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名嘴」到「滾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2-08-10     王珍一的自留地

原標題:從「央視名嘴」到「滾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 | 久午

編輯 | 孫大聖

看著撒貝寧、康輝、尼格買提等央視男主持的遍地開花,大多數人應該都有一個疑問:除了董卿難道就沒有其他水平「能打」的央視女主持了嗎?

其實不然,央視還有很多優秀的女主持人,比如資歷比董卿更深的女主持人——董倩。

大家光聽著這個名字可能覺得耳生,但一定都在電視節目上見過她。

董倩作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和新聞記者,從25歲入職央視到現在已經摸爬滾打了27個年頭。

作為一名記者,她在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武漢疫情等重大事件報道中留下了身影;

作為一名主持人,她亦主持了《新聞1+1》《電視論壇》等知名節目。

但是,這位曾被觀眾譽為「央視名嘴」的女主持人如今的名氣和口碑遠不如董卿,甚至被一眾網友罵「滾出主持界」,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董倩如今的現狀又如何呢?

01.幾經挫折練就「名嘴」

1971年出生的董倩可以說是一個從小在北京長大的山東人,因為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以董倩從小就倍受父母的寵愛,平日裡父母對她可以說是要星星不敢摘月亮。

於是,在寵愛下長大的董倩頗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氣質,開始上學以後也是經常調皮搗蛋不愛學習,這讓她的父母頗為頭疼。

直到後來班裡來了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他發現董倩的情況後就想辦法進行開導。

經過老師的一番努力,董倩漸漸變得懂事,開始認真學習了。

醒悟後的董倩像變了一個人,她努力補習之前落下的知識,對於日常的學習也格外認真。

最後,她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並選擇就讀於歷史系。

入學後董倩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相比於很多同學來說還差得遠,於是她的大學生活便沉迷於研讀各種名著,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等到大學畢業時,董倩也算得上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了。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學辛苦學習歷史四年的董倩畢業後並沒有選擇歷史相關行業就業,而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報名了央視招新,選擇了跟歷史八竿子打不著的主持行業。

那是1995年,看著央視發布的主持人海選信息,董倩的好奇心和勝負欲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

於是,她決定挑戰一下,出乎意料的是,她作為非專業人士竟然被選上了,並被分到了《焦點訪談》欄目。

但凡事哪有什麼一帆風順之說,順利入選之後等著董倩的是艱辛的成長之路。

在上班的第一天,董倩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獨和無助感。

原來,在央視的工作大都是嚴肅而忙碌的,大家各司其職,根本沒時間搭理像董倩這樣剛出校園的「萌新」。

於是第一天上班的董倩就經歷了漫長而尷尬的等待,根本沒有人過來告訴她該做什麼、怎麼做。

好在董倩並沒有被第一天的陣仗嚇退,反而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待下去的念頭。

後來,董倩開始適應這樣的環境,並嘗試主動出擊,盡力和同事搞好關係。

但就在事情剛有起色的時候,董倩又迎來了另一個難題,她被轉去了記者崗位,主持還沒學明白又要從頭開始學習室外採訪了。

眾所周知,做室外的採訪是很需要經驗和隨機應變能力的,但既然崗位已經確定,董倩只能全力以赴做好。

面對自己作為記者的第一次採訪,董倩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但她的認真卻沒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大家紛紛對她這次的採訪表現提出質疑和批評,這讓董倩陷入了一種自我懷疑,並深深感受到了來自工作和周圍人的壓力。

隨後,還沒在這種情緒中緩過來的董倩又被招她進單位的老師批評了一番。

這位老師說:「我挑主持人這麼久還沒出現過看走眼的情況,但是這次同事、領導都跟我說你不行,如今我不得不懷疑我是否』馬失前蹄』看走眼了,你可千萬別成為我職業生涯的敗筆!」

聽著這位老師如此直白的話,董倩感覺受到的打擊更甚,她內心對自己的質疑更加強烈。

在她看來,自己在這一年多的工作時間裡一直很認真、用心,為什麼還是被人這樣批評?是不是自己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呢?

