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長工作繁忙,抽不出太多時間給予孩子陪伴,很多時候會對孩子存在一種愧疚心理。
因此,每年兒童節時,家長往往會使出渾身解數,幫孩子過一個有意義、難忘的兒童節,來作為對於平時缺乏陪伴的補償。
但仔細想一想,一年365天,難道僅僅兒童節這一天的陪伴付出,就足夠了嗎?
美國詩人艾米麗迪金森說: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對孩子而言,如果家長平時對自己疏於陪伴,僅僅兒童節這一天被用來彌補虧欠,反而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巨大落差,使孩子傷得更深。
說句實話,如果真這樣的話,這種「變味」了的兒童節還不如不過。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
孩子需要的是天長日久的陪伴,而不是父母「詐屍式」突然的疼愛,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養分。
陪伴是孩子的本能需求
有經驗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都有一個口頭禪:
「媽媽,你看我!」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看見,這種看見就意味著被聯結,這是孩子的本能需求。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找了一對母子,他先讓母親和孩子熱情互動,孩子很開心,響應也很積極。
緊接著母親換了一張毫無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是面無表情。
開始的時候,孩子有些愣住了,試圖嘗試吸引母親的注意力,但母親依舊不理不睬。
最後孩子終於忍不住,伸出雙手對著母親嚎啕大哭。
採集了大量樣本後,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發現:
0-6歲的孩子會將父母作為自己的鏡像,喜怒哀樂、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童年時期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異常重要,尤其是孩子人格成長之前,可以說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因為他們脆弱、懵懂,所以有一種強烈的被父母看見的需求。
如果從小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情感需要和安全感,那麼長大後就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試圖利用一切方式來彌補小時候的這份遺憾。
缺乏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女演員春夏26歲時就獲得了金像獎影后,妥妥的功成名就了吧?
但她談到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卻滿滿的都是恐慌和不安。
春夏出生在雲南,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坐牢死在獄中,可以說基本沒能獲得父母的陪伴。
並且由於長期缺乏管教,讓她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偷竊、早戀,有次犯錯被家裡的大人關在家裡暴打,整整跪了一天一夜。
在陪伴缺失的童年裡,她飽嘗孤立、痛苦、被欺負的滋味。
以至於她後來長大,變得敏感又脆弱,害怕與人親密,不想花精力去維持一段關係。
她說,擔心自己沒有維持幸福的能力。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會幫孩子形成「內部工作模式。
如果孩子能在早期的親子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
但如果父母早期陪伴缺失,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使孩子對自身形成不好的印象,覺得自己不僅不被父母歡迎,還不受任何人的歡迎。
這會導致孩子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婚戀關係,乃至於對孩子的健全人格產生影響,一生受傷。
如何陪伴孩子?
肯定有家長覺得,每天工作這麼忙,哪有時間陪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中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
對於那些實在是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又想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爸爸媽媽來說,每天10分鐘的高質量遊戲時間就足夠了。
就算工作再忙,每天10分鐘的時間總能抽出來吧?
當然,這裡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高質量」。
有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時,自顧自地刷手機,任由孩子自己玩耍,這自然稱不上是「高質量」。
高質量陪伴指的是融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將自己的IQ和EQ降到與孩子相當的水平,關注並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實現親子間的交流。
這種陪伴可以是遊戲,也可以是繪本共讀,也可以是一起唱歌跳舞,任何一種需要親子全身心投入的活動都可以。
只有父母平時能做到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才能治癒親子關係,讓孩子不再翹首以盼每年的兒童節,因為每天都可以像兒童節一樣,與爸爸媽媽有特定的親子時間。
歪媽結語: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小時候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兒童節到了,希望大家陪伴孩子每一天,不僅僅是兒童節。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注意給予孩子陪伴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於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乾貨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