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2023-10-19     Mtime時光網

原標題:中國科幻,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中國科幻,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時光撰稿人 | Cocteau

科幻大會如火如荼進行中,我們接著和大家聊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幻作品發展的新局面。

如果說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科幻作品,還想借著科幻筆觸,完成社會改造,鼓勵革命鬥爭。

科普與太空探險文學的興起

那到了1949年,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與社會迎來穩定的局面,此時的更多科幻題材,將題材方向轉化到了科幻探索上,承載更多科學普及的社會責任,這時太空探索題材成為一時的熱潮。

首先跟大家介紹的,是1950年出版發行的《夢遊太陽系》,作者張然是河北張家口的一名普通技術工人,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創作。

故事以夢為開端,講述主人公靜兒和夥伴在太陽系各大行星上學習見聞的冒險經歷,她一個跟斗就翻到了月球上,又在火星上遇到外星人等等,情節離奇,但融入了很多天文知識。

《夢遊太陽系》發行了11000冊,一度頗受歡迎,此書也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

另一位可以詳細和大家介紹的,便是有著「中國科幻文學之父」的鄭文光。

鄭文光(左)

鄭老祖籍廣東中山,出生於越南海防的一個富裕家庭,1947年回到中國,次年便在中山大學天文系學習,主修天文史學方向,所以紮實的史論學習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基礎。

鄭文光自幼愛文,新中國成立後出任科普雜誌《科學大眾》的編輯,他也開始了自己的科幻創作,並很快於1954年在《中國少年報》上發表小說《從地球到火星》。

其實小說的劇情很簡單,三個少年偷偷開走了一架宇宙飛船駛向火星,之後又在達人的幫助下回到地球的故事。但據說這篇小說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不錯反響,北京天文台甚至專門架起一架望遠鏡,來滿足排隊觀察火星的青少年。

文革結束後,鄭文光繼續自己的小說創作,1978年出版發行的《飛向人馬座》堪稱是中國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小說講述未來人類陷入太空爭奪戰,敵人偷襲導致剛剛建好的宇宙飛船「東方號」被迫升空,飛向人馬座並在黑洞中漂流,最終回到地球的故事。

此外,鄭文光還創作了《戰神的後裔》《火星建設者》《神翼》等作品,年輕的幻迷們可以好好了解下這位中國科幻開拓期的核心作家。

這一時期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是曾創作了《五萬年以前的客人》《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後者被搬上銀幕後成為新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後面會詳細聊到,在此不展開。

文革後,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一波小高峰,第一部科幻暢銷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首印就達到150萬冊,放在今天也非常驚人。

這時候的故事很明顯結合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對未來生活有著比以往更加天馬行空的暢想。

小靈通結識了小虎、小燕兩兄妹,他們一起來到未來市,在這裡他們見識到了可以根治白病的人造器官,靠氣流推動的飄行車,人造的高營養食物,以及人造月亮等等,書中對21世紀的生活有著非常豐富的想像。

此書的作者葉永烈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80、90後肯定熟知他早年參與的一套圖書——《十萬個為什麼》。

1979年,四川省科普創作協會推出了中國第一本科幻雜誌《科學文藝》,只不過在80年代科幻類型文學也遭遇了一些非議,雜誌幾經更名,直至1991年正式更名為《科幻世界》,並逐漸成長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

80年代還有一件科幻大事件,那便是《科幻世界》主辦的首屆銀河獎頒獎典禮,在1986年舉行。

自此,一大批不同背景的科幻作家,以《科幻世界》雜誌為舞台,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國產原創科幻文學,如韓松、王晉康、錢莉芳、星河等,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劉慈欣。

大劉的故事不用展開太多,1999年在《科幻世界》發表處子作《鯨歌》開始,井噴式的發表作品,並且連續斬獲銀河獎,代表作品包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中國太陽》《地球大炮》等等

直到2006年5月開始連載《三體》,可以說他幾乎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中國科幻文學的新浪潮,走過近百年的中國科幻文學,首次引領世界潮流。

科幻電影的艱難探索

與科幻小說的發展情況類似,中國科幻電影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了新的方向。

50年代後,人類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同時冷戰格局已定,兩者交匯,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很多靈感和方向,此時電影無論從技術還是藝術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科幻電影迎來了真正的爆發期。

相比之下,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局限性還比較大,科幻電影沒能取得太多突破。

這期間需要提及的,是1963年上海科影廠拍攝的兒童科幻科普短片《小太陽》。

雖然本質上這還是一部科教片,但故事中參觀溫室的孩子討論如何改造大自然,便提出再造一個太陽讓春天來的更早些。如今來看情節也是相當硬核,也難怪被劉慈欣認為是新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

而新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部科幻長片,直到1980年才姍姍來遲。

敢為人先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推出的影片正是前文提到的童恩正的科幻小說改編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填補了國產科幻片的空白。

影片由女性導演張鴻眉執導,故事講述科學家研製成功一款高性能原子電池,在準備交給國家之際卻遭人暗殺,科學家的女婿陳天虹一路保護電池來到一座神秘島上,與島上的科學家馬太博士聯手,為保護電池和國際霸權組織頑強抵抗。

有腦洞大開的設定,兼有反特片的內核,情節跌宕起伏,在改革開放初期,《珊瑚島上的死光》既滿足了大批中國觀眾塵封已久的獵奇心理,兼顧的娛樂性也反映出了時代氛圍的變化。

80年代真正的科幻經典,是黃建新導演的《錯位》。

影片在一個架空的背景下,因趙局長厭惡沒完沒了的開會,便造了一個機器人替自己處理他不願做的工作,隨著機器人涉入他的生活越來越多,居然試圖插入趙局長的情感生活,人與機器人,不得不展開一場談判……

《錯位》的布景、空間和聲音今天來看依然非常前衛,用科幻故事來批判現實,同時又對人工智慧提出了警醒,無論藝術表達或導演思考都遠遠領先於時代。

而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而言,記憶最深的80年代科幻電影恐怕就是《霹靂貝貝》了。

影片拍攝於1988年,貝貝出生時正巧不明飛行物一閃而過,他自幼便可以隨意操作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特異功能對生活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煩惱,於是他來到長城,想要在這裡偶遇外星人收回自己的特異功能。

80年代初,全國突然掀起了一股特異功能熱潮,各種隔空取物、意念轉移、預測未來的「神人」們在媒體上大肆炒作,社會討論空前。

但隨著熱度退散,這些特異功能並沒有被證實,越來越多的「大師」、「神人」被證明是騙子,《霹靂貝貝》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拍攝出來的。

而主人公貝貝對自己的特異功能從歡喜到煩惱,再到擺脫,記錄的同時也諷刺了那個時代的狂熱。

在此之後,國產科幻電影發展陷入了又一次停滯,直到2006年周星馳導演執導的《長江七號》上映,才將國產科幻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

此後陸陸續續雖有科幻片上映,但大多質量堪憂。

直到《流浪地球》,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相信隨著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成功舉行,國產科幻無論以文學、電影、遊戲或者更多的媒介形式都會取得長足的發展,而這也離不開每位幻迷們的鼎力支持。

好集了準備了一些中國科幻周邊,有興趣的幻迷,可以碼上了解一下。

-END-

未來兩個月的院線新片,等不及想看

比《疾速追殺》還狠的爽片,竟然完結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8d99f6a79fde8ded4e72d5d0c6f0e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