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開篇之作,為唐朝宰相被貶後作品,最後10個字寄託情懷

2019-10-06     沉醉古詩文

中國是詩的國度,風花雪月,邊塞長歌,千年以來留下了太多如星光一般閃亮的詩篇,點綴在歷史的長河裡。中國的文化歷經五千年未曾斷絕,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成就;中國的詩詞歌賦,更是文化歷史上永開不落的奇葩。

說起中國的詩,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風雲交匯的年代,各種各樣的背景因素都隨著中華民族的成長逐漸發展成熟。自初唐至末唐,不同風格的詩人交替湧現,不一而足。《全唐詩》中收錄的詩人有兩千多位,作品更是多達四萬首。40000首唐詩呀,每一首都是先輩的心血,是先輩風華的綻放,是中華文化的體現。

後來是蘅塘退士從這浩浩湯湯的40000首唐詩里精挑細選出了300首精華中的精華,組成了我們今天仍舊愛不釋手的《唐詩三百首》,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唐詩三百首》里的第一篇作品,作者是唐朝宰相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眾所周知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大唐已經不復盛唐的光景,政壇黑暗,起義頻仍,最終導致了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叛亂,鐵騎踐踏起的煙塵,將盛唐永遠的封存在歷史的陰影中,再不見天日。

張九齡就處在唐玄宗由明君轉昏君的這個時期。他做宰相的時候,天下承平百姓安居,甚至可以說盛唐是他與唐玄宗一起締造的,後來奸相李林甫當權,弄權為亂,瞞天過海。在李林甫的影響下,張九齡遭到貶官,由一人之下的宰相變成了遠離京畿的荊州地方官。這首詩就寫於這樣的背景之下。

開篇是景物描寫。既然是感遇,自然是有所起興才有所感悟,這裡帶起詩人的感情的,就是春天茂盛的蘭花枝葉和秋天皎潔的桂花。因著蘭桂的風華,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春秋佳節的存在,並且認為正是因為春天和秋天有如此美麗的兩種花的存在,春秋才被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是美好的季節。從第二句中,我們已經稍稍能夠理解到詩人的意思了。盛世之所以成為盛世,難道是理所當然嗎,是因為有賢明的君臣,安居樂業的百姓,這個時代才能被稱為盛世。

而今賢君不再,忠臣遭逐,蘭桂已不再被人欣賞,這裡的蘭桂就是詩人自比了。從這裡引出第三句,蘭桂真的會沒有人欣賞嗎,當然不會。那些高潔的隱士們,於風中捕捉到蘭桂的香氣便開懷大笑,謂平生有知音。這裡的意思是只要保持內心的堅貞清高,總會有人懂得你的美好。

最後一句中,詩人的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如蘭桂一般的草木散發香氣只是因為自己的天性,又哪裡需要美人來攀折它,欣賞它以使自己顯貴呢?

生於現代社會的我們亦是如此,追求美好的品質本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不要因為社會的大流如何如何就輕易改變自己的追求;不要因為一時的逆境就憤世嫉俗,永遠保持自己蘭桂之香,自會有「林棲者」欣賞你,又何必去求當世權貴的青睞呢。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這個道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F3nsm0BMH2_cNUgyf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