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2集團軍36師,為何改為摩步旅?信息化建設是關鍵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先後有240萬人參加了抗美援朝。其中,獲得「特等功臣」榮譽的僅有231人,這是名副其實的「萬里挑一」。原第12集團軍就湧現出了一位「特等功臣」,他就是胡修道。
斗轉星移至2003年,胡修道所在部隊第12集團軍36師,改建為摩步第36旅。對此,大家可能殊為不解,第36師為何改為摩步旅?筆者就為大家試析之。
第36師師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1927年黃麻起義中誕生的紅28團以及1929年江西星子、港口起義成立的紅32團。1933年7月,前述兩團分別擴編為紅四軍第10、12師。
至1937年8月,第10、12師經多次整編,發展為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第769團可是了不起,參加過夜襲陽明堡、響堂店伏擊戰、強攻關家堖等戰鬥,被八路軍總部譽為「太行山的拳頭、主力中的主力」。
1945年10月,這支紅軍基礎紮實的英雄部隊發展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7旅(旅長趙蘭田、政委曾慶梅),下轄第19、20、21團。1948年3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第7旅仍屬第3縱隊戰鬥序列。
1949年3月,中野3縱改稱第11軍,第7旅隨之改稱第31師(師長趙蘭田、政委周維),下轄第91、92、93團。第31師是第11軍的王牌主力,而該軍前身中野3縱則被敵人稱之為「老虎縱隊」。因而,第31師獲得「中野虎師」美譽。
「中野虎師」在解放戰爭中,創造了許多經典戰例,筆者不一一詳談,重點說一下第31師在抗美援朝中的卓越表現。1951年1月,第31師調歸第12軍建制,後於同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
隨即,第31師參加第五次戰役。在第二階段作戰中,第31師主力團第91團,在與上級失去聯繫且退路被切斷的情況下,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擺脫了2萬多敵軍的圍追堵截,成功脫線三巨里。
由此可見,第31師善打「絕境之戰」。1954年4月,第31師自朝鮮載譽而歸,進駐浙江兩山地區。隨即,師屬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團成立。1967年8月,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團轉隸炮兵第9師。
1969年12月,第31師改番號為陸軍第36師,各團亦依次啟用新番號第106、107、108團、炮兵團。1978年9月左右,第12軍移防徐州,第36師亦調防新沂。
1984年7月,第36師暫調第1軍指揮,赴滇遂行兩山輪戰任務。輪戰半年多,第36師取得殲敵1800餘人的驕人戰績,湧現出了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英模單位「神炮連」(炮兵團7連)。
1985年6月,第36師凱旋歸建。同年10月,第12軍進行合成集團軍整編,第36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編制情況如下所示:
步兵第106團(黃麻起義紅軍團、百將團);
步兵第107團;
步兵第108團(紅軍團、朱德警衛團);
炮兵團;
高炮團(高炮第75師660團改隸);
坦克團(第12軍坦克團改隸)。
進入九十年代,第36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1998年,第36師在體制編制調整中,組建了裝甲團(原師坦克團、與第34師100團團部合編而來),第107團撤編。
2003年,第36師改編為摩步第36旅,除炮兵團之外,第106團、第108團、師高炮團、師裝甲團等單位的番號及建制被撤銷。其中,第106團、第108團、師裝甲團的榮譽稱號,則由摩步第36旅炮兵團、第12集團軍工兵團、步兵第34旅炮兵團繼承。
行文至此,筆者給大家分析一下第36師改為摩步旅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信息化建設是關鍵;
我軍自1985年百萬大裁軍起,各個時期的建軍目標有所不同。九十年代,我軍的建軍目標是「精兵、合成、高效」。
1997年9月,中央軍委作出裁軍五十萬的戰略決策,進行了體制編制調整,將一部分師改建為摩步旅,軍兵種比例進一步優化。
2003年,我軍已經完成了九十年代所提出的目標,適時提出了以「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建軍目標。
信息化建設怎麼搞?進一步優化體制編制,減少指揮層級,為信息化建設鋪路。因而,2003年體制編制調整的重頭戲,就是深化「師改旅」。
在此背景之下,第36師如前文所述,取消了團一級建制,指揮層級變得更為精幹,進而強化各作戰要素的信息功能、融合能力兩大戰鬥力支撐點。
二、專司主營謀合成;
結合第36師1985年~1998年的體制編制調整,我們不難發現該師轄內擁有多個兵種,可火力輸出單位相對分散,未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的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
取消團一級建制後,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下沉至營一級建制。形成了機動靈活、小巧輕便、火力均衡等優勢。與此同時,我軍還改裝了一部分摩步旅。
譬如,第20集團軍摩步第58旅正是在這一時期前後升級為機步旅。至於機步旅、摩步旅的區別,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在此,筆者不做過多贅述。
筆者特意整理了一下1997年後,我軍建設的首批摩步旅的編制,直觀感受一下什麼是「專司主營謀合成」,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知,摩步旅的編制看起來很「散」,實際上很講究「輕、重、遠、近」的火力搭配,這就為營級建制實現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機械化建設的需要;
機械化部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自動化程度高,而所需要的人卻很少。《士兵突擊》中,機步第702團王團長對許三多說過一句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王團長於許三多而言,不僅僅是一名軍事主官,更多的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軍旅領路人」。王團長三言兩語就把機械化建設和人員的辯證關係,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實,第36師改為摩步旅也是這樣的道理,體制編制調整的同時,列裝了一大批高、精、尖武器裝備。具體到單兵素質上,則對其文化素質、軍事素養、訓練方向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一個摩步旅的兵員僅僅是師級建制的2/3,而機械化水平卻是非常之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第36師縮編為旅,正是為了讓位於機械化建設,這也是「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建軍思路的生動實踐。
綜合來看,第36師改編為摩步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我軍機械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的縮影。2013年12月,摩步第36旅根據需要改編為第12集團軍特戰旅。
2016年2月,南京軍區撤編,特戰旅隨軍轉隸東部戰區陸軍。2017年4月,特戰旅轉隸第71集團軍,其旅史迎來了又一高光時刻,以特殊的方式賡續「中野虎師」的紅色基因。
參考資料:
[1]《二野雄師之「中野虎師」傳奇》(朱曉明·〈黨史博採(紀實)〉);
[2]《我國裁軍20萬》(瀋陽晚報);
[3]《利劍出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征戰紀實》(葉青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