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一鍵清零」?揭開「平債」騙局的套路

2024-10-29     千龍網

反傳人士拍攝的視頻中,一個自稱「平債受益者」的女子,拿出徵信報告向受害者展示「清債」證據。視頻截圖

「平債」組織的宣傳海報。受訪者供圖

該組織人員向受害者展示信用卡的還款日期為「99月99日」,並解釋稱意思是「不用還了」。受訪者供圖

「平債」組織的課件中,詳細提到了相關注意事項。受訪者供圖

反傳人士臥底拍攝的視頻中,在「平債」組織里,一位「講師」正在口若懸河給受害者洗腦。 視頻截圖

「假如你欠下巨額債款,可以直接清零。假如你有犯罪記錄,可以消除案底。假如你什麼『黑歷史』也沒有,可以把信用卡刷爆,不用還錢。假如你膽子大,有魄力,發展好下線,能收入過億……」

以上這套聽起來極為荒唐的說辭,在近一年多卻「成功」吸引了眾多抱著發財夢、清債夢的人,來到河北秦皇島的一家疑似傳銷組織一探究竟。

一些加入該組織的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來到秦皇島後,他們會被帶到不同的房間一對一授課,三天裡要見十來位講師。講師們從各個角度解讀化債方面的「國家政策」,最終回到拉人頭入會的模式。

根據相關視頻和課件,該組織通過拉人頭髮展下線,號稱「投資一單2900元,6到12個月,至少可以拿走177.8萬元。投資15單43500元,兩到三年,至少可以賺到1.5個億」。

一位自稱已在組織內做到高階級別的男子告訴新京報記者,近半年加入該組織的人員源源不斷,但他發現,所謂「平債」僅僅是幌子,主要目的是讓加入的人發展下線。他發展了十來條「下線」,但沒有一個人的債務被平,一些人已經徹底成為黑戶。

民間反傳銷人士李文博表示,「以國家的名義幫助化債」是在2022年底出現的一種新型傳銷模式。據他了解,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此類違法犯罪活動,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打擊。

10月22日,秦皇島市公安局海港區分局經偵大隊相關人員表示,目前相關案件正在偵辦中。

從受害者,成為加害者

日前,經一位「介紹人」引薦,新京報記者設法進入了一個名叫「渡有緣人」的群,群主每天都發布同一張截圖。圖中提到,進群填寫資料來到秦皇島,就可以解決所有信用類貸款以及各大網絡平台貸款,100%平負債,也可以撤銷訴訟官司,結案處理,不用還錢等。

群主強調,這是「國家政策」,填寫一份名為「國家三部委發放創業扶貧資金申請表」的表格,交納350元的食宿費用後,就可以由「介紹人」邀請到公司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是三到四天的課程,講師們以「平債」和「國家政策」為名,向「考察」人員介紹通過交納入門費發展下線的賺錢模式。

曹芳自稱做新能源公交車生意失敗,背了50萬元的債。去年底,在負債的第一個月,她被朋友引薦到秦皇島「考察」。根據該組織「制度」,只有參與投資才有資格平債,投得越多,平債的機率越大。投資按單數計算,一單是2900元,15單頂格。曹芳買了9單,共計26100元,也推薦了三個朋友加入,他們分別買了1單、3單、4單。然而半年過去了,她沒有拿到該組織承諾給她的返利,債務也沒有變化。

來自江西的李娟也有這樣的經歷。李娟告訴新京報記者,該組織工作人員曾向她出示過列印下來寫有「結清」的徵信報告,花唄「無需償還」的截圖等「證據」,但她始終不相信,認為都可能作假。直到她登錄了對方帳號,發現在還款日那裡顯示「9999年99月9日」。關於這串令人不解的數字,對方的解釋是已經不用還了,因為沒人能活著等到這個日期。

這套邏輯說服了李娟,「銀行App的安全係數多高呀,任何人都無法更改,除了國家,還能有什麼其他的理由呢?」深信不疑的李娟買了15單頂格,花了43500元。她又叫了身邊十多個負債的朋友一起來到秦皇島。

