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10月將訪華?中方回應透露重大信息,此行將決定俄羅斯的未來

2023-07-14     軍事評論

原標題:普京10月將訪華?中方回應透露重大信息,此行將決定俄羅斯的未來

7月12日,為期兩天的北約峰會結束。正如外界所預料的那樣,中俄又成了這次峰會的主要針對對象,不過在面對中俄時,北約內部的分歧已經擺在了檯面上。

北約峰會

北約在討論針對俄羅斯時,必然繞不開烏克蘭問題,但現在北約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非常尷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對外宣稱,將支持烏克蘭到底,還稱讓俄羅斯取得勝利是北約無法接受的事。如果北約真這麼想,就應該答應烏克蘭「入約」的請求,並親自下場與烏軍共同對抗俄軍。但事實上,美國在峰會正式舉行前,就已經明確拒絕了澤連斯基。背後的原因很簡單,美國不敢和俄羅斯正面對抗。這就讓美國在北約的處境非常尷尬,因為各成員國都會懷疑,如果自身遭到俄羅斯的軍事打擊,美國是否會兌現「共同防衛」的承諾。為了緩解尷尬,美國不僅無視俄方警告,向烏克蘭提供了集束彈藥,而且還簡化了烏克蘭的「入約」流程,但這也僅僅是在給基輔當局畫餅而已。

另外,在軍援烏克蘭一事上,北約各成員國都心懷鬼胎,新歐洲希望北約強化對俄烏衝突的干預,老歐洲卻希望衝突能夠儘早結束,以擺脫難民危機、資本外逃等困境。所以在烏克蘭問題上,北約並沒有西方媒體報道的那麼團結。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在討論針對中國一事上,北約內部的分歧更是明顯。拜登上台後,一直想要將北約「亞太化」,尤其是注重推動日韓澳等亞太國家與北約之間的互動。在美國看來,即使不能吸納亞太國家,也要將北約與自己亞太盟友間的勾連機制化,以為自己的「印太戰略」服務,並藉此破壞中歐關係。

但這也只是美國一廂情願,北約絕大多數成員國都來自歐洲,在他們看來,北約就應該專注於歐洲的安全問題。他們也清楚,北約「亞太化」,實際上是美國想要借歐洲之手削弱中國,最終歐洲的實際利益也會受損。要這些歐洲成員在嘴上附和美國不難,但要讓他們拿出實際行動卻不容易。所以這次峰會結束後的聯合公報中,北約將中國描述為「系統性挑戰」,但在日本設立聯絡處一事上,法國站出來明確表示反對,這一提議也隨之流產。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北約高調的要將矛頭指向中俄,但各成員國在涉華以及涉俄問題上卻貌合神離。相反,並不是盟友關係的中俄,卻在務實的對話中不斷深化合作。據環球網7月12日消息,俄前駐華大使透露稱,中方已經邀請普京於今年10月份訪華。這則消息很快得到了我外交部的間接印證,而且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這則消息時還表示,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今年舉行,中方正在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保持溝通。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因此基本上可以斷定,這次普京訪華,不僅僅是為了與中方高層互動,還是為了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每兩年舉行一次,由於疫情影響,2019年舉辦完第二屆後,第三屆直到今年才舉行。而此前每一屆論壇,普京都有參加。不過和以往不同,普京此行將決定著俄羅斯的未來,原因有三。

第一,俄烏衝突讓俄羅斯與西方在經濟以及政治上徹底決裂,而且短期內不可能和好。對於俄羅斯來說,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向東看」,強化與中國的合作,在中國的崛起進程中尋求機遇。而「一帶一路」倡議又是我國對外合作的重要平台,俄羅斯現在不僅需要和中國深化能源這一傳統領域的合作,還需要在農業、礦產資源、汽車、家電以及諸多高技術領域與中方開發合作潛力。藉助「一帶一路」平台,將給中俄經濟合作按下「加速鍵」。

俄羅斯總統普京

第二,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美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封鎖機制正不斷完善,俄羅斯今年的經濟發展壓力將繼續增大。更糟糕的是,俄羅斯整體實力被削弱,對中亞國家的影響力也因此有所減弱。在經濟方面,俄羅斯需要進一步增強歐亞經濟聯盟的活力,以避免中亞國家出於經濟因素在政治上倒向西方。而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國,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夥伴,所以推動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是俄羅斯避免中亞國家倒戈的必然選擇。

第三,普京此次訪華,除了經濟合作外,俄烏衝突也是繞不開的話題。儘管中國不是衝突的當事方,也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衝突,但我國對俄烏衝突的走向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普京需要與中方積極溝通,才能避免在烏克蘭問題上被國際社會孤立。

「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結合

所以普京10月份的訪華之行,關乎著俄羅斯的未來。至於北約,我們既不必過於擔憂,也不能高估歐洲的戰略自主性,必須保持底線思維,通過強化與歐洲的合作,增大歐洲跟隨美國「反華」的成本,從而更好的阻止北約向亞太擴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17999db4a2e2ad49f74e7bca52f5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