經過一番思考後,董倩選擇相信自己,並決定嘗試改變一下工作方式,重振旗鼓將這份工作做好。

於是,她在後來的工作中向同事請教了學習方法,並認真總結經驗,通過一番學習和實踐董倩終於在工作中有了突破,還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以及認真的態度獲得了更多的機會。

2001年,這是董倩在央視工作的第6個年頭了,她在主持和記者這兩個職位上都獲得一些成績,同時也擁有了參加「金話筒獎」的資格。

於是,她遞交了申請,並將自己在《新聞調查》中的播音作品送評,最終獲得了 第五屆「金話筒獎」,這是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

2003年,董倩又先後成為了《央視論壇》《新聞1+1》的主持人,還做了一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節目《董倩面對面》。

在這些節目中,董倩以優秀的表現以及極具個人特色的主持風格獲得了觀眾們的關注和認可,也由此獲得了「央視名嘴」的稱號。

這樣的榮譽並沒有讓董倩在之後的工作中有絲毫懈怠,她依然積極投身一線,習慣性地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

02.因語言犀利被罵「滾出主持界」

然而,此時的風光和讚譽只是一時的,董倩之後的事業道路走得並不算順利。

有句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董倩曾經因為一張「名嘴」深受觀眾喜愛,之後也因為這張「名嘴」被網友大罵「滾出主持界」。

原來,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後,亦暗藏著輿論的旋渦。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突發摧毀了太多的家庭,是國人無法忘記的傷痛。

當時接到消息的董倩不顧餘震的危險,第一時間與同事一起趕到了現場進行報道採訪。

當他們到達現場的那一刻,看著滿是廢墟的城市,聽著人們的哭喊聲,董倩的心中升起了強烈的悲痛感。

但不管如何報道採訪還是要正常進行的。當一個被困很久的小男孩被消防員救出來後,董倩看著小孩眼神渙散的樣子開口採訪道:「你現在感覺如何?被壓在下面的時候疼不疼?沒被消防員救上來之前你有多絕望?」

看著這段採訪,網友們瞬間坐不住了,大家對董倩這種「在傷口上撒鹽」的行為進行了譴責:對一個小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太過冷血?

這樣尖銳的問題無疑像是一把尖刀再次狠狠戳向孩子的心口,作為一個成年人怎麼忍心對剛被救出來的小孩進行這樣的二次傷害?

雖然事後董倩回應說因為事發突然沒來得及準備才在情急之下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但網友們顯然並不買帳。

因為這次的採訪,大家第一次對董倩的「名嘴」提出了質疑。

2013年,董倩對郎平進行採訪時再次語出驚人,她向當時還是美國隊排球主教練的郎平提問道:「你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在打中國隊時內心是怎麼樣的?會感到糾結嗎?」

這次,董倩依然將自己毒舌犀利的風格貫徹到底,但這樣的問題實在讓人難以苟同。

於是,董倩再次受到了網友們的抨擊,大家都認為董倩這樣的提問不尊重郎平,犀利是種風格,但不能讓被採訪者出醜、下不來台。

作為當事人的董倩當然也知道了大家對自己的抨擊和厭惡,但她依然選擇堅持自己的風格。

在她看來,作為一位新聞工作者,只有保持犀利的風格、敢於提問才能揭露事件背後的真相,才能讓採訪和報道具備一定的意義。

2015年,董倩又作為前線記者去天津塘沽的爆炸現場進行報道採訪,當她趕到時現場的大火已經被消防員撲滅。

於是,董倩對消防員進行了採訪,她向一位是家中獨生子的消防員犀利問道:「你是家中的獨生子,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在任務中出現意外,你的父母該怎麼辦?」

問題一出,這位消防員陷入短暫的沉默,表情也隨之變得凝重,直到最後也沒能回答出這個問題。

但董倩對於這位消防員的感情變化不為所動,反而有些咄咄逼人地提醒他回答自己的問題。無奈之下,消防員只好哽咽著艱難回答道:「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