半年後,她卻發現身邊人沒有被平債。她詢問講師,得到的解釋是平債是「隨機」的,但做到「經理」後一定可以平。李娟難以被這個理由說服,「沒有規則算是怎麼回事?」

「六親不認、自私、沒有人情味」,李娟如此形容在「組織里」感受到的氛圍。她發現,雖然大多數人不知道真相,但並不妨礙一些人為了償還自身的債務,編造謊言欺騙新人,漸漸地從受害者,成為了加害者。

李娟看到,那些被她叫來的朋友又去坑騙其他受害者,一些人知道下線還沒有平債,還誘導對方去開新的信用卡套現,套出來的現金交給組織加單。「本來這些受害者就欠債了,還被他們誘導去開新卡套現,不接銀行的催收電話。」她遇到一個中年男子,原本欠的債不多,是有能力還上的,但在該組織人員的慫恿下用信用卡套更多的現金去「投資」,現在已經徹底成為黑戶了,「他已經走投無路,想回家也沒臉回了,只能留下來。」

民間反傳銷人士李文博告訴新京報記者,也有一位類似情況的受害者家屬前來求助。這位受害者原本負債10多萬元,並未逾期,屬於正常還款狀態。但進入該「平債」組織後,把所有信用卡都刷爆了。該組織人員還帶他聯繫到當地一位貸款中介,把所有能申請的網貸、消費金融貸款和小額貸款都申請了出來,共20多萬元。該組織人員告訴他,只需要還6期,剩下的「國家會幫忙平債」。

北京市中倫文德(南昌)律師事務所王瓊律師告訴記者,根據相關法律,這位受害者的行為已涉嫌信用卡詐騙,相關疑似傳銷人員和貸款中介涉嫌貸款詐騙罪。

李娟說,目前的結果是,他們沒有等來「平債」,交的錢也無法退還。她也想過報警,但她發現所有交易都是現金交付,沒有留下轉帳記錄,微信里的聊天記錄也按照該組織要求刪除了。

被深信不疑的「平債」證據

今年6月,民間反傳組織——中國反傳銷協會成員李慧在秦皇島的「平債」組織里臥底了三天,並用手機偷拍下20多個小時的完整視頻。

李慧提供給記者的視頻顯示,「考察」期間李慧見了9個講師,每個講師平均授課時間是70分鐘左右。

三天課程中,「制度課」由兩位不同的講師授課,但內容一模一樣。李慧介紹這是傳銷組織的老套路,目的是讓新人強化理解。

講師在牆上攤開一張中國地圖,用馬克筆在上面畫出拉人頭模式的樹狀圖,並表示只要投資一單2900元,就可以在平台中運作。在樹狀圖中,講師詳細地畫出如何用呈幾何倍增的方式發展下線。

在課件中,這段解釋更通俗一些,「該投資運作是連鎖銷售轉型的新說法,其核心理念是把零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讓一部分人快速富起來,讓絕大多數人賺到錢。」

據講師介紹,組織內分為五個級別,依次排序為業務員、組長、主任、科長、經理。當到達經理級別後,可以拿走樹狀圖底下所有資金的52%。在複雜的計算外,投入和收益被反覆提及,「投資一單2900元,6到12個月,至少可以拿走177.8萬元,最多可拿到2000多萬元。投資15單43500元,至少可以賺到1.5個億。」

臥底過多個傳銷組織的李慧,對這些課程都非常熟悉。據她介紹,這套賺錢模式和其他的傳銷模式一樣,都是基於五級三階制的拉人頭。

在課程中,「國家政策」多次被提及,這也是三天考察期的高頻詞。

在「行業課」上,講師稱,平台的使命是為了對抗「西方的經濟侵略,創造8億人口的中產階級」,強調只有加入了組織,身份信息才能被納入系統,出局後可以進入國家體制內當幹部。

為了進一步「佐證」以上觀點,李慧被安排聽了「地標課」和「政策課」。「地標課」是對秦皇島各個地標建築進行曲解,號稱是國家暗地支持,暗箱操作的映射。比如,秦皇島火車站正對的迎賓路長2.9公里、寬15米,被認為是暗指項目入門費2900元和1.5億元最高收入。

