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歷經50年仍然「正年輕」,還可用上百年!

2022-10-11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歷經50年仍然「正年輕」,還可用上百年!

寬闊的江面和洶湧的江水,一直以來作為不可逾越的屏障存在著。直到解放戰爭的時候,國民政府軍隊還企圖倚靠長江,與我黨"分江而治"。

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橋樑,解決南北通行問題,成為舉國關注的大事,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就這樣,在萬眾期待中誕生了。

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集鐵路、公路、人行多功能於一體的大橋。

這座大橋的建成,不僅使得武漢三鎮連為一體,讓長江天塹變成了通途,同時也讓中國南北大動脈一線貫通,實現了中國人民多年來的夢想。

這座長江第一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龜山和蛇山之間,橋樑主體為公路、鐵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橋樑。

橋樑上方一層,為公路橋,通行汽車,車道寬18米,兩側各有一個寬2.25米的人行道。橋樑下方一層,為鐵路橋,通行雙線鐵路。

橋樑整體由3聯9孔跨度128米組成,總長為1155.5米,如果加上公路的引橋,總長度則達到了1670.4米。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五十年代,這座建築規模空前的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完成,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

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傑出成果,也是我國第一次完全使用國內自主生產的材料建設的橋樑。

畢業後,進入我國近代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先生創立的中國橋樑公司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唐寰澄先生進入鐵道部設計總局工作。

唐寰澄先生一生,參加了我國眾多重要橋樑的設計和建設工作,武漢長江大橋,是他的第一個設計作品。

也許就是因為唐先生是工程師,使他能夠更好地理解橋樑的結構,從而設計出體現結構美學的方案。

審美與實用兼備

1954年,中央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在相關文件中,特別指出,武漢長江大橋的美術設計,一方面要配合橋樑本身的宏偉壯闊,另一方面要完美的融入周邊的武漢城市建築中,使其渾然一體,表現出新中國偉大時代新篇章的開啟。

不到一年時間,就收到了近50套設計方案。

這50套方案,個個都是精品,充分體現了廣泛性和群眾性,涵蓋了建築學、美學、設計學、藝術學、歷史文化學等多個門類,也充分展現了設計稿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就是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唐寰澄先生的第25號設計方案,一舉奪魁,被中央選中,成為最後的建設方案。

武漢長江大橋的橋身,滿足了功能性和審美性的結合,既經濟適用,又美觀大方。

從整體設計方案來看,沒有增加過多的外部裝飾,而是讓直接裸露的鋼架,展現出技術和材料本身相融合所表現出的力量、美,強調了大橋自身結構的凌冽和協調,讓整個大橋看上去莊嚴肅穆,威武敦實。

橋頭的建築也讓世人眼前一亮,材料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用石子粉刷,以求色調一致,從視覺效果上,與基本上沒有任何裝飾的大橋主體,共同構成了樸素、莊嚴的氛圍。

除了滿足通行功能,武漢長江大橋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景觀觀賞的功能設計理念。

通過大橋兩側的電梯和樓梯,以及在橋面上刻意留下的寬敞平台,就把大橋上不同高度側面上人們的活動聯繫了起來。人行步道也為人們提供了憑欄遠眺,感受長江雄偉壯闊的絕佳視角。

如今的武漢長江大橋,已經成為武漢市的地標性建築,同時也是長江上的標誌性建築,在中國橋樑建築歷史上,留下了載入史冊的一筆。

從建成到現在,經過了近70年的風雨洗禮,武漢長江大橋,仍巋然不動的矗立在長江上,發揮著它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從建成以後到首次大規模維護,是在2002年。這一次的維護修理,包括了現代化技術的防滲水處理、防鏽處理,以及路燈改造和路面改造等。

2007年,武漢長江大橋投入使用50周年之際,全國多為橋樑建築、鐵路建設專家,對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評估檢測。

檢測結果,讓人驚嘆於五十年前的建築工程質量。大橋本身建築質量過硬,50年來維護得當,從橋樑壽命來說,大橋"正年輕",鋼樑部分可使用百年,橋墩部分可使用二百年。

一直到今天,大橋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禦每秒高達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就是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下,也是令人稱奇的建築奇蹟,更別說50年前了。

巍巍大橋,煌煌中華。前輩們用熱情和責任,構築了新中國發展進步的基礎。

如今,在這樣偉大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文/羽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9f1cdf3d34bc69e31fa16fdee807e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