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戰役眾多,為何曼施坦因隆美爾的戰術讓人驚嘆?不按常理出牌

2022-08-21     史鏡說

原標題:二戰戰役眾多,為何曼施坦因隆美爾的戰術讓人驚嘆?不按常理出牌

有人類誕生以來,戰爭就伴隨揮之不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留下無可挽回的創傷,卻也留下許多讓人總結和借鑑的經驗教訓。因為這次戰爭的洗禮,世界軍事裝備發展得到質的飛躍,戰爭指揮藝術也得到空前的發揮。尤其在這場大戰中,一大批師長軍長從眾多將星中脫穎而出,有的成為元帥,有的成為了軍事領域的開拓者。像朱可夫、曼施坦因、隆美爾等著名將領,他們是如何青出於藍後來居上的呢?秘訣只有一個,他們都勇於創新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朱可夫元帥,小戰大打,大戰猛打

二戰中誰指揮戰鬥之多?非蘇軍元帥朱可夫莫屬。二戰爆發時,他剛上任蘇軍駐蒙古第一集團軍司令員,1939年9月與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展開激戰,使日軍從此不敢再向北一步。1940年5月,年輕的朱可夫躋身蘇軍高級指揮員行列,成為蘇軍最大軍區基輔軍區司令員,僅僅7個月後,他就晉升為蘇軍總參謀長。

朱可夫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是他的職務晉升,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幾乎每場大戰都有他的身影。在與史達林因為基輔退與守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後,他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但他卻表現出了超常的覺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前線戰鬥中,用1個月時間就取得了蘇軍在蘇德戰場上的第一次勝利-葉利尼亞戰役勝利,從而奠定了他指揮從列寧格勒保衛戰到進攻柏林的一系列戰役的基礎。

朱可夫的成功有人說是靠人海戰術,可是如果仔細研究一下蘇德戰爭的實際,蘇軍除了人多還有什麼呢?在德軍裝甲力量占優,蘇軍裝備落後和戰術理論落後的情況下,朱可夫的進攻戰術在當時無疑是最有效的。因此,朱可夫的小戰大打、大戰猛打的風格,在當時就是反擊德軍閃電戰的最好方式,而他在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兩場保衛戰中,使用先守後攻的緩衝策略,更是成為二戰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

曼施坦因元帥,精於過程,長於戰術

人們習慣於將曼施坦因元帥稱為曼帥或者叫做戰略大師,這是對他在二戰中一些精彩戰例的讚許。實際上,曼施坦因的成功源於他在一戰中就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機關作戰經驗,對戰術研究的探索和在高級崗位上的磨練,使他比其他人更早而且更容易的熟悉了德國發動二戰的流程。

由於曼施坦因一直是德國發動二戰的設計者和參謀助手,從一定程度上講,他的眼界比其它將領更多一份自信和成功的把握。因此,在實際作戰中,曼施坦因知道德軍需要什麼,下步應該做什麼,對手會怎麼樣。一方面,德軍閃擊戰是發動二戰賴以生存的基礎,而閃擊戰的靈魂又是裝甲打擊和快速機動,客觀上,曼施坦因的出其不意和另闢蹊徑正好與之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曼施坦因是個非常注重戰場細節的人,對過程的重視比結果更重要,這也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曼施坦因的成名之作是1940年6月,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突破阿登森林,這次成功也可以說是曼施坦因小試牛刀,也可以說是法軍思想僵化。但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的成功和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的表現,才真正體現了他精於過程、長於戰術的精髓。可惜的是曼施坦因的正確主張沒有施展的平台,他的一些戰術技巧被德軍的盲目指揮淹沒了才能。

