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發展的「靠山」

2023-03-27     光明要聞

原標題:綠水青山就是發展的「靠山」

【一線講述】

綠水青山就是發展的「靠山」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水務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長 晁永福

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最重要的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寧夏是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六盤山區是黃河的生態後方,保護利用好區域內的山山水水,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生活在山大溝深、生態脆弱的西海固,生態就如命根子一樣。彭陽縣1983年建縣,當時全縣林木覆蓋率只有3%、水平梯田3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才178元。

打小,彭陽人就知道,改變貧窮面貌,首先得治山治水、保持水土。記得每年開春,家家戶戶背著乾糧上山植樹、平田整地,上10萬人在禿山上一鍬一鍬干、一棵一棵栽,改土治水、綠化造林的目標從沒動搖。我們在實踐中還探索創造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溝整地造林技術,不僅攔蓄了降水、提高了成活率,還改變了過去「春天栽、夏天死、秋天拔,冬天燒了罐罐茶」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以小流域為單元,圍繞溝、坡兩個重點,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梁、峁、溝、坡、塬、灘綜合治理,先上後下、先坡後溝、溝坡兼治,喬灌木樹種結合,走出了一條「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模式。

這些年,我們人接班、事接茬,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推,一個流域接著一個流域治,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創造了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樣板和典範。在小流域治理中,通過不斷推進坡改梯、旱改水,大規模修建「寬、大、平」的梯田,使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全縣水平梯田由建縣初的3.8萬畝增加到92.3萬畝,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截至2022年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20.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82.34%。全縣林木累計保存面積達到180.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34.31%。眼看著陡地變梯田、荒山變林地,大家都感慨「塞上江南上了六盤山」。

貧困的根子在山、潛力在林,植樹造林關鍵還得種出產業、種出財富。村民們在房前屋後種上經果林,政府從種植技術、標準化生產、市場銷售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指導,紅梅杏、蘋果等從「提籃小賣」變成網紅產品。百萬畝桃杏花海、百萬畝旱作梯田、百條生態示範流域……不少村民開起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

過去的禿嶺荒山已變成綠水青山,我們要繼續守護好這一方山水,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發展的「靠山」。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整理)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7日 05版)

[ 責編:曾震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6dd856aea28485679abd9912ebe22d0.html