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2010年以後,古裝歷史正劇就處於「失語」的狀態,歷史戲說劇占領市場,古裝歷史正劇屈指可數。尤其近幾年,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歷史正劇的影子,卻多出了許多部「用正劇的敘事手法講戲說劇」的不倫不類之輩。
再看歷史劇的評分,21世紀初的十年間,歷史劇評分最高的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評分都為9.7。2010年以後,評分最高的是《大秦帝國之縱橫》,也是一部歷史正劇,評分9.3。2019年之後,古裝歷史劇的評分便在6分以下,口碑呈斷崖式下降。
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差距呢?有人揣度是政策限制,其實不然, 根本上是中國缺乏能夠寫好古裝歷史正劇的編劇,缺乏真正具有歷史素養的創作者 。
所謂「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目前市場上的作品大多可以「樂人」,卻難以「動人」。在本文中,筆者將以《走向共和》為例,探討古裝歷史劇要如何寫才能「樂動兼備」,由「史」變「劇」的最佳途徑又是什麼。
尊重客觀史實,又不忽視主觀創造
歷史劇的書寫無疑是「戴著鐐銬跳舞」,既不能天馬行空地編排歷史人物,又要在已知的歷史事件中找到能讓現代觀眾感興趣的素材。
歷史劇雖然要重視客觀實錄,但也不能忽視劇作家的主觀創造,因為歷史劇歸根到底是編劇的「二次創作」,甚至是「三次創作」(大部分的歷史劇都是根據史書改編的,史書本身就是對歷史的二次創造)。
那麼劇作家要如何發揮主觀創造呢?對歷史事實的改編要注重哪些方面?
首先, 根據情節的經濟法則,劇作家要對歷史進行取材和篩選 。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的事情,但劇作家不可能將全部的事情都展現在舞台上,必然要選出主要描述的人物和內容。
《走向共和》選取了清末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到袁世凱稱帝失敗這30年的近代史,其全景式地展現了中華民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壯闊歷程。59集的電視劇中,包括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勳復辟等多個歷史事實。
其次,雖然這些史實在史書上也有詳細記載,但史書既然是人為書寫的,就難以做到純客觀,也無法做到事無巨細。 編劇要對史書上的事實進行符合藝術規律的再創造 ,比如甲午戰爭失敗,史書上只是籠統介紹了海戰失敗,中國簽約了《馬關條約》,但具體的細節以及失敗原因鮮少有人分析。《走向共和》花費筆墨詳細描繪了海戰失敗的原因,將甲午戰爭的失敗歸結到官僚腐敗貪污,並且將罪責歸到某幾個官員的身上,塑造了李鴻章的正直形象。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一直紀律嚴明,受到了國內外的尊敬,這也加劇了日本的危機感。因此,日本學習北洋水師並且操練軍艦,伊藤博文在見證北洋水師威力之後逼迫內閣增加經費。日本天皇統一增加經費,並且為了儘快通過軍費預算,天皇宣布一天只吃一餐。而另一邊,李鴻章向朝廷要求增加軍費,但朝廷撥款竟然被戶部尚書中飽私囊,將北洋水師的火藥全部換成了石頭,這成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編劇將史書上不曾詳細記載的事件加以細化,並且用了「對比蒙太奇」的藝術手法突出日本小國對軍事的重視,以及我國雖然經費充足卻滋養腐敗蛀蟲的醜惡現實,以此來引起觀眾對那段歷史的反思。
另外, 歷史劇由「史」變「劇」的過程也是由「點」到「面」的過程,歷史劇編劇承擔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如果將歷史事件的「點」串成「線」,再展現整個宏觀歷史的「面」 。這一項工作的完成需要大量細節的填充,細節的安排能否合情合理才是對歷史劇編劇最大的考驗。
接地氣的偉人,具有現代品格的古人
人物永遠是一齣戲的靈魂,《走向共和》並沒有以某一個人作為第一主角,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了多個鮮活個性的歷史人物。不過,一部戲如果想要好看,單是塑造這些有名有姓的知名偉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塑造一些「陪襯者」,這些陪襯者可以作為歷史人物的B故事出現,或是對於前史的補足,總之 真正有影響力、真正動人的情節往往與這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有關。
比如孫中山第一次起義失敗,他扮成女人的樣子又坐了幾日幾夜的貨船才逃到家鄉,當他到鄉下見到自己的哥哥時,孫文開心得像個孩子,拉著哥哥轉圈。這個橋段絕不可能出現在任何史書中,歷史上所描繪的孫文是大革命家,誰能想到他也有像小孩子撒嬌的一面。
袁世凱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受人唾罵的,但是《走向共和》對袁世凱的描繪卻儘可能客觀。他是一位有野心的人,一方面巴結李鴻章求得仕途,又一心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表面效忠朝廷,但其實背地裡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軍隊,這為後來他篡奪革命果實、復辟帝制奠定了基礎。同時,該劇還描繪了袁世凱發跡前的落魄,以及他與妾室沈玉英的愛情故事,使這位梟雄更加立體豐滿。