隆美爾元帥,戰術上是巨人,戰略上是矮子

隆美爾成為元帥是二戰中非常另類的一個,他的表現別人模仿不了,也學不到家。說他在戰術上是巨人,在戰略上是矮子這句話不是別人說的,正是他的頂頭上司第三帝國頭子。

隆美爾贏得「沙漠之狐」稱號非常簡單,就是在北非以少勝多與英軍遠征軍非洲軍團作戰。他的成功除了大量使用偽裝和欺騙戰術外,打破常規和不按常理出牌也是他最拿手的好戲,客觀上講,他的這種戰術只能騙得了一時,卻贏不到最後,因為德軍統帥部並沒有給他創造勝利的條件,更沒有給他贏得勝利的後援和時間。

隆美爾的戰略矮子稱呼是在阿拉曼戰役失利後換來的,這場戰役隆美爾有些慌不擇路。1942年8月,英國首相邱吉爾因英國遠征軍在南亞和非洲殖民地的接連失敗,下院提議要他請辭下台,他非常渴望英軍在北非建立功勳,因此在8月份將蒙哥馬利派到了前線。可此時隆美爾並沒將這個英國人當回事,在蒙哥馬利將隆美爾的畫像掛在床頭上每天研究他時,隆美爾卻仍然用老辦法在沙漠上玩起了欺騙遊戲,殊不知他這一套早就被蒙哥馬利看在眼裡,並如法炮製以其人之道還給了他。

由於隆美爾對蒙哥馬利的輕敵,又對沙漠風沙可移動這個自然現象沒有重視,致使他提前制訂的進攻路線被流沙掩埋,裝甲車輛陷於軟沙不得動彈,又被蒙哥馬利提前埋伏的重兵包圍,他的失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出其不意,勇於創新,二戰中眾多將領成功的秘訣

翻開二戰的歷史,從德軍發起閃擊戰開始,每場戰鬥都在圍繞著如何創新戰法做文章,可以說,二戰就是個戰法不斷創新的戰場。除了以上三位元帥的示範作用以外,在其它將領身上同樣都展現了勇於創新和打破常規的戰法。

1942年11月,朱可夫率領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發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動」,為了防止德軍從唯一的一座橋樑頓河大橋撤退,朱可夫命令擔負穿插任務的第26坦克軍前去阻擊。軍長羅金少將接到命令後,他一反常規,秘密組建了一支裝甲先遣部隊,利用夜幕掩護排成一路縱隊開著大燈,沿著德軍占領的地域快速向頓河大橋移動,由於他這一大膽行為,德軍指揮官以為這是後方派來增援的德軍裝甲部隊,蘇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大橋。如果德軍從兩翼夾擊,這支先遣部隊肯定會成為德軍的活靶子。

同樣是出其不意和打破常規,太平洋戰場上,1941年12月日軍發動了對馬來半島的登陸作戰。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指揮他的第25軍,沒有使用通常先空中打擊後步兵登陸的戰法,而是命令登陸部隊分三個方向同時向駐守的英軍發動進攻。他這一反常打法讓英軍猝不及防,馬來半島輕鬆被日軍占領。

總結:從二戰幾名將領的戰略戰術可以看出,創新不僅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樹立信心,更要善於了解對手掌握主動權。朱可夫的敢打硬拼是一種戰術,曼施坦因的聰明算計也是一種戰術,而隆美爾把欺騙戰術用到了極致,實際上也和羅金少將、山下奉文一樣,這些都是不因循守舊,充分利用了戰場有利條件和對手麻痹大意的失誤。所以說,偉大存在於平凡當中,成功在於平時的不斷探索,以上將領們的成功戰例也是他們在戰場上不斷摸索努力和勇於創新帶來的結果。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為何用辭職破解難題?戰場形勢緊急

二戰德軍進攻高加索,蘇軍為何能同時反擊3場戰役,對手兵力分散

蘇德戰爭,為何蘇軍占有進攻優勢的勒熱夫戰役,打了一年多才結束

蘇德戰爭,為何說史達林格勒戰役搶了勒熱夫戰場風頭,出發點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a75d546d8a0a7dd2632f2fb936c61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