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辣椒大國。不僅種植辣椒的面積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消耗辣椒的速度同樣無人能敵。
聽到「辣」字就不受控制的吞咽口水,聞到辣椒的香味就心亂神迷,觸碰辣椒的瞬間就激情滿點.......
但辣椒的成名史卻說來心酸。
早在1492年,辣椒率先登陸歐洲,但一來就遭到了歐洲人本能的抗拒。辣椒的第一站,以失敗告終。
受盡長達100年的「冷遇」後,辣椒終於跨越了歐亞大陸,在中國大地上揚眉吐氣了一番。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舉國上下都愛上了這種舌尖顫動的感覺。
其中,川渝地區愛得尤為痴狂,湖南、貴州也時不時地冒出來爭個高下。總之,辣也辣得百花齊放,辣也辣得風姿各異,從麻辣到酸辣再到甜辣,每個地區都自成了一套吃辣體系。
但真要問到哪個省份最愛吃辣,恐怕這道題無解。
萬物皆可辣,辣椒逐漸失去控制
美食界的未解之謎,四川人——「這個不辣」算是一個。
四川人無辣不歡,世人皆知。對於他們來說,只要加入了辣椒,就等於注入了靈魂。他們享受著血流加速、額頭冒汗、毛孔張開......這就是愛情觸電的感覺。
而四川人吃辣從來也不是獨寵一種,講究的是舌尖上五彩斑斕的綻放。辣要辣的豐富多姿,香要香的餘韻悠長。
不同個性的辣椒,在四川人的手裡有不同的歸宿。二荊條是剁醬調味的核心人物,小米辣是製作泡椒的靈魂搭手,子彈頭是干吃磨粉的第一選擇…….
同時,恃辣而驕的四川人是不會輕易放過辣椒的。他們嚴苛奉行「萬物皆可辣」的味覺準則,逐漸的,由辣椒二字迸發出來的創造力失去控制。
從紅油冰淇淋到火鍋底料蛋糕,四川人踏上了一條名為辣椒的不歸路。在那裡,辣椒與花椒齊飛,紅油共湯底一色。
回歸到正規上來,水煮肉片是川菜的當家之作。滾燙的熱油遇上切碎的干辣椒,辣中豪傑相遇,電光火石之間,猛地霸占所有神經,讓整道菜升華到了一個新高度。
辣椒+花椒,開啟了重慶人的「絕代雙椒」時代
川渝不分家的重慶,在辣味之上,還要再添一道麻味,好似火上澆油,給予舌頭雙重致命打擊。
但重慶人卻吃的樂乎。
早在辣椒入主中原之前,真正當家的其實是花椒。花椒作為一種調味增香的輔料,幾乎占據了重慶餐桌99%的門面。
直到現在,花椒還固執著霸占自己的一席之位,並吸取辣椒之所長,調劑出重慶人的麻辣靈魂。
麻婆豆腐是重慶人的命。再簡單的豆腐,只要到了辣椒的手裡,都能熠熠生輝的。豆腐每一處肌理都沾染上鮮紅誘人的麻辣色,刺激著體內每一寸蠢蠢欲動的細胞。
說到重慶,麻辣火鍋不能沒有姓名。層層紅油和花椒依次迸發,濃醇誘人的香味「嗖」一下鑽進鼻尖。集麻辣鮮香於一體,這是屬於重慶人的火鍋世界。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
一瓶老乾媽,給了貴州和川渝地區當面開槓的勇氣。多虧了她,把這個藏在深山閨閣的吃辣大省帶到了大眾的面前。
而實際上,在貴州,根本沒有人會在乎老乾媽,因為辣椒的吃法可比天上的星星還多。糊辣椒、糟辣椒、辣椒麵、油辣椒......每一顆辣椒在貴州人的手裡都死得其所。
上到5歲的小娃娃,下到80歲的老太太,嗜辣如命的貴州人餐餐必放辣椒。貴州的娃兒就連吃肯德基的薯條,都要蘸點辣椒麵才滿足。
相對於純種的辣,酸辣才是貴州人的真命天子。「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一語道出真諦。
古時貧瘠的黔東南地區,因地遠無鹽、濕氣濃重,便有了糟辣椒等酸食的拯救。
一個貴州家庭可以沒有米缸,但一定少不了腌糟辣椒的泡菜罈子。把鮮紅的辣椒用一把大刀剁得細碎,裝到泡菜罈子裡,讓酒精稍稍揮發,那股子酸辣味兒就撩的貴州人無處遁形。
而連接貴州人酸與辣的背後功臣,莫過於蘸水。
貴州人有自已一套秘制的蘸碟配方。醬油和醋靠邊站,只要三樣——鹽、辣椒、折耳根就能把貴州人收服的服服帖帖。
一道凱里酸湯魚將貴州的酸辣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西紅柿發酵而成的紅酸湯里,混合糟辣椒,再用白酸湯吊汁,成就了酸湯魚原汁原味的酸。酸里滾著辣、辣里裹著酸,讓無數人魂牽夢縈。
越辣則越香,這是湖南人追求變態辣的最終目的
他來了,他帶著一句「老闆,要變態辣」來到了全中國。「辣妹子從小辣不怕,辣妹子長大不怕辣」。
在他們眼裡,川渝的麻辣和貴州的酸辣都是對辣椒的蔑視,要吃就得直擊辣椒的原味。沒有酸味混雜的麻味調和的辣椒,入口舌尖直奔巔峰,才是對辣椒極大的尊重。
湘菜之魂——剁辣椒足以佐證。
別的地方都是辣椒炒菜,而到了湖南就變成了菜炒辣椒。剁椒魚頭、口味蝦、辣椒炒肉……必須是通紅一片才能夠吊起湖南人的食慾。
