然北京郵電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沒有獨立的遊戲方向,但其課程體系幾乎覆蓋了遊戲開發的全部環節,並且有專門的「遊戲開發」課程。
遊戲日報:遊戲開發課程這一門課主要是講的是什麼?
李學明:這門課程會講到遊戲開發的基本概念、Unity開發環境、遊戲開發語言、地形編輯、光源與光照、聲音與音效、圖形用戶介面、碰撞檢測、動畫系統、粒子系統、網絡與多人遊戲等內容。課程從遊戲開發的角度去講授如何利用Unity把各種遊戲要素通過程序組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遊戲。
課程聚焦遊戲元素的「裝配」與運行,不關注元素的「生產」。比如:動畫系統主要講授如何利用Animator去構建遊戲角色的動畫切換關係,以及如何用程序去觸發動畫切換,但不關注角色的走、跑、跳等動畫Clip的製作過程和效果,這些內容應該在本專業的動畫原理課程中找到答案。
遊戲日報:咱們學生的整體培養體系是怎麼樣的?
李學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計算機類專業,同普通的計算機類專業一樣,大一主要是數學、英語、程序設計等基礎課程,大二是計算機、數字藝術、數字媒體處理領域的專業基礎課程,大三課程基本都是專業課程,並按方向進行了分類,大四主要是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
本專業的遊戲方向聚焦程序設計,因此在大一程序設計語言方面本專業主要學習跟遊戲開發相關Java,以及與AI相關的Python。大二會涉及到數字媒體領域的技術、藝術專業基礎課程,與遊戲相關的藝術課程主要有:數字音效設計、圖形動畫、三維建模、鏡頭畫面設計等,技術方面的基礎課程包括:信號與系統、數位訊號處理、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圖形學等。大三年開始進入專業課程學習,與遊戲相關的程有:AR/VR應用開發、遊戲開發、人工智慧、數字圖像處理、數字音頻處理等。大四的畢業設計會有大量與遊戲設計開發、遊戲視覺效果、遊戲人機互動等方面的選題供學生選擇。
遊戲日報: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才會分方向呢?
李學明:我校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方向是通過課程選擇來區分的。在培養計劃中我們安排了16門方向性課程,其中8門課側重於媒體信號處理、人工智慧,另外8門偏向於數字媒體系統開發,學生可根據自己興趣修滿某個方向的課程,從而強化該方向應用能力的培養。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選修另外一個方向任意門數的課程。
遊戲日報:針對遊戲方向的培養這方面的師資力量構成是怎麼樣?
李學明:我校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主要由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的教師承擔,師資隊伍主要由數字藝術系和創意計算系老師組成。數字藝術系的教師大部分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藝術類專業院校,主要承擔音效、動畫、三維建
模、影視特效等方面的課程教學實踐工作。創意計算系的教師絕大部分具有計算機、信號處理的工學背景,主要承擔圖形、圖像、音頻、視頻、AI等方面的教學任務。
遊戲日報:如果說咱們學校要外聘老師的話,對企業老師有什麼基本的要求?
李學明:學校對授課教師要求比較嚴格,新教師除需達到北京市要求的崗前培訓要求外還需要通過更為嚴格的校內教育教學培訓及考核後方可具備授課資格。企業的員工一般沒有經過教學培訓和高校教師資格證,一般情況下不能獨立承擔課程教學工作。
遊戲日報:除了上課形式,是否會邀請一些企業的從業者來做講座形式的一個分享?
李學明:學校非常鼓勵講座分享,比如說邀請遊戲公司的技術骨幹、人力資源主管等來做講座等。講座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知道,目前遊戲行業從業者們都在幹什麼、都用什麼樣的工具、不同遊戲針對哪些群體比較受歡迎、遊戲運營模式是什麼樣的等等。學生能更近距離地了解未來就業的行業環境,了解到未來崗位的要求,讓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有更明確的目標。
學院舉辦的遊戲相關企業講座
遊戲日報:咱們學院有沒有一些現在想要合作,或者說想要推進,但是又沒有推進的企業?
李學明:我們現在對虛幻引擎比較有興趣,今年也引進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教授,希望通過他向這個領域拓展。
遊戲日報:目前企業和院校之間進行合作,有哪方面的問題?最理想的校企合作是什麼樣子?
李學明:我覺得最大的難痛點是雙方沒有找到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平衡點,因為雙方的目標可不太一樣:高校的目標是立德樹人,而企業的目標是人崗相適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識教育,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培養;同時,高校教師大多不具備行業從業經驗,對企業、行業的需求把握不夠準確,理解也可能比較淺,這使得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大多是基礎理論,只具備初步的實踐能力,其開發遊戲的質量和水平和商業產品有一定距離,無法直接滿足企業需求。
解決上述問題比較好的方案是企業直接深度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但現實條件下實施的難度很大:首先,企業用人成本比較高,難以長期安排專職人員按照高校的教學節奏去承擔教學任務;其次,高校的課程教學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和過程管理制度,企業人員一般難以適應;第三,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使大學生就業具有不確定性,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為他人做嫁衣的風險。
遊戲日報:現在國內多所高校,都在陸續開設遊戲相關的一個專業或者課程,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李學明:遊戲行業的受眾面廣,社會影響力大,經濟價值高,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方向。遊戲的應用領域除了大眾熟悉的休閒娛樂之外,在教育、培訓、醫療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比如:面向教育培訓場景的嚴肅遊戲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有廣泛地應用前景,現在比較火熱的元宇宙更為遊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高校開設遊戲專業方向,正是因為看中了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時它還會帶動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發展,以後的應用場景可能不止是在遊戲領域,也能起到一個引領作用。
學生畢業設計截圖
遊戲日報:對那些想要進入遊戲行業,或者說想要選擇遊戲設計方向,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的年輕人,您有什麼建議提供給他們?
李學明:首先,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年輕人可能會因為覺得遊戲好玩而萌生進入遊戲行業的想法,以為工作的內容就是玩遊戲。事實上,設計、開發遊戲和玩遊戲完全不同的概念。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要設計開發出一款好的遊戲難度非常高,因此需要有付出艱辛和努力的思想準備。
其次,要求努力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設計開發遊戲對於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了全面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如果沒有豐富的能力儲備,進入到圈子後可能會疲於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從而產生挫敗感。
第三,要有發自心底的興趣和愛好。目前,我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遊戲推向市場,能獲得大眾認可的遊戲可謂鳳毛麟角,而遊戲開發是非常枯燥的,能夠支撐你去做下去的只有發自心底的熱愛。沒有發自心底的興趣和愛好,很難在遊戲行業行穩致遠。
遊戲日報:針對遊戲方向人才培養,或者專業設置這方面,您還有其他補充嗎?
李學明:遊戲的產業鏈很長、環節很多,任何一所學校培養的人才都不太可能做到大而全,很難在從頭到尾所有的環節中都做到精深,因此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樹立品牌意識,強調唯一性或者不可替代性,進而提高學生在行業中的核心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