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想要個新書包」,媽媽的回答,第一句話孩子就開始自卑

2023-02-2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開學了想要個新書包」,媽媽的回答,第一句話孩子就開始自卑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曬出五年級小女孩給自己的信,十分觸動。

小女孩說開學了,大家都換了新書包,自己也很想要一個,一方面是確實有虛榮心成分,另一方面自己的書包也確實破了,並且小女孩還非常懂事地說:如果你嫌貴的話,可以拿我的錢去買。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每學期開學前,我都會給我的兩個孩子準備新書包、新文具,無需孩子要求,一是我的家庭條件可以承受得起,二是我覺得新學期新面貌,這也是一種新學年儀式感的體現。

而看到小女孩的信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孩子真懂事,接下來的感覺是:這個孩子一定很自卑,想要個書包都這麼小心翼翼。

如果我是孩子媽媽,看到這樣的信我會非常心疼我的孩子,絕不會拒絕。

可是小女孩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孩子的媽媽說:孩子的書包背了五年,買的比較貴,現在又想要個新書包,自己也很糾結,不買吧,怕孩子會自卑,買吧,不想讓孩子養成虛榮浪費的性格。

事實上,媽媽此時擔心孩子自卑已經晚了,媽媽的回答,從第一句話孩子就開始自卑。

首先,媽媽先強調了自己家庭條件一般。

記得我上初中時,剛剛流行夾腳指的拖鞋,看到同村小夥伴都在穿,當我提出起讓媽媽給我買一雙時,媽媽的回答是這樣的:「咱們家這條件,你還想買這買那?」

從那開始我便再很少給媽媽提類似的要求,對於穿,衣服都是舊了補補接著穿,對於吃,秉承「吃飽就好」的宗旨,從小到大做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慮的是「會不會花很多錢」,因為我的內心總有一個聲音會告訴我:我們家窮,我沒資格要求太多。

即便到了今天,我早已過上了比同齡人更優越的生活,可是在買任何東西之前我還是會猶豫再大,稍微多花一點錢就有很深的罪惡感。

窮是一個家庭最難承受的硬傷,父母的「哭窮」對孩子來說是永遠無法逃離的原始傷害。

據光明社報道,67.87%的年輕人因為經濟因素暫時不選擇孕育孩子。很多家長對於家庭的貧困實在是難以啟齒,常常帶有一種負罪感和期盼欲。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家長向孩子說過這樣的話語:「我們家窮你別亂花錢」「我們家窮養你可不容易,還要供你讀書,你可別辜負我們的一片苦心啊!」

這些看似教育孩子錢來之不易的嚴厲話語,實際上很容易給孩子一種錢匱乏感,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對金錢產生恐懼感。

父母「哭窮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畏縮和膽怯

之前看到貼吧有人發問,總是「哭窮」的父母是否會引起孩子過分自卑?

下面有一位答主回答道:

小時候,看著小夥伴有了芭比,想要去摸一下。但那個夥伴「你不能讓你媽媽買一個嗎?這是我的。」她心裡明白母親是不會給她買的,這也是人生第一次因為家窮而話窮。

看似很小生活場景中的簡單對話,卻可能給孩子帶來一生的畏縮和膽怯。

哭窮」很大程度上,也不是因為「我就是窮人所以我就要哭窮」的邏輯,而是家長自我提升與改變限度的不斷縮減,進而轉向孩子極強的塑造能力上進行的矛盾轉移。

家庭窮的改變難道僅僅要壓在一個孩子身上嗎?這顯然不現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家裡窮是因為孩子過度消費造成的嗎?顯然也不是。

不是孩子的問題,卻讓孩子承受傷害,無論父母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種「哭窮」行為都極易給孩子心理造成負面效益。

為什麼父母總愛「哭窮」?

「窮」本身就是痛苦中的掙扎,千萬不可把這掙扎的高壓線綁在孩子身上。那家長又為什麼對孩子這麼難坦言家裡本來就很窮的真相呢?

第一,少部分家長虛榮心作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沒辦法接受孩子反過來的質問。

第二,部分家長只是沉溺於孩子的教育者身份難以自拔,同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的朋友,本可以站著同一陣營共度痛苦。

第三,只是把「窮「歸結於新生力量的不足,而非教育的缺失和思維的局限,對自己的約束和提升意願的欠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家長極度「哭窮」意願的產生。

家長如何向孩子解釋「自己並不富裕」的實情?

到底對於家長而言要怎樣去向孩子坦言家庭貧窮呢?其實坦誠相待並不難,但要看家長們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方式方法。

第一,家長作為成人要活思想,活動力。

家長自己要坦然接受貧窮只不過是短暫的拮据,而非是阻礙孩子和家庭前進的敵人。

智慧的家長,能在與孩子共同努力下改變,也能為親子關係增添獨家的回憶,而不是非要追求過度的名利。

但要從孩子的社交和成長角度,適當地規避掉貧窮的影響,保留貧窮帶來的奮鬥與吃苦精神,揚長避短是家長合理運用最有力的證明。

第二,把孩子當作朋友,而非救星。

家長千萬不要指望孩子一個人能夠解決家庭貧窮這個極其複雜的現實問題,家長自我的改變和提升才是最實際的解決方法。

如果家長作為成人都無法完善解決,可以和孩子商量未來的道路到底要怎麼取捨,而非一味的推脫責任,道德綁架。

第三,窮是狀態,而非結果。

家長要讓孩子理解,窮不是我不能擁有我想要的東西,也不是我就低人一等地表現出自卑和羞恥。

其實窮更是一種「延遲滿足」,讓孩子明白我只是暫時的,目前的沒有,靠自己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同樣可以像其他夥伴一樣擁有。讓孩子體驗由無到有的追求過程,不要一味壓制孩子合理的需求慾望,進而導致孩子陷入自我責備,負罪感的思維牢籠。

第四,良好的溝通也同樣可以打破對「窮」的認知差異。

清楚認知到「窮」不僅僅有物質上的貧困也有精神上的匱乏,因為家長和孩子本身就存在年齡上的「代溝」,家長當然可以借鑑自我成長經歷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一定也要融合新時代現實變化的實際,積極調整。

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必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惡意攀比和貶低的現象,教會孩子正視家庭貧窮的際遇,反而能更好促進孩子自信的維持。

第五,坦誠就要實話實說,不加修飾。

對孩子的疑問和不解要有耐心的解釋,不要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窮上,而是剝開表象看到實質。

無論貧窮帶給家庭多大的苦難和拮据,父母都不應該陷入自卑或者、相互責怪的推脫怪圈,而是要合力解決現實問題,多多關注孩子的心態動態變化,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認真坦誠貧窮,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實現心理意義上的「脫貧」。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24749329ddf3d83d8c32810f02e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