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蟋蟀的由來

2020-05-22     劉哥寵物

原標題:賞玩蟋蟀的由來

自古以來,蟋蟀就一直是民間一種特殊的存在。人們似乎對它有著獨特的感情,他們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不僅受到大臣們的喜愛,甚至許多王朝的皇帝也對蟋蟀有著深深的迷戀。在私營部門,它經常被稱為鬥蟋蟀。從《詩經》時代到清代,蟋蟀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是抒發情感的載體。

1.蟋蟀的悠久歷史

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有1.4億年的歷史。最早關於蟋蟀的記載是「《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外,八月在禹,九月在家,十月蟋蟀進我的床」,可見當時的先民已經遵守了蟋蟀的生存活動規律。很熟悉,根據自然,從昆蟲活動感知季節,安排耕作。

到了唐朝時期,宮廷和上層社會興起蟋蟀的豢養和玩賞之趣。在《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其大概意思便是抒發有新的樂趣進入生活,讓時間流逝的速度加快,表達了人們生活中所體現出的閒情逸緻。

宋元時期,鬥蟋蟀運動在明朝、清朝達到頂峰。當時,鬥蟋蟀對富人來說是一項奢侈的運動。能著書立說的蟋蟀豢養專家大多出自上流階層。他們寫了大量的作品,詳細介紹了蟋蟀養殖方法中使用的盆罐用具,甚至術語也與前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更加專業。

民國時期,蟋蟀的享受不如清朝,甚至開始走下坡路。它沒有在清朝豐富的戰鬥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抄襲和抄襲經驗的案例很多。蟋蟀的習性與舊譜相比有一些差異。

2「用一萬美元挑一隻「金價蟋蟀」

常見的蟋蟀有四種:中華蟋蟀、大棺頭蟋蟀、油葫蘆和中華灶蟋。其中小類目的寧津蟋蟀和寧陽蟋蟀最受歡迎,價格極其昂貴。在顧風所著的《負雜錄》中,記載了唐代天寶年間長安富民「萬元啄食」的盛況。

寧津蟋蟀:因為它的勇敢和戰鬥力,贏得了很好的聲譽。每年都有上百名外商聚集寧津。結果,當地商品經濟也發展起來,當地農民增收、高價出售。

柴胡店鎮有句俗話叫"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牛好」,真的比黃金貴。它通常出現在每年立秋之後,通常分布在田野、樹林和溝壑中。日以繼夜,鳴聲不斷。

寧陽鬥蟋蟀:因體型大、性情強、好鬥性強、跳躍能力極強,早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品種多,質量極高。現有綠、紫、紅、黑等6大類260多個品種。列入古譜的珍貴品種有大黑綠牙、蟹殼菜、青麻頭等,古稱「江北第一蟲」。

斗蟋之選的背後

自古以來,「斗蟀」大家都認為選蟀是斗蟀比賽獲勝的首要條件。要捕捉到種類繁多的蟋蟀,必須熟悉活動的地點和時間,充分掌握蟋蟀的生活習慣。

一。棲息之地:

《促織經》中有詳細提到過蟋蟀的棲息環境"暖則在郊,寒則附人或在壁,或在戶,或在宇,或入床下,因時而有感……生於草 土、壘石之內,諸蟲變化。隔年遺種於土中……出於草土者,其身則軟;生於磚石者,其體則剛;生於淺草,瘠土、磚石、深坑、向陽之地者,其性必劣……背陰必嬌,向陽必劣。深磚厚石,其色青黃;淺草薄泥,其顏黑白。"

蟋蟀的棲息地主要分布在草土和石塊的堆積中。

當天氣暖和時,它就會在野外活動。當天氣寒冷時,它會住在人們的住處,因為外面的溫度太低。古人重視蟋蟀生存的高質量環境。因為在蟋蟀自身體質與棲息地的關係中,生長環境對後期生長的利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生長節律

關於蟋蟀的生長周期和生長機理,有著古老的觀點。蟋蟀的主要活動時間是秋冬季節。

蟋蟀對季節變化非常敏感。」如果有人知道他們的時間,「就好像他們熟悉季節物候學一樣,他們的活動反映了一定的季節節律。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節氣。在農曆九月初七或初八,意味著夜晚寒冷,露水出現。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節氣。農曆十月八、九日,氣溫下降,露水變涼。蟋蟀的旺季是每年的十月。此時出現了大量的成年蟲,但他們在11月會逐漸消失。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二十四節氣,人們根據各個時期獨特的氣候或物候現象和農業活動來命名。古人認為萬物皆由氣生。

每年農曆八月初,白露使蟋蟀,通常在深秋寒冷的時候繁殖。蟋蟀每天大約捕食下午1到5點,從11到3點,它們開始鳴叫叫雌蟋蟀交配。晚上是蟋蟀活動頻繁的時期。由此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蟋蟀的生長與環境、季節性的深刻關係。

在古代,白居易的《文教志浩之夜綿延,秋雨綿綿》和楊萬里的《安居樂業,蟋蟀一般是兩種愁》,中國古代文人莫克有「春喜秋悲」的傳統。蟋蟀是秋意的代表。在古詩宋詞中,大多是悲涼的,唱秋怕霜。詩人經常表達悲傷和沮喪。幾乎很難看到文人莫克抒情蟋蟀的形象,其奢侈和昂貴的一面,而且大多具有悲情形象的特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EdqO3IBd4Bm1__Y_H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