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學會走路後更喜歡抱抱?答案跟想像的不一樣,很感人

2019-07-31     叮麻育兒

「媽媽,求求你了,抱抱我吧。」

「媽媽,我走不動了,你抱抱我吧。」

「媽媽,你都好久沒有抱抱我了。」

這是每天接孩子放學必須經歷的,上一刻還在跟小朋友玩耍,下一刻就跑過來抱著我的腿,邊網上爬邊嚷嚷:「媽媽,抱抱我吧。」就連晚上睡覺前,也會時不時的來一句:「媽媽,你抱我一圈吧,你好久沒有抱抱我了。」明明放學剛抱了好不好!

01為什麼孩子學會走路以後,反而更喜歡抱抱了呢?

其實在1959年,心理學家就對此做了實驗研究了——恆河猴實驗。

他們把剛出生的猴子放在一個房間裡,房間裡有兩個媽媽,一個是胸前掛著奶瓶可以喂奶的鐵絲媽媽,一個是沒有奶瓶卻可以跟猴子依偎在一起的布料媽媽。雖然鐵絲媽媽有奶,但是猴子只有特別餓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喝奶,然後其時間都會跟布料媽媽呆在一起。

對此,心理學家認為,雖然猴子需要食物,但是更需要的是身體接觸。雖然這個實驗對象是猴子,但是專家認為它對人類孩子同樣適用。

也就是說,抱抱時孩子對父母的一種心理上的依戀,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尋求安全感

孩子胎兒時期,在媽媽的子宮裡生存,他們被溫暖舒適的羊水包圍,特別的有安全感,但是等他們出生以後,從熟悉的安全的地方來到一個新生的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他們會心生害怕,沒有安全感。不過也不要擔心,他們能夠感覺到媽媽懷抱的溫暖,特別喜歡被媽媽包圍起來,所以會通過抱抱來獲得安全感。等到孩子長大了,有了足夠的力量,足夠的安全感,能夠獨立自主的時候,可以就不再需要這種抱抱了。

所以,現在孩子想讓你抱抱的時候,多抱抱他吧,等他長大了你想抱都撈不著抱了。

2.尋求幸福

在19世紀末,曾經爆發過一場育兒大災難。當時在美國人眼中,孩子是神聖又弱小的,所以孩子3歲以前,除了媽媽母乳喂養外,不允許任何人接觸孩子,就擔心他們會受到傷害。可是這種嚴格的保護下,孩子反而大量離開人世。直到20實際初,研究人員才發現,孩子離開的原因就是長期缺乏抱抱導致的。

在抱抱的時候,人體會釋放一種激素——內啡肽,這種激素能夠讓人平靜,有幸福感。而孩子出生後缺乏抱抱,他們長期缺乏安全感,幸福感,每天都擔驚受怕的,從內心開始崩潰,最重死亡。

3.獲得能量

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在生病,難受,哭泣,一切不舒服的時候,都特別喜歡抱抱?每次孩子生病,媽媽都要一直哄著抱著,只有在媽媽的懷裡,寶寶才會睡得特別香,忘記病痛的不適。對於孩子來說,抱抱不僅會讓他們舒服,還會讓他們獲得能量去戰勝困難,去對抗病痛。

不僅如此,當孩子獲得成功,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們也會特別喜歡抱抱,這種抱抱不僅僅是一種鼓勵、誇獎、讚賞,更是希望能夠跟父母分享自己的開心與快樂。

可以說,對孩子來說,父母親人的抱抱時最大的能量源泉,只有抱抱得到滿足,他們會更快樂,更勇敢!

02除了心理依戀外,孩子喜歡抱抱也可能是這2個原因。

孩子雖然會走路,但是他們個子小,步伐小,在外出的時候也會感覺無聊,感覺到累,自然希望抱抱了。

1.孩子的視野只有腿,而不是好看的景色

之前曾經看到一個圖片,孩子的世界!有位媽媽很疑惑,為什麼每次帶孩子出去逛街的時候,孩子都會鬧騰,邊逛街邊看景色多好啊,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呢?後來有次媽媽突然蹲下,才發現原來孩子的視野只有很多腿,根本就沒有大人看到的那些景色。

要知道四五歲的孩子直到大人的腰部,走到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會把孩子遮擋住,孩子除了能看到大腿外,還能看到什麼?

