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如何用創新手段應對氣候環境治理挑戰?

2024-08-02   經濟觀察報

7月25日,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經濟觀察報和白楊融媒共同主辦的「綠色上新·電商平台氣候環境治理」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根據商務部電子商務司的數據,2023年全年中國網上零售額超過15萬億元,增長11%,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其中實物商品網零占社零比重增超過25%。電商行業正在各個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其中也包括氣候環境治理。隨著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電商行業需要承擔且履行好氣候環境治理責任的理念也逐漸落地生根。自2021年起,阿里巴巴、京東、位元組跳動等多家電商平台企業陸續作出了氣候承諾。

在會議上,各方專家提出,電商平台處在網際網路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位置,其影響力和帶動力都十分顯著。儘管電商企業在推動綠色轉型上面臨諸多挑戰,但電商平台的數據能力和資源集結優勢,可以為其更好地履行氣候環境責任找到破題之道。

不只是看門人,而是綠色生態的核心

隨著電商行業不斷擴容發展,其在解決更廣泛的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等人類共同命題中的作用也變得更加不可忽視。

商道縱橫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總經理郎華認為,促進綠色消費有利於提升每個人的健康福祉,也對經濟發展起到正向促進作用。因此,電商平台的氣候環境治理話題被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引發行業的共同關注。

商道縱橫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總經理郎華發表主旨演講

在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佘煜寧看來,電商平台的作用變得更重要與其規模大、價值鏈長、影響面廣有關。「它(電商平台)自身運營雖然不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但是它能夠影響到的受眾數量是數以億計的,擁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佘煜寧發表主旨演講

佘煜寧援引今年3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3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9.15億人,較上年同期增加6967萬人。

以電商平台運營所涉及的包裝環節為例,根據綠色和平、擺脫塑縛等環保組織於2020年共同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徵與管理現狀》報告,2018年,中國各類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達到 941.23 萬噸,如果不做干預,到2025年,國內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碳排放和相應處置費用都會不斷攀升。

佘煜寧進一步提到,電商平台廣泛的影響力既可以引發或放大一系列多維的環境問題,但同時也可以通過電商平台自身的可持續經營,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平台企業在平台生態系統中不只是看門人角色,平台所設立的規則和門檻都將影響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好的環境舉措和更多綠色供應商,可以提高企業整個價值鏈的綠色水平。因此,平台企業處於平台生態系統的核心位置。」佘煜寧說。

電商平台的氣候環境治理新課題

事實上,在中國明確「雙碳」目標以及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的政策背景之下,國內電商平台早已行動。根據綠色和平對公開信息的梳理,自2021年至2023年間,阿里巴巴、京東、位元組跳動、唯品會等多家電商企業開始重視環境表現,逐步作出了氣候承諾。

但不足與挑戰依然存在。佘煜寧介紹,從環境議題角度看,相較於管控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的力度,電商平台在針對售賣如有毒有害物質等方面的防治管理力度較為欠缺;再比如,電商平台雖然頻繁提及包裝廢棄物管理舉措,但在實際管理上缺乏量化的包裝總量減量目標;再者,電商平台帶動商業生態參與者採取氣候管理行動的影響力較弱,絕大多數的企業沒有一套完善的機制或有效的項目帶動商業生態夥伴共同減碳。

上述挑戰與電商平台自身的特殊性有關。阿里巴巴淘天集團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程介紹,電商平台處在生態鏈的中間,一側是供給端,一側是消費端。僅供給端生態就相當複雜,包括平台上獨立經營的商家、商家背後的生產者、為這些商家提供服務的生態商等,「服務商的角色也在不斷地擴展,MCN機構、中介、主播機構等,所以整個供給端是相當複雜的系統」。這也加重了電商平台的數據管理等難度。

阿里巴巴淘天集團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程發表主旨演講

除了對關聯角色的數據管理面臨挑戰之外,責任歸屬問題也是難題之一。傳統觀念認為,企業需要為自身的環境影響負責,後來,企業需要為自己的價值鏈環境影響負責的理念也成為共識,但是平台模式下,平台是否需要為關聯角色的環境影響負責,目前並沒有定論。

在諸多挑戰面前,也有企業摸索出了自己的破題之道。張程介紹,2021年阿里巴巴正式發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在國際通用的圈定碳減排範圍1、2、3的標準基礎上,阿里巴巴開創性提出「範圍3+」的概念。所謂「範圍3+」包含兩個方面:一為賦能減排、另一為帶動減排。

據張程介紹,賦能減排主要指,阿里巴巴提供相比基準場景更具顯著性替代方案的解決路徑,客戶因為使用了該方案而產生了比原來更顯著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效果。例如,阿里雲研發的一款「能耗寶」產品,中小企業只需要在這個模塊上輸入自己的數據信息,能耗寶便可以導出一份報告,供中小企業作為綠色資質參與市場競爭或業務洽談。

阿里巴巴的另一項帶動減排,針對的是C端消費者,即通過倡議、能力建設,帶動消費者主動參與減排的行動。

在會上,佘煜寧也分享了國際電商企業參考案例。美國電商平台Etsy與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企業合作,為平台商戶提供專家建議,並為成功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的商戶進行大額平台返利,以此鼓勵商戶減少碳排放。通過這項行動,商戶不僅解決了電力匱乏等問題,還可以使用100%可再生能源製造來為自己的品牌增加價值,這一點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佘煜寧評價道:「或許我們可以借鑑這種直接幫扶的方式,以切實有效的手段和資金支持,來幫助供給端的商戶減少碳排放,在供給端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企業商業生態範圍內的碳排放也會逐步減少,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雙贏發展策略。」

用創新手段促進氣候環境治理

隨著低碳消費風口正起,低碳環保本身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多機會。在此背景之下,市場對於電商平台帶動商業生態提升氣候環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對此,擺脫塑縛項目經理丁奕表示,平台企業應履行的治理責任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平台規則來約束平台商家;二是發揮平台的影響力來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協同合作,包括包裝減量、循環包裝應用、引導消費者綠色參與等,以此積極開展綠色包裝實踐。

擺脫塑縛項目經理丁奕發表主旨演講

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提及,電商平台企業在正向解決氣候環境治理問題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平台企業發掘環境履責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平台企業可以運用大數據能力,優化運輸路線和包裝設計,提高供應商和商戶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平台企業的資源集結能力很強,且打造了各自的生態圈,例如一些平台企業建立了綠色商家聯盟、綠色包裝聯盟,可以影響更大範圍的商業夥伴的氣候環境表現,更可以影響億萬消費者。

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致辭

丁奕以外賣平台為例補充道:「平台可以更加量化評估和公布外賣塑料的使用數據,並據此制定目標和行動計劃。平台也是規則的制定者,通過完善規則,增加對商家的保護條款,明確商家落實無需餐具的獎懲措施等等,這些都可以促進無需餐具的落實。而加大對重複使用模式的投入和支持,也可以培育餐盒的重複使用模式的基礎設施。最後在科學評估前提下,再去謹慎開展和推介平台內的商家,採用其他的一次性材料來替代塑料。」

「我們需要重新發現包括電商在內的平台企業的氣候環境治理能力和影響力。我想沒有人懷疑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能力,我們現在要看的是怎麼用創新的技術手段,解決這些日益加劇的氣候環境多維度的挑戰。」袁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