「政策課」則是對不同版本的百元人民幣進行非常細緻的「解讀」。如第五套人民幣2005版100元紙幣左下角和背面右下方各有一個圓形局部圖案,正反面湊成一枚銅錢,這個設計被說成因為形狀像電話,是拿起電話邀約朋友來圈裡賺大錢的意思。

在三天「考察」期,除了上課,李慧還見了2個「平債受益者」,他們拿出徵信報告、手機銀行App,講述自己的故事。兩個故事有相似的起承轉合,先是人生贏家,緊接著生意失敗跌入低谷,然後又是怎麼被幸運地抹去了「黑歷史」,重啟人生。

自稱在組織里做到較高級別的高明,承認在拉人的過程中,充當過「平債受益者」,參與了「騙人」。

「我告訴他們每個人都能平(債),平均三個月就會有變化」,比如,他會告訴新人,之前欠了某銀行的錢,然後當著新人的面打開該銀行App,上面顯示他沒有信用卡。他會解釋說,卡被註銷不用還了。真相是,他從來就沒有辦過該銀行信用卡。

再比如,向新人展示花唄上的本月應還金額,但點擊該月帳單顯示無需還款。也是打的信息差,也就是說,本月償還的是上個月的帳單,點擊本月帳單,如果本月並無借款消費,顯示的就會是「無需還款」。

李慧提供的臥底視頻顯示,不少講師會穿插講述自身背債的經歷,他們的話術基本相似,「來到平台考察的人裡頭,85%都是為了平債。」

至於李娟登錄傳銷成員帳號發現還款日期是「9999年99月9日」,是否意味著債務一筆勾銷?

一位法律人士告訴記者,信用卡還款日期如此顯示,並不代表真實的還款日期,而是系統的默認設置,如果持卡人逾期很久未歸還,如此顯示說明信用卡已經凍結,銀行已經把持卡人列為呆帳,之後會面臨起訴。

李文博分析,這些「平債」證據之所以非常迷惑人,是因為大多數負債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中綠傳銷「借屍還魂」?

李慧提供給記者的視頻顯示,該「平債」組織的講師稱,他們和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合作關係。「中綠公司總部在北京,遼寧有一家分公司。公司已健康運行了26年,有85家大型團隊與之合作,總會員達200多萬元。如果每人每天消費10元錢,每天就有兩千多萬注入這些城市,大大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李旭是「中國反傳銷協會」創始人,已進行民間反傳銷工作近18年,他告訴記者,「中綠傳銷」實屬臭名昭著,2011年以來「中綠」傳銷幾度更名,變換不同形式進行非法傳銷活動,「平債」是2022年底出現的一種新型傳銷模式。

新京報記者通過企查查搜索顯示,講師口中說的北京公司沒有在該網站查到。分公司本溪經濟開發區中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查到,其頁面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0年,是一家從事醫藥製造業為主的企業,公司註冊資金為500萬,2008年被吊銷。

反傳人士李文博介紹,中綠公司起初是一家賣保健品的公司,所銷售的產品叫「康福德牌珍益膠囊」。這家公司一直經營不善,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東北三省一些傳銷組織。這些傳銷組織並無產品,急於尋求公司合作。於是,中綠公司與傳銷操盤手達成合作,為傳銷活動背書,允許他們打著中綠的旗號行騙。

據此前媒體報道,2008年12月,中綠公司因涉嫌組織傳銷,被本溪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吊銷營業執照至今。

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公安部通報的十大傳銷案件中,其中案例五提到,2011年以來,「中綠公司」傳銷案的犯罪嫌疑人以推銷「北京中綠公司」康福德珍益膠囊等產品為名,採取交納入門費的方式發展下線,並以「五級三階制」模式從事傳銷活動。

李文博稱曾多次臥底中綠傳銷,據他了解,中綠公司雖然不在了,但是其組織者還在「借屍還魂」,打著它的旗號進行傳銷活動。其組織也經歷了不斷進化,2012年後從控制人身自由、兜售實物的傳銷模式,變成了以來去自由,沒有實物產品,純資本運作的模式吸引參與者,組織的一部分人員也從遼寧搬到了河北秦皇島。

