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舊縣鄉「黨建+物業」雙線融合讓搬遷群眾家安心更安

2020-08-25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東平縣舊縣鄉「黨建+物業」雙線融合讓搬遷群眾家安心更安

「趙大娘,最近那個電卡、水卡用得還合適嗎?有沒有需要我們幫忙的?」8月12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時代新城社區物業人員像往常一樣去看望82歲的趙丕榮老人,由於老人和子女分開住,搬入新社區以來,趙丕榮成為物業公司重點關注的對象。歷時一年半時間,時代新城社區的建設實現了村民住樓房的願望,也帶來了為民服務的溫度。

搬離黃河灘區,開啟幸福新生活。東平縣舊縣鄉時代新城社區作為黃河灘區遷建工程的萬人社區之一,群眾於2019年10月份開始回遷入住。社區共建設住宅樓121棟,達到拎包入住標準,共安置12個村3408戶10905人。

群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但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也逐漸凸顯,這為社區治理提出了新的難題。如何科學高效地治理如此大體量的社區?舊縣鄉從破解「如何管」的角度入手,探索了黨建管理線與物業管理線互融共促的「雙線融合」模式,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社區治理之路。

「黨建+物業」雙線融合 理順體制「激活力」

走進時代新城社區,嶄新高聳的樓房、草木青蔥的綠化帶、乾淨整潔的路面映入眼帘,老人們聚在廣場上聊天、打牌,其樂融融。在社區門口的高標準便民服務中心,醫保、社保、衛計、民政等9個部門職權進駐中心,群眾實現「小事不出社區」。

舊縣鄉黨委組織委員徐興銘說,搬入新社區,以前傳統的以村黨支部為基礎的黨建工作模式已不再適應現實需要,也不具備提供高標準服務的條件。為此,社區成立時代新城社區黨總支,由鄉黨委任命一名長期在基層工作、熟悉黨建業務、綜合素質過硬的機關幹部兼任黨總支書記;社區劃分為12個片區,成立12個黨支部,歸屬黨總支領導,支部書記由以前村支部書記擔任;每棟居民樓選出1名「黨員樓長」,形成了「黨總支+黨支部+黨員樓長」的三級組織架構。

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物業服務必不可少,為此,社區成立了國有物業公司——時代新城物業管理辦公室,並以公開招投標方式引入3家商業化、專業化物業公司,具體承擔社區的物業管理服務工作。「面對一些矛盾糾紛,居民還是習慣第一時間找到村幹部協調,如何更加高效地為群眾服務,我們必須通過黨建搭建起『橋樑』來。」徐興銘說,在運營中,幹部角色紛紛轉變,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任國有物業公司總經理,12個黨支部書記兼任項目經理,國有物業公司在群眾和物業公司之間發揮「緩衝帶」作用。

時代新城社區黨總支書記、國有物業公司總經理尹安軍說,國有物業公司成立以來解決了各村各自為戰的局面和商業化物業公司以盈利為目的的局面。同時,國有物業公司還將獲得的直飲水收益、廣告收益和商品房物業費收益投入到服務群眾、補貼物業費用,為群眾減輕負擔中去。

激活「源動力」 讓群眾住得起樓

社區回遷從根本改善了生活環境,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但尹安軍算了一筆帳,這裡的天然氣2.56元/m³,每立方米比城區低0.2元,低保戶、五保戶、貧困戶等特殊困難群體每月免費用氣5m³;水費比城區低1.35元/m³;物業費本著「最大限度讓利群眾,最大限度減輕負擔」的原則,舊縣鄉黨委、政府制定了「141」方案,即群眾承擔0.1元、村集體承擔0.4元、鄉財政補貼0.1元。社區從破解「住得起」的問題入手,探索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加群眾收入的方法,並降低生活成本,為群眾卸下「大包袱」。

激活「源動力」,增加集體收入是關鍵。尹安軍介紹,之前居民住的舊房大部分為石頭房子,拆除後的石材,他們委託招投標公司進行公開招標,統一出售給加工企業,共收入1200餘萬元。不止如此,舊縣鄉還從長遠打算,利用853萬元後期移民扶持結餘資金,規劃建設農貿市場、商業服務樓等社區配套設施,建成後對外租賃,屆時年收益可達30餘萬元。此外,舊縣鄉還積極引導群眾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推動種植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規模化、機械化轉變,流轉的群眾除了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外,還可獲得每天100元的務工收入。

在社區建設的同時,舊縣鄉還整合扶貧資金投入到村裡的扶貧項目,通過項目分紅帶動村集體增收,引進無紡布加工、童車製造等項目,解決當地800餘名群眾就業,平均工資達到2500元。

在東平縣昇鑫兒童用品有限公司的好孩子童車加工廠,有80名女工均來自時代新城社區。44歲的秦愛喜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當得知家門口引進了項目,她立刻回老家就業。「縫製童車加工坐墊按件算工資,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還不耽誤回家照看老人和孩子,工作也比較自由,我挺知足的。」秦愛喜喜笑顏開地說。

此外,社區還開發了一批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社區有勞動能力特別是生活困難群眾就業,僅保潔崗位就可吸納150餘人就業。

「寓獎於管」 倒逼群眾文明素質提升

「農民」改「居民」,群眾身份轉變了,但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如何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實現社區有序高效管理,社區探索創新實行計分管理「寓獎於管」,倒逼群眾文明素質提升、生活習慣轉變。

這裡的群眾每戶都有物業卡,儘管鎮村兩級給予物業費補貼,但不直接發放給群眾,而是採取將補貼與管理相掛鉤的形式,根據群眾參與志願服務活動、文明程度等情況,進行計分考察管理,根據得分情況,通過物業卡兌現物業補助。「比如,如果群眾出現亂扯亂掛、亂排亂放、亂圈亂占等不文明行為,經社區黨總支核實後,將給予減分處理,在發放物業補貼時會相應扣除,扣除部分由群眾承擔。」尹安軍說。

社區還定期開展文明家庭、社區好人、道德模範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先進典型頒獎掛牌,在社區內部進行廣泛宣傳,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帶動群眾素質整體提升。

「村民上了樓,農活不能丟。」尹安軍說,社區正規劃建設農機大院和農作物晾曬場,屆時,群眾可免費停放農機具,農忙時節晾曬、存放農作物,徹底解決了群眾上樓後農機具和農作物無法存放的問題。

談及目前社區現狀,徐興銘表示,雖然各個村聚集到一個社區,但從管理上來說目前還比較分散,沒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今後還要繼續強化黨建引領,探索更好地管理方式。「下一步,我們還將豐富群眾生活,建設文化廣場、購物商場等,規劃建設60套60平方米的周轉房,完善健康、娛樂、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打造農村社區『敬老院+衛生中心』醫養結合新模式,真正讓群眾『安居』的同時,能夠同步實現『樂業』。」

來源:學習強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_m0JHQBeElxlkkaIEt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