這樣的採訪真是讓人窒息感滿滿,看到的網友紛紛吐槽董倩冷血,對一位剛在兇險火海里拼盡全力戰鬥的消防員逼問這樣的問題,實在是沒有同理心。

經過此次採訪後,網友們對董倩的印象已經差到極點,一時間網上的辱罵聲不斷,但這一切並沒有讓董倩做出改變,她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冷血」。

2019年,奔赴四川涼山森林火災現場救火的30名消防員到最後僅剩下了3名倖存者,其餘27名消防員都在救援中不幸喪生。

作為一線記者的董倩再次加入到了採訪任務中,在採訪這3名倖存者時,董倩張口便是直擊靈魂的「死亡」三連問:「你和去世的這位戰友關係好嗎?在火場時有想過救他嗎?面對這樣的結果會自責嗎?」

面對這一個個刁鑽又冷血的問題,這位剛剛從火災現場死裡逃生的消防員顯然是無力招架的。

對於他來說,這無疑是重溫一場噩夢,腦海里閃過的救援現場的種種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悲痛之中。

緊接著,這位消防員開始哽咽起來,看著這一幕的觀眾們再次感受到了強烈的窒息感,大家都覺得在採訪中的董倩仿佛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她居高臨下地對待被採訪者,沒有對人的尊重,只關注採訪的效果。

幾年來,大家對於董倩採訪風格的不滿達到了頂峰,隨著這次採訪事件的發酵,網上出現了「董倩滾出主持界」的話題,網友們看到這個話題也紛紛來為增加熱度添磚加瓦,最後,僅話題的關注量就達到了80多萬。

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董倩當然知道大家對她的不滿和質疑,但她仍選擇頂住壓力堅守自己的風格。

03.看似步步緊逼,實則於心不忍

肯定有很多人覺得看不透這位女主持,她不改變亦不為自己解釋,走到今天這步她圖什麼呢?

其實,董倩面對謾罵不是不難過,也不是沒有解釋,她只是通過行動告訴了大家答案。

2019年年底,武漢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疫情當下人人自危,有些被封控在武漢的人不顧防疫要求想盡辦法逃離武漢,但也有層出不窮的英雄為抗疫,不顧生命危險奔赴武漢。

這其中就包括董倩,她在疫情爆發後向台里先後遞交了6次申請,終於在大年初一獲得批准前往武漢。

疫情期間,董倩為了將真實的抗疫情況展示給全國人民,她的身影穿梭於醫院、社區之間,不顧自身安危去採訪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在疫情期間的採訪中,董倩除了保持著犀利的風格外,更多了一份真誠和坦率。

在那95天裡,她的採訪將抗疫一線的真實和鮮活展現在了全國人民的面前,她也因此獲得了「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隨後,她在獲獎感言中提到的「我看到,我感受到,我報道」就完美詮釋了自己作為記者的職業生涯。

其實,就像董倩在《懂得》一書中所寫到的那樣,「我步步緊逼,其實我於心不忍」。

面對著天災人禍,她與大家一樣難過、悲傷,但作為記者,她要嘗試著去理解被訪者的情緒和痛苦,並將這種複雜的情緒分解,最後通過自己的提問將被訪者的內心展現出來,讓大眾了解到更真實、更深層的東西。

在作為新聞工作者的20餘年裡,董倩慢慢練就了犀利精準的提問方式。

雖然她的直擊靈魂讓她備受質疑,但對記者這個職業的熱愛讓她堅守住了自己的初心,並在工作中不斷用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帶著大家去經歷、去感受。

現如今董倩已經51歲了,她早已與曾經的謾罵與質疑和解,也通過自己一如既往的堅持與敬業改善了大家對她的看法。

原來,曾經大眾口中所謂的「冷血」不過是她多年來培養出的專業素養,她本是一個柔軟的人,也在這紛繁人世中保持著一份對生活的熱愛。

最後,希望我們這位「央視名嘴」董倩未來也能堅守初心,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8b3abbc5576aafe7ea77be57097a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