湖南人吃辣還有一個字——香!湖南人對辣椒早已突破了味覺的坐標,轉而向嗅覺進發。越辣則越香,這才是他們追求變態辣的最終目的。
嗦一碗米粉,打開了湖南人「香辣」的一天。醞釀一口氣,使勁往上一提,滑溜溜的米粉就順勢奔入口中,夾雜著辣對味覺和嗅覺的雙重刺激,一陣哆嗦,一股火辣的風肆意侵入味蕾和鼻腔,瞬間打通了身體內的每一寸細胞。
雲南算的上是最難定義辣的省份
雲南算的上是最難定義辣的省份,但如果真要讓雲南辣一爭高下的話,我選擇酸辣為王。
食辣而知性。雲南人喜酸辣也正是秉承了其骨子裡文藝氣質的一面,雖說住在山川之巔,但卻少了一份山野之氣,多了一絲溫婉柔情。
酸辣能有今天,多半是拜滇南的傣族人民所賜。小米辣加檸檬酸,是傣菜的萬能公式。
雲南的過橋米線名震四方,這其中也少不了酸辣的加持。一碗加了小米辣的雞湯米線,辣中帶著絲絲清爽,再輔以檸檬汁,每一口散發著清甜酸爽。
大理名菜酸辣魚同樣繼承了這份酸辣。選用洱海鮮嫩飆汁的鮮活鯽魚,往本就鮮美的魚湯里加入紅艷似火的剁椒,酸香麻辣的口感讓人痴迷。
還有腌酸雞腳、涼拌酸木瓜、酸筍煮魚……在傣菜中,酸辣的身影處處皆是。
身處熱帶的雲南人,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水果優勢。於是,雲南人一枝獨秀,率先把辣味「魔爪」伸向了水果。
芒果和菠蘿是主要「受害者」,配合上紅艷的辣子一同腌制,果肉酸甜、辣子辛辣,成了家家戶戶必備的開胃小菜。
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而江西人不怕辣
江西,一個被忽略的吃辣大省。
江西人向來低調,被湖南、湖北、雲南這幾個省份四面夾擊之後,算是徹底失去了姓名。但事實是,有多少自稱會吃辣的朋友折服在了貌不起眼的江西菜面前。
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而江西人不怕辣。江西菜一如江西人的性格——樸實無華、內秀其中,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實則深藏功與名,放起辣椒來一點都不手軟。
傳說中,江西只有一道菜,叫做辣椒炒一切。青椒炒紅椒只是小菜一碟,就連燉湯、煮粥都離不開辣椒的助力,還有時刻用零食辣椒餅來續命。
江西菜到底有多辣呢?
江西菜極擅長「暗箭傷人」。看似土氣、毫無殺傷力,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侵入至體內的每一寸細胞之中,猶如頂尖高手的掌力般綿綿不息、後勁十足。等你反應過來,只想猛灌2L冰牛奶。
江西菜之辣重在鮮辣。蘸滿鮮辣湯汁的螺螄簡直人間一絕,猛嗦一口,咸鮮香辣盡在不言中,直讓人肝腸寸斷。
東北的甜辣,讓多少人誤以為自己真的會吃辣
甜與辣看似是極端的兩級,水火不容,但到了朝鮮族朋友的手裡,卻意外和諧,尤以辣白菜極為動人。
腌菜,是每年寒冬東北人家的例行差事。北方苦寒,深受大雪封路之擾,此時腌菜應運而生。白菜、黃瓜、蘿蔔、茄子、青椒……萬物皆可腌。
蔬菜清甜,碰撞上辣椒麵的辛辣,再加以時間發酵,兩者愈發相融,將果蔬中甜味因子更逼一層。
拌冷麵、辣炒年糕、石鍋拌飯......一定要毫不客氣地擠滿辣椒醬,讓每一個角落都沾上辣椒醬的味道。吃一口,嘴角必須還殘餘著紅色的醬汁,這才說明你辣椒醬放到位了。
但辣椒醬放再多有何用?和深藏不露的贛菜相反,紅艷似火的朝鮮菜表面上威力四射,實則是個軟柿子,一捏就崩。
初口,強勁的辣味襲來。還沒停留夠三秒,就在洶湧的甜度面前弱弱退場了。甜與辣相互交織,拯救了無數吃辣弱者的噩夢。
新疆——辣得豐富多彩
微辣、中辣、爆辣……
新疆人吃辣也是行家,燒烤時,有人會說:「師傅,多點辣子面、孜然……」;吃火鍋時,鴛鴦鍋算了,起碼來個中辣的;精彩的來了,吃米粉時,你要個中辣,她要個爆辣,甚至有人就喜歡「變態辣」,我的天哪!新疆人是不是也是吃辣的一把好手?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吃辣的姿態。
誰說川渝一定是辣界王者?又是誰說東南沿海與辣隔絕?
當我們在看中國各地的辣的時候,其實內里積澱的都是當地的地理風情,折射出來的都是不同的人文特質。
正如湖南人的熱情奔放、川渝人的俠氣風骨、貴州人的淳樸老實、江西人的外實內秀、雲南人的文藝知性、東北人的粗獷大氣、新疆人的直爽豪邁……
所有的所有相匯成辣之一味,又從辣四散而去,不斷造就著這千姿百態的辣味人間。
什麼吃辣鄙視鏈,壓根不存在!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於原作者,並致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