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葬母有多大排場?鄉親們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全看心情

2022-04-10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李蓮英葬母有多大排場?鄉親們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全看心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由於其特殊職務,能夠擁有與皇室朝夕相處的機會,甚至往往能夠取得統治者的信賴,影響當政者的決策。因此,歷代封建王朝大多禁止宦官干政,但宦官專政的現象還是常常發生。

李蓮英作為清朝晚期在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深受慈禧的器重,也因此成為了清末時期最有權勢的宦官,居正二品,統領宮中所有宦官。而李蓮英之所以能夠一步步攀向高位,除了聰明能幹,能過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之外,處事謹小慎微也十分重要。

在李蓮英的墓志銘上,有這樣的一句話「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而或許也正是憑藉著這一點,李蓮英才獲得成功。即使到了晚年時期,也深受慈禧太后的器重。受到當時實際權力最高者的青睞,李蓮英不僅地位高,榮華富貴也是享之不盡。雖然身為宦官,但也算是光耀門楣了。

地位顯赫的李蓮英在朝中一向行事低調謹慎,然而有一件事卻講足了排場,那就他母親的葬禮。光緒三十二年初冬,李蓮英的母親在北京因病逝世。年邁的李蓮英悲痛欲絕,但如何安葬母親,成為眼下重要的事情。

李蓮英希望為母親辦一場隆重的葬禮,但一直以來,李蓮英都處事謹慎,生怕讓人抓住了把柄,因此行事低調。如果說母親的葬禮辦得太過,難免受到非議。為此,李蓮英還特意請示了慈禧太后。

在得知李蓮英的來意之後,慈禧認為李蓮英孝心可嘉,同意了他的請示,甚至還賞了他48萬兩銀子作為喪葬費。有了慈禧太后的批示,李蓮英也就不再有所顧慮,開始籌辦母親的葬禮。

在家中,李蓮英排行老二,又因為在朝中地位顯赫,因此族人們也都願意聽他差遣。在得到慈禧的許可之後,李蓮英便讓兩個弟弟先回到了老家大城縣,叫他們先召集老家的族人一起商量如何安排母親的葬禮,並且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排場要大,各項禮儀也不能落下。

為此,李蓮英還特地命人在當地找來了眾多鄉紳,一起商議應當按照怎樣的禮制,遵循怎樣的流程。光是確定葬禮的規格、流程,就商議了十天左右。

對於商議的結果,李蓮英也頗為滿意,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逾越禮制。在叮囑再三之後,李蓮英決定親自扶靈柩回鄉。在回家的路上,李蓮英再次對葬禮的各個事項進行確認,嚴密核對。

靈柩運回之後,首先緊要的就是布置靈堂,設立牌位、香案、蠟燭自是必不可少,靈堂兩側掛滿輓聯,肅穆莊重。關於靈堂的布置,倒也普通平常,畢竟尋常人家的喪葬規格也大多相同,葬禮的排場主要體現在吃喝上。

喪葬的酒席每天從早到晚安排三頓,每頓都擺上四五十桌,這樣下來一天就能夠一百多桌。每桌的酒菜飯菜加起來十多碗,葷素俱全,皆為佳肴。凡是同村鄉親,甚至來往賓客,都可以免費入席就座。

不僅如此,李蓮英還讓人在家門口擺上了八口大缸,裝滿了生肉、美酒,各種菜肴,只要是來參加葬禮的人,隨時都能拿,往家拿多少也全看各自的心情。一缸拿完,立馬又滿上。李蓮英母親的靈柩在靈堂整整擱置了35天,而在此期間,鄉親們也白吃白喝了35天,各家甚至還往家裡存了不少。

吉日到後,正式出殯。整個送殯隊伍浩浩蕩蕩,銘旗、孝燈、香亭、魂橋、紙橋、樂隊、靈柩、遺族、金童玉女、送葬親友,大排長龍,冥器齊全。通往墓地的道路,也早已命令修建平坦,送葬隊伍緩緩前行,到達了墓地,將棺木下葬,整個葬禮才算結束。

後來根據李蓮英的帳房計算,從開始籌辦,到最後葬禮結束,一共花費了55萬兩銀子。55萬兩白銀,在積貧積弱,百姓水深火熱的晚清時期,是尋常人家根本無法想像的一筆財產,然而李蓮英為自己母親操辦一場葬禮,就花費如此巨款,難免讓人唏噓感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7ef8d9bc3984d7b4d6e2271c088a6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