2018年,成都某大學女生向派出所舉報父母深陷傳銷的新聞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當年她父母所進入的就是「中綠傳銷」組織。此後多家媒體臥底該組織進行報道,李旭當時在接受採訪時稱,「已經立案打擊了不少,遺留下來的傳銷組織迅速進入秘密發展狀態,難以打絕。」

據李旭介紹,這些年來,這個傳銷組織不斷改頭換面,以「香港綠山」「商會商務經濟分享平台」「301」等名頭繼續行騙。

李文博說,現在「平債」的這支團隊,是該傳銷組織自身經歷了諸多裂變和分化的其中一支。雖然打著「中綠」的幌子,實際上是個人操盤,並非公司行為。大概從2022年底開始,這支團隊憑藉「平債」的噱頭,吸引了源源不斷的負債人加入。

為何屢禁不止

從2008年中綠公司被吊銷執照起,已過去了16年,為何打著「中綠」旗號的傳銷組織仍不斷地死灰復燃,屢禁不止?

李文博分析,這類傳銷很難全面掃除。首先,因為窩點過於隱蔽,違法證據搜集上存在一定困難;其次,他們主打小投資分支運作,把小團隊斷掉後,其他團隊仍不受影響;其中人員即便被抓,但他們仍相信打擊只是所謂的「宏觀調控」。

一位受害者的朋友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的朋友已經被抓三次,至今仍執迷不悟。公安人員告訴他,根據相關法律,對於層級較低的傳銷人員,他們只能進行批評教育,無法對其定罪。正是這一點,讓受害者更加堅信,「宏觀調控」是真實存在的。

同時,傳銷人員採取網絡社交軟體聯繫的方式,具有成本低廉、信息傳播廣、隱蔽性強的特點。

李文博介紹,傳銷組織內部的人員發展是以幾何倍增的形式暴漲。比如一個人拉來兩個人,這兩人也會發展自己的下線,它的增長是不斷倍增裂變的。當執法部門獲知時,往往組織已經發展到樹大根深的程度了。

李文博介紹,為了保護自己,傳銷組織的窩點一般設在高層小區方便觀察「風吹草動」,在小區底層還會配置一些人員隨時通風報信。

在記者獲取的一份164頁的課件中,詳細提到了相關注意事項,其中嚴格規定,打車應提前200米下車,每天7時30分左右就需要去樓道打掃,出門帶四部手機每天按時刪除信息等。

李文博說,傳銷組織主打分支運作,比如某團隊上線會把下面的團隊分化成兩個隊伍,達到一定人數後再繼續分化,保證小團隊管理,兩個團隊的成員也互不認識。

在組織里等級分明,層層保密,上下級信息不互通。這就導致即便是某一個團隊被端,也不會損害到上級以及其他團隊。甚至當「領導」被抓獲後,下級也封鎖消息,不讓其下線知道,自己再「鳩占鵲巢」。

實際上,有關部門一直持續不斷地對「中綠傳銷」進行打擊。

2018年11月19日,新京報刊發《臥底「中綠傳銷」 投2900賺130萬的騙局》調查報道,揭秘「中綠」傳銷組織的騙人內幕。2019年1月1日,秦皇島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秦皇島公安」發布通報稱,當地警方摧毀包括「中綠」傳銷組織在內的4個特大非法傳銷組織,127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另據上游新聞報道,2019年7月8日凌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公安局展開「斬首」行動,搗毀「中綠」非法傳銷組織,查獲傳銷窩點60處,抓獲參與傳銷人員697人,抓獲涉嫌組織傳銷活動罪的犯罪嫌疑人44人。

李文博透露,秦皇島市場監督管理局反傳辦和當地經偵大隊已經注意到「平債」傳銷騙局,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打擊,抓捕涉嫌違法犯罪人員。

10月22日,秦皇島市公安局海港區分局經偵大隊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相關案件正在偵辦中,尚未結案,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至今,記者仍能頻繁收到「介紹人」的邀請,截至發稿前的最後一條信息顯示,「美女,北京到秦皇島車票43.5元,我來來回回就跑了好幾趟了,不要錯過翻身上岸的任何機會。」

(文中李慧、李娟、曹芳、高明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黃依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76fe457a5c59a42550032c4743e7b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