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容易被當「軟柿子」欺負的孩子,通常都有三個共性

2023-10-11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在學校容易被當「軟柿子」欺負的孩子,通常都有三個共性

曉雯家女兒剛上幼兒園,每次接孩子,總覺得,挺不開心的。有次和女兒聊天,剛說到幼兒園的生活,女兒「哇」一聲就哭了,還說,不想去幼兒園了。

曉雯感覺不對勁,等女兒情緒平復一些,曉雯才嘗試跟女兒溝通,這才知道,原來,女兒在幼兒園不開心,總是被同學當「軟柿子」欺負,還有個小男孩,往女兒脖子裡塞東西,女兒也不敢吱聲。集體活動時,女兒一個人在一旁,也沒人跟她玩。

曉雯第二天到幼兒園找園長理論,結果,老師們都表示,並沒有這樣的事情,還說,是女兒平時不愛說話,也不會拒絕別人,小朋友很少跟她一起玩。說來說去,總之都是自家孩子的問題,曉雯一氣之下,給孩子辦理了轉學。

但孩子的事情,一直是曉雯的心頭事兒,她不知道怎麼改善,女兒跟同學的關係。後來,我給了她一些建議,還把我家孩子喜歡的反霸凌繪本,也推薦給她了。

再見到她,神采奕奕,告訴我,現在女兒在幼兒園混的如魚得水,還多虧我介紹給她的繪本呢!看來,這次幫忙,真的幫對了!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容易被當「軟柿子」欺負?

根據《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可知,遭受欺凌的孩子往往都是弱勢群體,即平日裡不懂得拒絕比較怯弱容易被當成被欺負也不會還手「軟柿子」

認真觀察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我發現,他們身上有三個共性。

1、「拒商」較低

所謂的「拒商」就是拒絕別人的一種情商,包括能大膽說「不」勇氣,及哪怕拒絕他人不影響關係能力

就像曉雯家女兒,明顯就是「拒商」偏低,不會拒絕人。其他孩子一看,這個小夥伴好欺負啊,就都蜂擁而至了。

2、與人交往時不懂得判斷對方真正目的

心理學可知,3至9歲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現侵犯行為,更嚴重的很可能只是為了傷害別人。故而有些在成人看來是小孩之間的打鬧,其實已涉及欺凌的地步。

如果孩子與他人交往時,不懂判斷對方的真正目的被傷害不自知,那麼也會在無形中助長對方欺負氣焰繼續欺凌舉動

2、與家長、老師沒有良好溝通

央視新聞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在70%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中,僅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讓家長了解情況

大部分孩子因平日裡沒有與家長、老師保持良好溝通,哪怕受到欺負也選擇隱忍不發。故而沒有得到有效、及時的解決,也縱容欺凌行為持續發生

就像曉雯的女兒,如果剛開始就告訴媽媽或者老師,也許,後面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也不用轉園。

《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強調,家長要做好增強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工作,讓他知道如何避免被欺負、被欺負時如何應對等。只有足夠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在家長不在身邊時,也能保護好自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我推薦給曉雯媽媽的那套反霸凌繪本,這套繪本,在我家倆孩子的成長路上,也起到了不小的幫助。

因為,有些「欺負」的行為,孩子是很難識別的。比如被推搡,這種肢體霸凌,是小朋友之間,經常會出現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認為,小朋友之間,碰到很正常。但如果是頻繁的推搡,就不正常了。

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呢?故事中的小男孩,選擇隱瞞,不敢告訴父母,也不敢告訴老師。還是在一次洗過澡後,被媽媽發現,身上的紅印。然後,媽媽打電話告訴了老師,並且告訴他,如果他再欺負你,你就勇敢地看著他,不要怕,盯著他。

後來,老師處理了這件事,對方道了歉,小男孩也變得越來越勇敢了,再也沒有人欺負他了,推搡他了!

還有被嘲笑了、被起外號了、被冤枉了、被排擠了,這些場景下,到底怎麼反擊,這套繪本都有詳細的介紹。

進入幼兒園,就是加入了小集體,孩子們在一起,經常會有各種突髮狀況,有些孩子比較霸道,經常會欺負同學。如果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家孩子就遭罪了,時間長了,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孩子還可能不想上幼兒園了!

幼兒園的孩子,還處在懵懂期,面對問題,對錯很難分清楚。所以,我們不培養「熊孩子」,但也要讓孩子擁有「惹不起」的能力,學會保護自己,面對被欺負的場景,大聲說「不」。在那些我們家長看不到的場景里,孩子才是安全的,不是嗎?

枕邊育兒寄語:

沒有父母願意看到,孩子在學校受欺負,被當「軟柿子」捏,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告訴孩子,如何識別被欺負的場景,培養孩子勇敢、反霸凌的品質吧!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a3c8527cc19dd61e7c0a211f766d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