李鴻章亦然,在《走向共和》中他無疑是第一主角。在史書中,由於洋務運動的失敗,他常常被冠以污名,由於他是洋務運動的領袖,因此許多髒水都會潑向他。但其實,在該劇中,編劇客觀評價了李鴻章的行為,把他塑造成了具有擔當的正義形象。他一心為國,建造北洋水師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與自私牟利的袁世凱形成鮮明對比。他在發現有人貪污時,對待下屬賞罰分明,但又顧全大局;在《辛丑條約》簽訂時,明明是和王爺一起談判的,但在條約上就只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說「王爺還年輕,這千古罵名,就讓老朽承擔吧」。
許多歷史劇之所以不好看,是因為人物過於扁平、浮於表面,尤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之後的歷史,一是被翻拍的次數過多,二是選角上為了遵於史實常常請固定的幾位演員扮演,因此常常陷入「千劇一面」的尷尬境地。
在筆者看來,遵於史實是必要的,但歷史劇的創作並不是為了復刻史實,而是要「以史為鏡」,對現在的社會、文化、政治產生反思。 歷史劇的創作也要彌補歷史人物的不足,塑造具有現代品格的人物,但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尺度。
何為現代品格,並不是如席勒式的人物那樣,將角色單純地作為時代的傳聲筒,而是使人物儘可能「活著」。古人與今人一樣,擁有同樣的思想、個性,即便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但人類在性情方面的共通性是可以好好挖掘的。比如李鴻章在批駁他的一些作威作福的同僚時說:「有了行政職權,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權,就為己斂財。」這句話似乎也在影射當代的一些社會現象,直擊人性。
歷史劇如何能夠讓今人產生共鳴,根本上在於「情感」的共通性 ,所以《走向共和》不僅描繪了歷史的脈絡,也在閒處著眼,點綴了每個歷史人物的愛情、家庭以及他們「真實」的內心歷程。
與時俱進的史觀,「國史無罪人」
《走向共和》最震撼之處在於傳揚了編劇獨特的歷史思考——國史無罪人。
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思路的導向之下,編劇才能塑造出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才不至於犯了大多數歷史劇編劇都會犯的錯誤。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大清的滅亡總要歸罪幾個人,第一罪人就是暴虐揮霍的慈禧太后。不錯,在《走向共和》的描述中,慈禧不關心國事、不懂裝懂、在乎生日的風光和頤和園的修建,而不在乎北洋水師是否經費充足,這些情節都是非常貼合史實的。但同時,編劇又著重剖析了歷史的無奈,光緒軟弱無能又少有子嗣,當時的大清如果不交給這樣一個老太太又能如何?慈禧的身上是中國婦人應有的樣子,她的驕奢淫逸全部來自於「婦人之仁」,而她所謂的權術、心機都在於自保,她拿義和團當槍使,甚至在為難當頭讓光緒替自己死,因為她實際上比任何人都軟弱。
清朝的滅亡與慈禧的「治國」密不可分,而另一位千古罪人必然是袁世凱,他辜負了孫中山的信任,而復辟帝制,使共和徹底失敗。但歷史書上常常把袁世凱描繪成是一個獨裁者,其實非也,他不是獨裁者,只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地痞流氓,他說「我只見過一個又一個的人,從來沒見過什麼人民」。因此他不理解共和很正常,他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那個時代大部分的人骨子裡都是封建的。
《走向共和》沒有批駁這些人,把這些人描繪成反面典型,而是揭露了他們行為的真實原因。 他們並不是所謂的「賣國」,而是用了錯誤的方式「救國」,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國家,只是大家的立場、階級不同,因此所作出的選擇也不同。
劇中,編劇借辜鴻銘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愛國主義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這句話單拿出來容易引起歧義,而放在各種主義橫行、內憂外患的中國卻非常恰當,確實有不少人打著「愛國」的旗號做著「賣國」的事情,但對待歷史並不能「一分為二」。在保皇派的眼中,孫中山的「愛國」就是要毀了中國,而在孫文等進步人士的眼裡,封建殘餘實力必須根除才能救中國。在這段歷史中,沒有誰對誰錯,更不存在「罪人」,只是各人有不同的立場罷了。
《走向共和》之所以令後輩難以超越,正在於其進步而獨特的歷史哲思,有網友表示「再也見不到這樣的電視劇了」。的確,像這樣客觀評判歷史的著作的確少見,而這部劇在內地的網站已找不到播放渠道,優酷僅有網友上傳的海外版。然而,這部劇被「禁」的原因也是這部劇的厲害之處,更是該劇值得後世編劇學習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Pgum3gB9wjdwRpvJR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