孩子要求抱抱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個子不高,看不到遠處的景色,當人多的時候,視野里只有大腿,這不僅會讓他們無聊,煩躁,還會害怕,缺乏安全感。但是此時,如果父母把孩子抱起來,他們的個子高了,視野更寬闊了,能看到更多的景色,自然會特別開心。

2.孩子實在太累,走不動了

孩子雖然會走路,但是步子比較小,走路時間久了自然會累,當他們感覺筋疲力盡的時候,最希望的應該是在媽媽的懷裡,讓媽媽抱著走路了。

前幾天中午,特別的炎熱,孩子非要走路去奶奶家,半個小時的路程愣是讓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期間孩子累的不得了,讓我抱了兩回,回家以後我們倆直接攤坐在地板上,很長時間才緩過來。

孩子太累的時候,父母能夠明顯看出來,當孩子因為太累而要求抱抱的時候,千萬不要拒絕。

03當孩子要求抱抱時,父母的回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當孩子要求抱抱時,父母會有兩種回應,一種是拒絕,一種是同意。這兩種回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1.拒絕抱抱孩子—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在面對孩子要求抱抱的時候,很多家長擔心會把孩子給慣壞了,但是需要明確的時候,孩子要求抱抱是因為他們有這個需求,如果家長一味的拒絕,甚至訓斥打罵的話,很可能會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還記得那套曾經風靡千家萬戶的「孩子不能哭了就抱,不哭才能抱」的育兒理論嗎?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為了堅持自己理論的正確,華生把這個理論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結果華生大兒子雷納精神出了嚴重的問題,多次自殺,並在三十多歲成功自殺身亡。華生女兒Mary,成年後同樣多次自殺,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華生的小兒子離家出走,常年流浪。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酒精成癮,心理異常,多次考慮自殺。

直到晚年,華生才開始後悔,只是對萬千兒童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了!

2.同意抱抱孩子—孩子更勇敢,更堅強,更幸福

在國外,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們會多抱抱他們,當孩子長大了,也會經常擁抱他們,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不僅能夠讓孩子的心理依戀得到滿足,還能增加親子關係,讓他們更活力,更堅強。

讓孩子更勇敢:當父母張開雙臂,擁抱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體溫時,他們會特別有安全感,這種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會新一步加強,讓他們感覺,無論自己在哪裡,做什麼,都有父母作為堅強的後盾。這樣孩子會更勇敢,即使獨自一人也不會孤單,遇到困難也不會害怕。

讓孩子更堅強:孩子從小就要承受很多壓力,上學時有考試的壓力,與人相處時有人際壓力,即使很小的時候也有父母施加的壓力。對於孩子來說,有壓力並不可怕,如果父母能夠抱抱他們,他們不僅能夠在溫暖的懷抱里放鬆自己,還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鼓勵,讓自己內心潛藏的能量得到釋放,變得更堅強。

讓孩子更幸福:「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相信這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很多朋友都會唱。就像歌曲里寫的一樣,對於孩子來說,最幸福的事兒就是呆在媽媽的懷裡,當孩子想要抱抱的時候,父母能夠及時給與回應,抱抱他,那麼他一定會特別開心,幸福。

04不想抱孩子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有時候,孩子想要抱抱,但是父母實在太累了,或者不舒服,根本就不能抱,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可以講道理,但是不能發脾氣。有時候孩子想要抱抱,但是父母不舒服或者太累了,實在不想抱,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是注意大道理是不需要的。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不舒服,讓他自己走,實在不行,可以要求孩子走到前面大樹下,或者到家門口再抱。注意千萬不要發脾氣,否則只會加重孩子的不適感,讓孩子感覺委屈難受,沒有安全感。

通過遊戲讓孩子自己走路。孩子不願意走路,有時候累了,有時候無聊了,父母可以看情況,如果孩子無聊了,可以通過遊戲讓孩子走路,比如踩影子。而我自己最常用的方法是唱歌,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唱歌,我們倆有時候去超市購物,回家的路上累了,他也會要求抱抱,但是我實在抱不動,我們就會手牽手,邊唱歌邊回家。

看一些自己走路的繪本,或者講故事。我家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得抱著,我想著孩子剛上幼兒園不適應,就儘量依著他;等到一個周以後,還是讓我抱,怎麼說也不管用,於是我直接找了老師,老師第二天就給孩子們降了自己走路的故事,告訴孩子要自己走路,不讓總讓媽媽抱著,果真當天晚上接孩子的時候,他只是擁抱了我一會兒,就自己走路了。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可以自己準備繪本,故事,給孩子講一下,相信多講一次一定能得到孩子的認可。

即使不能抱著走,也可以給個擁抱。媽媽太累了,不舒服,心情不好,天氣太熱了,實在不願意,或者不能抱孩子,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告訴他「天氣太熱了,先自己走,等到家涼快了再抱會兒」「媽媽今天不舒服,肚子疼,等好了以後再抱」…在溫和的拒絕孩子以後,可以原地蹲下給孩子個擁抱,相信孩子也會很開心的。

最後,孩子學會走路以後,還喜歡抱抱,大多是孩子心理依賴導致的,他們有自己的需求,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如果條件允許,建議父母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如果條件不允許,也不要漠視孩子的需求,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才行!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8cYRG0BJleJMoPMQ5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